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芭蕉叶的特征

具有平行脉

芭蕉树,是芭蕉科,芭蕉属植物,常绿大型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达3~4米,不分枝,丛生。叶大,长可达3米,宽约40厘米,呈长椭圆形,有粗大的主脉,两侧具有平行脉,叶表面浅绿色,叶背粉白色。 入夏,叶丛中抽出淡黄色的大型花。“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是前人对芭蕉的形、质、姿的形象描绘。生高大草本,单生不分枝,结一次果或多次果。叶螺旋状排列,有厚的中肋和多数羽状平行脉;幼叶芽时呈卷筒状。

2. 芭蕉叶的特征是什么?

芭蕉之名,始见于宋代文学家、诗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上载有“芭蕉极大者,凌冬不凋,……”并认为它一叶舒展(“芭”意),一叶则焦(枯萎),即成“蕉”,因是草本植物,冠以(“艹”)。这种考释,在宋代陆佃的《埤雅》中有共同的记载:“蕉不落叶,一叶舒则一叶焦,故谓之芭蕉。”这都是从芭蕉的生态特征来命名的。

3. 芭蕉叶的特征描写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蕉叶纹主要用于玉壶春瓶、执壶等器物的颈部。其排列形式与元代莲瓣纹相同,每片叶自成一个单元,两片蕉叶之间留有较宽的间隙。但也有少数为两片叶子之间夹一片叶子的双层蕉叶,第二层蕉叶往往只画出主叶脉而省略侧叶脉。

元代蕉叶的主叶脉是一条较粗的实线,两边的侧叶脉用细密的平行斜线表示。叶缘的变化较多,有的为全缘,叶缘用平滑的弧线画出,没有波折和起伏;有的为波状缘,叶缘用曲折较小的波线画出;有的为皱缩状缘,叶缘用曲折较大的波线画出。

4. 芭蕉叶百科

芭蕉叶就是芭蕉树上的叶子,芭蕉是芭蕉树上的果子可以吃的。

5. 芭蕉叶的外形

叶子像扇子一样的植物叫蒲葵。

蒲葵为棕榈科蒲葵属的多年生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基部常膨大,叶阔肾状扇形,果实椭圆形橄榄状。

蒲葵不但是一种庭园观赏植物和良好的四旁绿化树种,也是一种经济林树种。可用其嫩叶编制葵扇;老叶制蓑衣等,叶裂片的肋脉可制牙签;果实及根入药。

蒲葵产中国南部,多分布在广东省南部,尤以江门市新会区种植为多。中南半岛亦有分布。蒲葵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不耐旱,能耐短期水涝,惧怕北方烈日曝晒。在肥沃、湿润、有机质丰富的土壤里生长良好。

6. 芭蕉叶有什么意义

芭蕉叶吉祥的寓意为家大业(叶)大、团结和富贵,象征着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幸福和睦,还有团结富贵的象征意义。

芭蕉叶是芭蕉科芭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被称为芭苴和板蕉。植株的叶片较为宽大,颜色青绿,有着家大业(叶)大的寓意,象征着家庭美满和事业顺利。芭蕉枝繁叶茂,还有团结和富贵的寓意,有着齐心协力和富贵吉祥的象征意义。

7. 芭蕉的叶片特征

芭蕉叶共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茎杆(叶柄),一个是叶片。

芭蕉树叶子基本上为单数,并且种子以一枚居多。另外,芭蕉的根茎和叶片也比较肥大,并且叶片边缘通常没有裂齿,形状为长圆形或者是椭圆形。而且叶片生长状态是呈一个螺旋式排列, 叶鞘层层叠加在一起,并且花朵为单性或者两性花,花朵颜色大多为紫红色或者是红褐色。

8. 芭蕉叶的特点

有哪些特点

9. 芭蕉叶的形状和特点

芭蕉树的叶子像扇子。

芭蕉树又被称为板焦、大芭蕉头,原产于琉球群岛,属于观叶植物,有的人会问芭蕉树叶子像什么,芭蕉树的叶子很大,呈长圆形,很像大扇子。不同品种的芭蕉树叶片形状和大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芭蕉树叶子很像蓑衣。

芭蕉树的叶子基部呈圆形,有的长得很不对称,它的叶面呈鲜绿色,富有光泽感,看起来极具观赏性。芭蕉树的叶子最长能长到3米,最短的也能达到2米,它的叶子最宽能达到30cm,它的叶柄很粗壮,最长特能达到30cm。

10. 芭蕉叶叶型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古诗词常见的意象、意境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多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先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涂——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明代徐谓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B.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出,禅放花木深。”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A.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B.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例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草——随事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7.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B“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直失意者   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   ●动物类   1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宋〉陆游。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北宋晏殊《清平乐》这里是鸿雁传书。   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另外,因为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1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高》   1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唐李商隐也在《锦瑟》中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来抒写诗人内心极度的哀怨。   1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借酒表达了深厚的强烈的依依惜别之情。   16.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气象地理类   1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维的《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谊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五代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19.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徐再思的《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秋日的意象来诉说离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   20.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接古今,连接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