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果树的生态环境包括
果树底下适合养鸡
1.不易长草
2.没有虫子
3.没有蛇
4.增加收益
2. 果园的生态环境有哪些
果树病虫害的特点:果品作为极具商业价值的农产品,深受广大果农的喜爱。
当果树受到病虫害的威胁时,果农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防治,加大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却杀害了病虫的天敌,也破坏了生态平衡。由于果树是多年生植物,其产生的病虫害种类繁多,病虫害可在果树上持续生长、繁殖,形成自身的生态环境。
由于果树多为乔木,相对较大的生存空间为昆虫及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果树自身复杂的生态环境利于病虫的生长,为病虫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果树的长久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也为病虫害的天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 果树的生态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1)温度
桃树是喜冷凉温和气候的温带果树,对气候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但以冷凉干燥地区最为适宜。从我国主要桃产区的气温情况分析,南方品种群适栽地区平均温度为12~17℃,北方品种群为8~14℃,南方品种群更耐高温高湿。
一般桃树品种可耐-22~-25℃的低温,低于此温度则发生冻害。但有的品种在绝对低温达-27℃的地区仍可栽培。应注意的是,耐冬季绝对低温的品种,不一定能适应温室中的变温及早春的春寒。如北方品种群虽然耐低温能力较强,但在实际栽培时,却易发生僵芽现象。另外,桃树处于不同的物候期,器官的耐寒力不同。如桃树的花芽在萌动后的花蕾变色期受冻温度为-1.7~-6.6℃,开花期和幼果期的受冻温度为-1~-2℃和-1.1℃。根系的耐寒力较弱,休眠期能抗-10~-11℃的低温。
桃树在休眠期需要一定的低温,才能正常地萌芽、生长、开花、结果。一般桃树栽培品种的需冷量为600~1200小时。需冷量不足时,桃树生长出现异常现象。如花芽不能膨大即行脱落;花柱不能伸长;有时子房虽然大小正常,但不能授粉受精;叶芽呈现延迟萌发或不萌发,树冠内骨干枝易秃裸等。
(2)光照
桃原产于高海拔、光照强的地区,形成了喜光特性。表现为树冠小、干性弱、树冠稀疏、叶片狭长。由于桃树对光照反应敏感,当光照不足时树体的同化产物显著减少,根系发育差,枝叶徒长,花芽形成少而质量差,落花落果多等。北方品种群和南欧品种群的桃比南方品种群对光照反应更敏感。
(3)土壤条件
桃树耐旱忌涝,根系好氧性强,宜于土质疏松排水通畅的沙质壤土。黏重土和过于肥沃土上的桃树易罹流胶病、颈腐病。
桃在微酸性到微碱性土中均能栽植,pH在4.5以下和7.5以上生长不良。在碱性土中易得黄叶病。土壤含盐量达0.28%以上生长不良或部分致死。不同砧木中山桃稍耐碱。
苗木是果树种植业的物质基础。苗木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定植后果园的产量、质量,及能否早结果、丰产、稳产、优质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必须加以重视,培育品种纯正的优质壮苗,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4. 决定果树生态区划的主要气候条件是( )
果树物候期有:休眠期,萌芽期,始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展叶期,新梢生长期,果实成熟期, 物候期是植物器官受一年内季节气候条件制约而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多年生果树每年从春季开始萌芽后,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有规律地进行着蘖芽、抽梢、开花、结实以及根、茎、叶、果等一系列的生长发育活动,这种年复一年的规律性变化,即为年发育周期。 在生长期间,果树各器官随着每年气候变化,在形态上和生理上表现出显著的特征,即表现出不同的物候规律。因此物候期既反应了果树器官发生的动态,又反映了当时的气候条件与过去一段时间光热的积累情况。
5. 果树按照生态学分类分为
农学的含义很大,大农学的概念包括作物栽培,作物育种,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等等。
⑴植物生产类:农业、园林及植物所等科研、生产及管理机构。
⑵动物生产类:农业、园林及植物所等部门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及管理等工作。
⑶水产类: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或者这方面的项目进行操作。
⑷动物医学类:各级兽医防治、科研、教育、生产和行政管理部门及动物检疫站、商品检验局、生物药品制造及动物食品加工单位工作。
⑸森林资源保护与环保类:水土保持、沙漠治理、园林、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工作。
6. 果树按照生态适应性怎样分类
沙土地适宜栽植桃树、杏树、李子、葡萄、山楂、梨树等很多果树。但是,在栽植时应该选择地势较高的土地,因为果树怕淹。
如:民权葡萄:
民权葡萄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耐盐碱,无论荒山、沙滩、沟岸、庭院均可栽培,尤喜在昼夜温差大的沙质土壤中生长。同其它果树相比,葡萄有结果早、产量高、寿命长、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
7. 根据果树生态适应性果树可分为
退冬
风流果果树喜欢高温的天气,阳光充足的地方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风流果果树的适应性比较强,我国南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种植,它具有很好的抗性,可以抗严寒,耐干旱,耐潮湿,抗逆性非常好,
8. 果树的生态环境包括什么
温度、湿度、光照、土壤这几方面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1、温度要适宜:果树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健康的生长、开花、结果。低于或高于适合生长的温度,对果树生长都会造成影响,过高或低的温度都可使果树生长缓慢、生成病害、甚至休眠。比如:在花芽的萌发期遇到低温冻雨,就会冻坏花芽,直接影响当年的产量。
2、湿度要适中:果树根系吸收水分、养分,通过导管运送到树的上部,经树叶进行光合作用,生成碳水化合物,提供果树生长的能源。干旱能影响果树正常生长,造成果实的减产,水涝能让果树涝死。
3、光照要充分:充分的光合作用,产生充分地碳水化合物,供果树生长,孕育花芽,还花结果。充足的光照可以提高果树的产量。果树通风透光不好,影响花芽的形成,影响果实的品质。
4、土壤要肥沃:氮、磷、钾元素及必要的微量元素是果树赖以生存的基础,果树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营养和水份,果树才能茁壮成长。
9. 果树的生态环境包括哪些
1.生活型名词解释:不同的物种在相同环境发生趋同进化,使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都类似。
2.生态型名词解释:相同物种在不同环境下发生趋异进化,使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都发生不同的改变。
3.生态位(niche)名词解释: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待特定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4.生命表名词解释:又称寿命表或死亡率表,可用来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5.化感作用名词解释:植物(或微生物)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作用。
6.群落演替名词解释: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7.协同进化名词解释:是指在种间相互作用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
8.边缘效应理论名词解释:边缘效应即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9.轮作名词解释:在同一块田地上,自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10.初级生产名词解释: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光能并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体中的化学潜能的过程。
11.生物质能名词解释:主要是指植物或其被动物转化的排泄物等生物有机质储存的能量。
12.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包括产生信息的信源、传输信息的信通和接收利用信息的信宿。
13.农业资源名词解释:是一种特定的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的有形投入和无形投入。
14.农业生态名词解释:就是把生态环境效益列入农业目标,并与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
15.环境容纳量名词解释: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6.内禀增长率名词解释: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
17.耗散结构名词解释: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18.竞争排斥原理名词解释:又称高斯原理,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
19.间作名词解释:同一块地在相同时间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时间大体相同的作物。
20.套作名词解释:将不同物种的不同生育时期安排在同一块地上,按其生育特点嵌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空间、养分等资源,扩大输出。
21.生物防治名词解释:指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展的技术。
1,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能量转化功能、物质转化功能、信息转化功能。
2、农业生态体系立体结构的三个主要类型名词解释: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
1、食物链加环的类型有生产环、 增益环、 减耗环、 多功能环和 加工环
4 系统的研究方法通常采用的是 “白箱” 和 “黑箱” 方法。
5、生物组分按照功能分为 生产者、消费者 和 分解者三种群类
6、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类输入能为自然能和人工能。
7,农业资源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8、大自然圈是指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和 生物圈
9,营养级之间的效率有名词解释:In/In-1为能量摄入(林德曼)效率,An/An-1为同化效率,Npn/Npn-1为生产效率,In/Npn-1为利用(消费)效率。
10、地球上总贮水量中,陆地生物和人类直接能利用的水大约只有万分之二,占地球总水的2.6%的淡水中,能被陆地生物和直接利用的也不到淡水的1%。
11、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基本)组分名词解释:生物组分 和 环境组分
12、碳循环有4条循环途径。
13、作物生产力按照不同因子的影响分为 光和生产力、光温生产力、气候生产力、土地生产力
1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个类型。
15、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 食物链 和 食物网
16、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发展到成熟期,其最后状态叫 气候顶级群落。
17、群众增长有 指数增长型、逻辑斯谛增长 两种增长模式
18、使种群稳定增长的年龄结构中含有大量 幼年 个体
19、种群生态学以种群为单位,研究生物种群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20、食物链中,消费者可以分为名词解释:小型消费者和大型消费者。
21,我国144亿亩土地资源中,现有耕地面积为21亿亩。
22、生态金字塔特指能量金字塔,其次还有生物量金字塔和数目金字塔。
23、含有大量幼年个体与较少老年个体的种群为 迅速增长的种群
24、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2%,世界排名120位。
25、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为 4—5级
26、个体生态学以 个体 为研究单位,研究某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7、生态成果与资源投入量之比代表系统资源利用率。
28,草原生态系统占陆地面积为42% 。
29、磷循环属于 沉积性循环 故应合理利用
30、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1、竞争与捕食属于种间 负 相互作用
32,生态演替的两种类型为原生和次生演替。
33、IBP代表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
34、衰退型种群是因为种群内含有大量的 老年个体
35、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循环。
36、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 资源危机
37、互利共生与原始合作属于种间 正 相互作用。
38、生态系统中失调的标志表现在 结构 和 功能 方面的破坏。
39、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名词解释:农业生态系统。
40,生态演替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为气候顶级群落。
41、“MAB”代表 “人与生物圈” 计划
42,根据收益递减律,资源的投入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43、生态金字塔依计量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名词解释: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目金字塔。
44、W﹥∑Pi(i=1、2、3、4?????n)代表系统的 整体 特性
45、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6、生物组成按照功能分为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类群。
47、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类输入能为 自然能 和 人工辅助能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包括名词解释: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
2、种群的营养特征包括名词解释: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3、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成群分布型中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4、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而种群的年龄组也分为幼龄组、中龄组和老龄组三个主要组别。
5、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名词解释: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6、种群的增长的类型分为名词解释: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和S型增长三种。
7、种群数量的年波动主要受物理环境、种群自身的生理因素两类因素的影响。
8、种群的空间动态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种群个体对空间的需要、空间结构、空间利用方式、扩散和迁移等四个方面。
9、扩散的方式包括迁出、迁入和迁移。
10、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有两类名词解释: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11、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个类型。
12、正相互作用可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负相互作用包括名词解释: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13、在温带的干旱地区,从山底到山顶植物分布依次为名词解释:干旱—荒漠带—荒漠化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冰雪带。
14、在热带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植物群落自下而上的垂直分布依次是名词解释: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雪带。
15、种群波动的调节有密度调节(种间调节、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种内自动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三种。
16、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是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7、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8、旱生演替系列是名词解释: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
19、水生演替序列是名词解释: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20、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
2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具体表现在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两个方面。
22、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量比关系。
23、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名词解释:根据环境特性划分为名词解释: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24、生态系统从其组分的性质可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生物组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25、非生物组分是指生命以外的环境部分,包括大气、水、土壤及一些有机物质。
26、根据人类干预程度,生态系统划分为名词解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27、光的生态作用具体表现在光质、光量(当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三个方面。
28、就植物而言,其生态型包括名词解释: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29、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形态有日光能、化学能、热能和动能等几种;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只有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才起生物学作用。
30、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是由24%的直射光,17%的来自云层的散射辐射,以及6%的来自天空的散射辐射组成。
31、辅助能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各方面活动中所投入的能量,包括生物能(如劳畜力、种苗、有机肥料等)和工业能(如化肥、农药、机械、燃料、油、电力)等。
32、食物链的基本类型有捕食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三种。
33、生态金字塔有个体数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基本类型。
34、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生产。
35、次级生产包括名词解释: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
36、氮素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名词解释:生物固氮、化学固氮。
37、氮素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名词解释:挥发损失、氮的淋失、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
38、在立体农业中运用的主要原理有名词解释:光合作用原理、物质循环转化原理、生物互补原理、气候生态学原理、生态位原理等。
39、立体农业的类型可分为平原型(林木或果树与作物间作、旱粮分带轮作、蔗田棚式蘑菇立体种植)、山地立体农业、水域立体农业(淡水立体养殖、浅海滩涂立体养殖、低湿地立体农业)。
40、农业资源根据其来源,一般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自然资源根据其性质,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再生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非再生资源)。
41、农业资源的特性名词解释: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42、生态失调结构上的标志名词解释:一级结构缺损(一级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一级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二级结构受损(二级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及其特征,如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及群落层次结构等)。
43、生态失调功能上的标志名词解释: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
44、水体污染源可分为名词解释: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
45、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包括名词解释:资源环境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等几个方面。
46、持续农业的三大目标是名词解释:保证食物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增加农业收入,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性循环。
47、光照时间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名词解释:日照长度对植物繁殖特性的影响、日照长度与植物分布和起源有关、日照长度对植物的休眠和地下贮藏器官形成的影响。
48、水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名词解释:水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水对生物分类的作用。
49、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名词解释:促进了成土作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提高了土壤质量、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
10. 果树种植的生态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果树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年产值约1万亿元,从业人口1亿人左右,果树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人均果品占有量达195kg。目前,我国已成为果树产业第一大国。果树都是多年生植物,种植周期要十几年、几十年,而且栽种几年后才能开始看见果实。果树是指果实可食的树木,能提供可供食用的果实、种子的多年生植物及其砧木的总称。
果树是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组成果品除鲜食外,果实还可加工成果脯、果汁、蜜饯、果酱、罐头、果酒、果醋等。有些果实的硬壳可制活性炭,有些果树的叶片、树皮、果皮可提炼染料或鞣料,橘皮、橙花可提炼香精油。许多果树的木材是国防工业、建筑工业和雕刻工艺的优良材料。
目前,中国有3亿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正在不断发生,市场规模和潜力正在扩大。现在,人们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转变为安全和健康。对多样化、个性化和高端水果的需求将增加。
因此,对绿色、优质、安全水果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一个更大、更高端的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形成。果品贸易在世界果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持具有特别的意义。
11. 果树与环境的关系
苹果树生长的环境其实很要求很宽松,苹果是一种对土壤适应性比较强的高产果树,经过改良后,它在一般的山冈薄地、河滩沙荒和轻度盐碱地,都可以进行成片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