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生代的植物类型
中生代初的三叠纪(距今约 2亿年前)大气氧的不断增多,到中生代中期的侏罗纪(距今约1.5亿年前),就有巨大爬行动物如恐龙之属的出现,需氧量多的鸟类也出现了。但因植物不加控制地发展,使光合作用加强,大量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种消耗虽可由植物和动物发展后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来补偿,但补偿量是不足的,结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
二氧化碳的减少必导致大气保温能力减弱、降低了温度(见温室效应),使大气中大量水分凝降,改变了天空阴霾多云的状况。因此,中纬度地带四季遂趋分明。
2. 中生代的植物类型是
中生代(Mesozoic Era;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6500万年)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发生著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有人认为生物绝灭事件与地外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但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古生代时的盘古大陆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开始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但是没有完全分开。南部大陆开始分为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
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分布广泛。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欧亚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等独立陆块。并在其间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块漂移加速,在具有缓冲带的洋、陆壳的接触带上缓冲、挤压,导致著名的燕山运动(或称太平洋运动),形成规模宏大的环太平洋岩浆岩带、地体增生带和多种内生金属、非金属矿带。中生代气候总体处于温暖状态,通常只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差异。
中生代末发生了白垩纪灭绝事件,50%的生物灭绝,包括所有的恐龙。大多学者认为有一颗彗星撞击地球,引起特大气候变化,很多动物,尤其是冷血动物,无法适应低温而灭绝。可是为何当时鳄鱼一类的冷血动物却存活,还是无可解答。
3. 中生代的植物类型有哪些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发生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有人认为生物绝灭事件与地外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但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4. 中生代以什么植物为主
由于中生代时期全球普遍处于温暖气候的影响下,冰川沉积不发育,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发育广泛,海相沉积以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含有丰富的菊石等头足类化石,爬行类(特别是恐龙)和鱼类化石丰富,有始祖鸟类化石出现。
干旱条件下产生的陆相地层以红层为主,是炎热条件下产生的氧化相地层,冲积扇、辫状河等干旱气候发育的沉积相在地层当中广泛分布,同时广泛分布沼泽,含有丰富的裸子植物、昆虫和淡水鱼类(如狼鳍鱼)化石,爬行类和始祖鸟类化石也广泛出现在陆相地层当中,煤系地层广泛发育。
5. 中生代最繁盛的植物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
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发生著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有人认为生物绝灭事件与地外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但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6. 中生代主要植物
具有裸子植物银杏、粗榧、榧、水松、水杉、红杉、落羽杉、云杉、松、崖柏和翠柏。
7. 中生代又被称为什么植物时代
将地球的历史分为五大阶段,也就是五个代,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太古代离我们久远,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距今40~25亿年)。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大约39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无生命出现。在距今约33亿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大气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并出现了最早的、与生物活动相关的叠层石;到 31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比较原始的藻类和细菌。在2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核生物。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动仍相当频繁,生物界仍处于缓慢,低水平进化阶段,但大气圈已有更多的氧气。
在19亿年前,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地球表面保持着一种十分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蓝藻和细菌继续发展,到距今13亿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绿藻出现。
在元古代晚期,盖层沉积继续增厚,火山活动大为减弱,并出现广泛的冰川。从此地球出现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的分带性气候环境,为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自然条件。到距今6亿年前时,已经有浮游动物、节肢动物和腔肠动物了。
古生代约开始于6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
古生代共有6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
这一时期还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
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许多地方都布满了茂密的森林。
中生代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6700万年前,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纪。中生代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而鸟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发生。
在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中的菊石类最为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菊石时代。
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苏铁、银杏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称为裸(luo)子植物时代。
中生代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恐龙和最早的鸟类——始祖鸟。
新生代约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今。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这个时期的生物已接近现代,脊椎动物的特征是哺乳动物的兴起和繁盛。
兽类大量出现,从中分化出了一支灵长类,从灵长类中又进化出了猿类。
第三纪是哺乳动物繁盛时期。第四纪便进入到了人类的时代。
灵长类也开始出现,并从中逐渐发展出了最早的猿类。
猿类头盖骨低平,颅腔很小,骨壁很厚,眉嵴特别粗大,颏部后缩。
它具有较复杂一些的脑、肠,较广阔的胸和扁平的胸骨。
生活在大约1400万年前的古代猿类(类人猿),就是人类的远古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