1. 矮牵牛的茎
茎是植物地上的部分,形状一般是圆柱形,大致可以分为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和匍匐茎。
像向日葵、柳树这样的植物,它们的茎直立生长,叫做直立茎;像牵牛花、扁豆这样的植物,它们的茎比较柔弱,必有靠缠绕在其他物体上才能向上生长,叫做缠绕茎;像葡萄、爬山虎这样的植物,它们借助着卷须、吸盘等沿着别的物体向上攀缘生长,叫做攀缘茎;像甘薯、草莓等植物的茎不能直立,也不能攀缘或缠绕其它物体向上生长,只能在地面上水平生长,就像匍匐前进一样,叫做匍匐茎。
2. 矮牵牛的茎叫什么
属于藤蔓性的植物:常春藤、茑萝、牵牛花、爬墙虎、(矮牵牛不可以,牵牛花到可以)。 爬墙虎是利用吸盘向上爬,茑萝、牵牛花都是利用缠绕向上爬。他们的茎都是攀缘茎。
3. 矮牵牛的茎有什么作用
养护矮牵牛花的盆要稍选稍偏大的,内径在20-30厘米左右即可,每个花盆里面可以栽种两三株,栽种矮牵牛的土壤要选择稍微偏酸性的,可以在花盆底部先铺上一层碎木炭或者瓦片,能够增加土壤的透气性,避免盆内积水。
我们可以自制栽种矮牵牛的土壤,可以用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土壤来养护,我们可以自制养护矮牵牛的营养土,将腐叶土、菜园土、细沙或者珍珠岩按照5:4:1的比例混合,要将土壤的PH值控制在5.8-6.2之间,这样能让矮牵牛更好的生长。
在日常养护矮牵牛要给予适当的水分,矮牵牛喜欢湿润的生长的环境,不耐寒不耐旱,因此在浇水时要注意见干见湿,但是要注意不能在盆内存在积水,否则会导致矮牵牛的根茎腐烂,冬季要减少浇水量,北方养护矮牵牛是可以适当的在水中添加一点硫酸亚铁。
矮牵牛喜肥,养护矮牵牛要注意薄肥勤施,施肥时要注意肥料不可过浓,在给矮牵牛换盆时可以在土壤中添加一些骨粉,能让土壤的肥效增加,在矮牵牛的幼苗期,我们可以每10天左右施加一次稀薄的氮肥,在花蕾期就要停止氮肥的施加,否则会造成叶多花少。
矮牵牛喜光,养护矮牵牛的环境要保持光照充足,冬季将矮牵牛移到室内养护时要注意将矮牵牛放置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矮牵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度是15-25度,夏季要做好降温遮阴准备,避免晒伤植株。
4. 矮牵牛的茎属于什么茎
矮牵牛,茄科,碧冬茄属。正式名碧冬茄。多年生草本,常作一二年生栽培,高20—45厘米。矮牵牛是草本类的植物,它的茎比较直立,一般是匍匐地面生长的。养殖的时候为了能有一定的美观性,一般会选择搭一个架子供它攀附,或者绑在上面。矮牵牛花的花期较短,一般只有几天的时间,养护的时候尽量给它充足的光照,但是要避免光照直射才行,阳光暴晒会导致萎蔫甚至黄叶。
5. 矮牵牛的茎的形态
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茎上生有短毛。虽然没有卷须、吸盘等特殊的附属结构,但它的茎却有沿着其它物体呈螺旋状缠绕的本领,故称为缠绕茎。牵牛花的茎虽然没有卷须、吸盘等特殊的附属结构,但其茎具有绕其他物体旋转的能力,故称之为缠绕茎。
6. 矮牵牛的茎叶特征
按理说,牵牛花来自于野外,跟其外表颇为相似的“矮牵牛”也应当是一种相当“皮实”的花卉,无需繁杂的养护步骤。然而,不少亲身养殖矮牵牛的朋友却表示,自家的盆栽经常出现生长缓慢的情况。
既然牵牛花在野外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都可以茂盛的生长,何至于换了“舒适”的环境反而出现不耐受的现象,想必是因为人们在养护的过程中“犯”了某些“忌讳”才导致的。下面就是几点关于矮牵牛养护的小技巧,要想让自家植株盆盆爆满摇身一变“小花海”,正确的养护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矮牵牛”这种植物因为根茎短小而得名,一般状态下的植株都贴近地面生长。每每到了花期,矮牵牛便会繁茂的开放,口径过小的花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植株的正常生长。对此,“行家”们在挑选花盆的时候口径尺寸最少不能低于12厘米,上限还可根据植株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只多不少。
其次,矮牵牛虽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根系却远不如君子兰、文竹等的植物那样发达,相反十分羸弱。因而,无论是对养分的吸收还是水分的汲取,矮牵牛皆能力不丰。
既然植株的“天性”无法改变,要想减少植株烂根、生长不佳的风险,便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即养殖花卉时尽量使用深度较浅的花盆。
一方面,花盆浅了,里面盛装的土壤就少,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闷根”,植株也可以更好的通过呼吸作用完成物质的交换;另一方面,浅口的花盆,无形中限制住了浇水的用量,对于那些刚刚开始养花的朋友,他们常常因把控不好水量而“害事”。至此,换个浅口的花盆就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
最后,也是因为矮牵牛贴地生长这一“天性”导致的问题,就跟强行矫正孩子姿势一样,面对成片紧贴地面生长的植株,大家一定要及时将它们从地上“拉起”。尤其是那些已然沾染上泥土的叶片,还得小心擦拭掉上面的泥土,不然叶子很快就会变黄。
开始时只是局部,到了后来,整棵植株都有可能大范围黄叶。而要想有效解决问题,大家可以考虑搭建小小的“支架”将矮牵牛的茎叶尽数撑起架空,过程小心不要大力拉拽植株。
7. 矮牵牛的茎是什么类型的茎
1、种类的区别
矮牵牛:它是双子叶植物纲、管花目、茄亚目、茄科、夜香树族、碧冬茄属的植物,原产于阿根廷,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它在植物学上的正式名称是碧冬茄,由于花朵像牵牛花而且株形矮小,所以被称为矮牵牛。
牵牛花:它是双子叶植物纲、茄目、旋花科、番薯族、牵牛属的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以看出它与矮牵牛的区别在于两者属于不同科的植物。
2、特征的区别
矮牵牛:矮牵牛属于草本植物,它的特征之一就是茎往往会匍匐在地面生长,所以人们在栽培它的时候,往往会用吊盆的方式,既能发挥观赏作用,还能利用它生长的特点发挥矮牵牛作用与功效。
牵牛花:它的特征之一就是藤本生长,比较喜欢缠绕在支架、竹杆、护栏上生长,具有蔓性植物的特点,而且往往能够长得比较高,所以在矮牵牛和牵牛花的区别中,当你发现植物是藤蔓生长的状态,那么它就是牵牛花。
3、花色的区别
矮牵牛:花朵颜色鲜艳而多彩,主要花色有白色、紫色、红色、肉色等等,部分品种的花朵还带有斑点、网纹、条纹等等,是非常招人喜欢的观花植物之一。
牵牛花:花朵颜色为蓝色、绯红、桃红、紫色、混色、白色等等,外形为漏斗状,花朵比矮牵牛要稍大,它的花色会随着气候、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而矮牵牛的花色是很少会改变的。
4、开花的区别
矮牵牛:它的花朵数量多而且比较厚重,每朵花在盛开之后可以持续好几天时间,因此观花时间更长,它的花朵上还有有部分绒毛。
牵牛花:它的花朵盛开通常是在早上,但是一般会在当天中午的时候就凋谢,因此观赏时间是比较短的,所以当你遇到花朵当天开并且一天内就凋谢,基本可以判断它不是矮牵牛。
结语:以上是矮牵牛和牵牛花的区别的主要四点内容,在区分的时候,可以使用两个比较实用的技巧,那就是看花朵是不是当天凋谢,以及茎蔓是匐地生长还是缠绕在支架上,只要学会这两招,就很容易分别出谁是矮牵牛
8. 矮牵牛的茎有什么作用和特点
牵牛花是一种喜阳光的植物,充足的光照可以使其生长的繁茂旺盛,而且它的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在各地都能够见到它的身影,非常的受欢迎。
牵牛花种子
1、充足光照
牵牛花是长日照的植物,喜欢在光照充足的环境生长,在生长期间要提供充足的光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花朵才会盛开,从而开花时的花朵数量增加。
2、生长习性
牵牛花喜欢生长在温暖的地方,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在12-18摄氏度,它不耐寒,所以当温度过低的话植株生长会受到影响,生长速度缓慢,不过它耐高温,可以耐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
牵牛花种子
3、土壤要求
牵牛花属于深根性的植物,它的的适应性强,虽然喜欢深厚的土层,但是能耐干旱和盐碱的环境,在条件不好的土壤中也可以生长。
4、修剪工作
牵牛花的萌发性很强,可以耐得住修剪,当幼苗长到10厘米左右时就可以摘心,这样能促使侧枝长出,从而增加开花的数量。在每次花朵开败后,也要积极去除残花。
9. 矮牵牛的茎有什么特点
绍 牵牛花是一年生缠绕草本,茎上生有短毛。叶心脏形,它的花形状如漏斗,枝蔓秀丽,花大,且数量繁多,有蓝色、淡紫色或白色等,花色艳丽而无香气,晨开午谢,适应性强栽培容易,是城乡庭院常见观赏植物,适宜于阳台、窗台、棚架、篱笆绿化。
产地 原产亚洲和非洲热带,现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习性 短日照植物,喜温暖向阳环境,不耐寒,能耐干旱。
花期 5~10月开花。
10. 矮牵牛的茎尖培养实验报告
甘薯病毒病主要危害甘薯,是由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简称SPFMV)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分布在江苏、四川、山东、北京、安徽、河南等。
中文学名
甘薯病毒病
病原中文名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病原类型
病毒
为害部位
全株
危害作物
甘薯
病毒症状
中国甘薯病毒病症状与毒原种类、甘薯品种、生育阶段及环境条件有关。可分6种类型。一是叶片褪绿斑点型苗期及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明脉或轻微褪绿半透明斑,生长后期,斑点四周变为紫褐色或形成紫环斑,多数品种沿脉形成紫色羽状纹。二是花叶型苗期染病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后沿叶脉形成黄绿相间的不规则花叶斑纹。三是卷叶型叶片边缘上卷,严重时卷成杯状。四是叶片皱缩型病苗叶片少,叶缘不整齐或扭曲,有与中脉平行的褪绿半透明斑。五是叶片黄化型形成叶片黄色及网状黄脉。六是薯块龟裂型薯块上产生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排列成横带状或贮藏后内部薯肉木栓化,剖开病薯可见肉质部具黄褐色斑块。[1]
发病图片
病毒特点
中国甘薯上主要毒原有5种。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简称SPFMV,称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病毒粒子弯曲长杆状,长830~850nm。其株系有褐裂病毒(SPRCV)、内木栓病毒(SPICV)、褪绿叶斑病毒(SPLSV),其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表明它是一种马铃薯Y病毒。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可由机械和蚜虫传毒,可侵染甘薯等8种旋花科植物。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简称SPLV,称甘薯潜隐病毒。病毒粒子为弯曲长杆状,长约700~750nm,蚜虫、粉虱不能传毒。Sweet potato yellow dwarf virus简称SPYDV,称甘薯黄矮病毒。病毒粒子为弯曲长杆状,长750nm,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由机械和青麻粉虱(Rialeurodes abutionea)及烟粉虱传毒。Sweet potato vein clearing virus简称SPVCV,称甘薯明脉病毒。病毒粒子为丝状体,长度850nm。台湾报道该病毒可由烟粉虱传播,机械不能传染,寄主范围窄。此外,中国福建、台湾还有甘薯丛枝病毒病,是由马铃薯Y病毒和类菌原体复合侵染引起的,发病率10%~80%,严重的造成绝收。甘薯丛枝病毒粒子线状,直径16~18nm,具空心结构,长短不一,一般长度100nm,最长的可达6000nm。类菌原体大小200~1000nm。类菌原体也可单独引发丛枝病。除上述毒原外,甘薯上还分离到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条纹病毒(TSV)等毒原。[1]
传播途径
薯苗、薯块均可带毒,进行远距离传播。经由机械或蚜虫、烟粉虱及嫁接等途径传播。其发生和流行程度取决于种薯、种苗带毒率和各种传毒介体种群数量、活力、其传毒效能及甘薯品种的抗性,此外还与土壤、耕作制度、栽植期有关。[1]
检测技术
生物学方法
目测法:目测法也称为外观症状诊断法。根据甘薯叶片和薯块上出现的典型症状判断甘薯是否带毒。甘薯病毒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叶片斑点型、花斑型、卷叶型、叶片皱缩型、叶片黄化型;薯块上的症状主要是产生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旧。可根据外观症状初步识别,但难度较大,且因潜隐病毒侵染植物后并不表现明显症状故无法应用此法进行检测。而且病毒病症状可因病毒种类、甘薯品种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因此目测法检测病毒根据症状作初步判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指示植物检测法:该方法是根据植物病毒在一些鉴别寄主植物(指示植物)上的特征症状来诊断病毒种类。田间病株产生的症状多种多样,有的是一种病毒侵染所致,也有的是多种病毒混合侵染引起,无法用植株症状确定病毒种类,此时就要用指示植物法。指示植物接种某种病毒后能够产生独特症状,容易观察确定病毒种类。甘薯常用的指示植物是巴西牵牛和普通牵牛。巴西牵牛对多种侵染甘薯的病毒敏感,受侵染部位易产生系统症状。指示植物法的最大特点是对某种或几种病毒特别敏感,在病毒含量少或在原始寄主上表现为潜伏状态时,可在指示植物上有明显的外部症状。而且此方法操作比较简便,经济有效,无须抗血清制备。但其特异性较差,往往存在一病多症、多病一症的现象;而且易受季节限制,检测周期长(1~2个月),占地面积大,不利于大批量检测。因而应用该技术检测病毒灵敏性较差,难以区分病毒种类。
血清学检测技术
植物病毒外壳蛋白(CP)具有抗原性,很多病毒可以被提纯并制成高效价的抗血清。根据特异性的抗体抗原免疫学反应可检测植物病毒的存在。
酶链免疫吸附法(ELISA):ELISA是一项免疫酶法与固相吸附相结合的现代免疫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化学方法将酶与抗原或抗体结合起来形成酶标记物,这些酶标记物然后和相应的抗体或抗原起反应,形成酶标记的免疫复合物。结合在免疫复合物上的酶当遇到相应的底物时,就会催化无色底物产生水解反应生成可溶性或不可溶性的有色产物,据有色产物来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ELISA技术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已广泛用于植物病毒的测定和诊断。
免疫电镜法(ISEM):免疫电镜法是将电子显微镜与植物病毒抗血清结合起来,该方法是免疫酶法和电镜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病毒特异性抗体诱捕或包被病毒粒体,产生免疫吸附反应,将此方法制成的载网放到电镜下观察。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以核酸为基础,通过检测病毒核酸来证实病毒的存在。其适用对象可是DNA病毒、RNA病毒也可以是类病毒。
核酸杂交技术(NASH):该方法原理是根据互补的核酸单链可以相互结合原理,将标记探针与互补的待测病毒核酸杂交,带探针的杂交物指示病原物的存在。最初核酸杂交实验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 P32)来标记,但有放射性危害且探针寿命短。近年来应用非放射性探针分子,如生物素或地高辛标记的探针分子更安全,应用限制少,寿命更长,与放射性标记的探针一样灵敏实用(胡
RT-PCR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分析待测病毒RNA的全部或部分序列,并依此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然后对病毒RNA进行逆转录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染色产生特异DNA谱带,据此可以检测未知病毒。[2] [3] [4]
脱毒技术
对植物病毒防治的一般方法有药剂防治、物理防治以及抗病毒病品种的选育等。但以上方法在防治甘薯病毒病上效果不太明显。而采用甘薯茎尖剥离,根据病毒在甘薯体内传播、分布的特点及规律,利用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而获取无病毒试管苗是生物技术与病毒检测技术相结合的1种方法。
(1)选择做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块根或茎尖切苗,先用杀真菌剂和杀虫剂处理,然后放进有消毒土的生长箱中,在28℃和连续光照下生长。(2)取2cm左右长度的茎尖,表面消毒,切取0.2~0.4mm的分生组织,放在MS或1/2MS固体培养基上,在温度16℃,每天16h、3000~4000lux的光照下培养,产生小植株。该过程有一次培养和二次培养两种方法。一次培养是指将分离的茎尖在培养基上直接培养成苗,而不进行第二次转管;二次培养是先将分离的茎尖在加有适当激素的培养基上培养6~16天,待芽转绿后将其转入不含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成苗。一般说来,一次培养中茎尖分化程度高,但其脱分化过程较二次培养长。(3)对获得的小植株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和巴西牵牛指示嫁接法进行脱毒效果的检测。对检测为阴性的植株,在其茎尖部分5叶阶段时再通过ELISA法测定是否存在SPFMV和SPYDV。(4)选择再次检测仍为阴性的植物,用作建立母区。[5] [6]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毒病品种及其脱毒苗如徐薯18号、鲁薯3号、鲁薯7号、北京553等。此外,Tis2498对甘薯明脉病毒具较强的抗性。
(2)用组织培养法进行茎尖脱毒,培养无病种薯、种苗。
(3)大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后补栽健苗。
(4)加强薯田管理,提高抗病力。
(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用3次。[1]
防治农药:氯溴异氰尿酸、混合脂肪、酸吗胍·乙酸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