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响积雪的因素
永久积雪是在雪线以上,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地表常年覆盖的雪被。该雪被是动态变化的,新下的雪不断增加,而原来的雪又不断蒸发或融化,但总是积累大于消融,因而雪被能常年存在。
由于全球各地的气温和降水不同,故而永久积雪的分布高度也不一样。影响其分布高度的因素有温度、降水量、地形。一般存在于高纬地区或中低纬的高山地区。
2. 积雪时间长的影响因素
雪花的形状主要受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当冷水滴冻结在尘埃颗粒上时,大气中就会形成雪花。根据形成雪花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由此产生的冰晶会长成无数不同的形状。
所有的雪花都有六面
雪花有六面结构,因为冰的特性。当水冻结成单个冰晶时,其分子会堆积在一起形成六边形晶格。随着冰晶的生长,水会多次冻结在它的六个角上,导致雪花形成独特但仍然是六边形的形状。
雪花设计因其完美对称的形状而成为数学家的最爱
理论上,大自然创造的每片雪花都有六个形状相同的臂。这是因为它的每一面都同时受到相同的大气条件的影响。然而,如果您曾经仔细看过真正的雪花,您就会知道它经常看起来是破碎的、支离破碎的,或者是许多雪晶的团块——所有的缺失都是在它跋涉到地面的过程中与相邻的晶体发生碰撞或粘在上面的。
没有两片雪花是完全一样的
由于每片雪花从天空到地面的路径略有不同,因此沿途会遇到略有不同的大气条件,因此其生长速度和形状也会略有不同。因此,任何两片雪花都不太可能完全相同。即使雪花被认为是“同卵双胞胎”雪花(在自然暴风雪和可以仔细控制条件的实验室中都发生过),它们在大小和形状上肉眼看起来可能惊人地相似,但在更强烈的情况下检查,小的变化变得明显。
雪虽白,实则雪花清
当近距离观察(在显微镜下)时,单个雪花实际上确实看起来很清晰。然而,当堆积在一起时,雪看起来是白色的,因为光被多个冰晶表面反射并均匀地散射回其所有光谱颜色。由于白光由可见光谱中的所有颜色组成,我们的眼睛看到的雪花是白色的。
雪是一种极好的降噪剂
你有没有在刚下过雪的时候出门,注意到空气是多么的寂静和静止?那是因为雪是很好的降噪剂。当它们在地面上积聚时,空气被困在单个雪晶之间,从而减少了振动。据认为,小于25 毫米的积雪足以抑制整个景观的声学。然而,随着积雪的老化,它变得硬化和压实,并失去吸收声音的能力。
3. 影响积雪的因素主要有
氯盐溶液的冰点比水低,浓度为35%左右的氯化钠和溶液的冰点是零下19摄氏度,浓度为20%的氯化钠溶液的冰点为零下10度。在雪里撒上氯化钠固体颗粒或者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由于氯化纳溶解放热,积雪会融化。如果没有撒盐,环境温度即使在高于0度也很不容易融化,撒盐后,提供了凝结核,温度稍微高于0度就开始融化。
此外,盐的最大特性就是吸水(例如我们穿的有汗水的衣服就很容易潮湿,这说明盐的吸水性极强),但盐撒在雪上会融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被撒的盐的温度要比雪的温度高的多,因为盐的存放多数在室内,盐的温度已经高于雪的温度,这是让雪融化的条件。
4. 影响积雪量的因素
气象上说的降雪量其实是指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花化成水后,测量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虽然1毫米降雪在小雪量级中也只属于中等水平,但1毫米降雪足以让屋顶见白。
而积雪深度就是通常看到的雪的厚度,是积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它是一个随着降雪增加不断累积变化的数值。通常情况下,1毫米降雪能积多少雪与地面温度和雪中的含水量等因素有关。如果地面温度较高,雪落到地面就立马会融化,也就不能形成积雪;如果雪中含水量大,积雪就相对薄一些,而含水量少,积雪深度就相对深一些。
那么1毫米降雪究竟能有多深的积雪深度呢?这也要分情况讨论,在北方,1毫米降雪通常能积8至10毫米厚;而在南方,1毫米降雪通常能积6至8毫米厚。
5. 积雪对气温的影响
中文名
雪
外文名
snow
颜色
白色不透明
分类
自然现象,降水的一种形式
雪(snow)是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
水是地球上各种生灵存在的根本,水的变化和运动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在地球上,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到天空中,这些水汽又随着风运动到别的地方,当它们遇到冷空气,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这种降水分为两种:一种是液态降水,这就是下雨;另一种是固态降水,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
雪大多降自雨层云和高层云,降水强度变化较慢;冷天积雨云的降雪有阵性特征,称为阵雪。
降雪由大量不同大小的雪晶组成,一般小的比较多。为了描述同时下落的雪晶群体的大小分布特征,常用雪晶谱或雪晶溶化后的溶液谱。
雪晶主要是在云中凝华增大的,首先在冷云中通过冰核的作用产生冰晶,通过凝华(冰晶过程)长大成雪晶,以后还能撞冻过冷水滴而长大。雪晶撞冻过冷水滴很多时,外形会改变。雪晶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这同它们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
降雪量同所有降水量一样,用相当的水层厚度来度量,单位是mm。实用上有时也用降雪在平地上所累积的深度来度量,称为积雪深度
成分
主要为冰晶
雪的形成
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就是雪。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冰融化时会吸热,所以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1.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
2.充分的水汽。3.0℃(冰点)以下。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并带着湿气,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
能降雪的地方:气候区属中纬度至高纬度(即大约于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地方就会有降雪的机会,如果于低纬度地方中有些地势高于海拔2000米的中山或高原也有同样的机会。
海洋气流也能间接影响该区下雪的机会率,如果在高纬度地区一带有较多暖流支配,会减低该区下雪的机会(例如日本本州至九州一带)。
降雪的作用和影响
对农作物
雪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雪是具有很好保温效果的物质,可以在寒冬保护植物不被冻伤,来年开春雪水融化可以为植被提供良好的供水,大自然的力量绝对不是巧合,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过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同时冬季雪水充足,不仅可以减轻当年的旱情,而且,也给来年春播作物的适时播种和苗全苗壮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体健康
雪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数量要少1/4。重水能严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有人做过试验,鱼类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会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象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对于农村人来说,下雪是给庄稼加了一床被,又湿润又松土,预示着第二年的丰收。 对于城里人来说,下雪只是改善了空气质量,增加了游玩的乐趣。
据测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05-0.10克。所以,地面积雪对音波的反射率极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为减少噪音作出贡献。
保温作用
积雪,好像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冬天穿棉袄很暖和,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这是因为空气是不良导体。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它本身都能通过热量,这种能够通过热量的性能,称做物体的导热性。在自然界常见的几种物质中,空气的导热性最差。所以物体里容纳的空气越多,它的导热性就越差。
覆盖在地球胸膛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当然,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这很象穿着新棉袄特别暖和,旧棉袄就不太暖和的情况一样。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雪像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作为水资源
当城市受到降雪威胁时,与降雪有关的“城市次生灾害”事件逐渐显露出来,降雪造成的损失日渐突出,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另外,城市化的发展也造成许多城市水资源短缺,尤其我国冬季降水偏少,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城市降雪对缓解、补充城市冬季水资源短缺和改善、保护生态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6. 积雪变化的最主要影响
如果是在我国,由于是北半球,南面朝阳,因此积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方。而在南半球,情况则恰好相反,北面朝阳,积雪化得快的是北方。
积雪融化和太阳光照时间长短有关系。朝阳的一面由于接受太阳光照射,温度较高,雪化得比较快。
扩展资料
融雪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积雪深度。融雪时间包括初始产流时间、产流后期时间和积雪融化总时间。积雪深度的变化使融雪水在雪层中运移过程变得复杂,进而影响融雪时间。
辐射能量是积雪融化的主要原因。辐射能量的增加促使积雪融化,使融雪时间减小。积雪密度的增加使雪层之间的毛管力增大,雪层中液态水量超过毛管力作用才能流出,起到了阻碍作用,使得融雪时间延长。
7. 积雪的危害
风雪灾害的主要影响:暴风雪,是草原牧区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气象灾害。这种灾害发生时,狂风裹挟着暴雪,呼呼作响,刮得天昏地暗,能见度极差,同时气温陡降。
其天气的猛烈程度远远超过通常的大风寒潮和大雪寒潮,一般其风力为7~8级,降雪量多8mm,降温多10℃。放牧在外的人和家畜遇到这种天气,睁不开眼,辨不清方向,牲畜因受惊吓收拢不住,往往向顺风方向奔跑,有的掉进井、坑、湖泊、水泡和雪洼中造成死亡,以致常常发生人畜摔伤、冻伤、冻死等事故,造成严重损失。
8. 影响积雪的因素风力
1、农作物保暖、供水冬天最严寒的时候,夜里最低温度可达零下十几度,这极易造成小麦等农作物冻害。而下雪,就像是给小麦盖上了一层“棉被”,能帮助小麦保温。秋冬季节,北方雨水很少,长期不下雨,导致干旱,土壤墒情不足,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尤其在环县很多地方,今冬降水偏少,庄稼大量缺水。而下雪,本就是降水的一种,化雪后的雪水,能补充土壤水份,防止干旱,所谓的“大雪兆丰年”,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人体健康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可益寿延年。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3、作为水资源当城市受到降雪威胁时,与降雪有关的“城市次生灾害”事件逐渐显露出来,降雪造成的损失日渐突出,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城市降雪对缓解、补充城市冬季水资源短缺和改善、保护生态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扩展资料“雪”的危害1、冰川泥石流冰川消融使洪水挟带泥沙、碎石混合流体而形成的泥石流。青藏高原上的山系,山高谷深,地形陡峻,又是新构造活动频繁的地区,断裂构造纵横交错,岩石破碎,加之寒冻风化和冰川侵蚀。在高山河谷中松散的泥沙、碎石、岩块十分丰富,为冰川泥石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藏东南地区,冰川泥石流活动频繁,尤其在川藏公路沿线,危害极大。2、强暴风雪降雪形成的深厚积雪以及异常暴风雪。由大雪和暴风雪造成的雪灾由于积雪深度大,影响面积广,危害更加严重。如1989年末至1990年初,那曲地区形成大面积降雪,造成大量人畜伤亡,雪害造成的损失超过4亿元。1995年2月中旬,藏北高原出现大面积强降雪,气温骤降,大范围地区的积雪在200毫米以上,个别地方厚1.3米。3、风吹雪大风携带雪运行的自然现象。又称风雪流。积雪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一股股携带着雪的气流,粒雪贴近地面随风飘逸,被称为低吹雪;大风吹袭时,积雪在原野上飘舞而起,出现雪雾弥漫、吹雪遮天的景象,被称为高吹雪。积雪伴随狂风起舞,急骤的风雪弥漫天空,使人难以辨清方向,甚至把人刮倒卷走,称为暴风雪。风吹雪的灾害危及到工农业生产和人身安全。
9. 影响积雪的因素有哪些
冬天会下雪是因为冬季气候达到了下雪的条件。降雪最基本的条件是气温要达到零度以下,而这一气温一般只有冬季才会出现。
除了低温降雪还需要以下条件:
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就是雪。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冰融化时会吸热,所以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1、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
2、充分的水汽。3.0℃(冰点)以下。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并带着湿气,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
能降雪的地方:气候区属中纬度至高纬度(即大约于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地方就会有降雪的机会,如果于低纬度地方中有些地势高于海拔2000米的中山或高原也有同样的机会。
海洋气流也能间接影响该区下雪的机会率,如果在高纬度地区一带有较多暖流支配,会减低该区下雪的机会(例如日本本州至九州一带)。
冬天下雪过大会造成灾害
雪灾是因降雪导致大范围积雪、暴风雪、雪崩,严重影响人畜生存与健康,或对交通、电力、通信系统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作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雪灾年年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正常生活秩序。根据雪灾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雪灾类型普遍被分为雪崩、风吹雪( 风雪流) 和牧区雪灾。
其中,雪崩是雪山地区易发的灾害,风吹雪则会阻断公路交通的正常通行。牧区雪灾是由于积雪过厚,维
持时间长,掩埋牧草,使牲畜无法正常采食,导致牧区大量畜牧掉膘和死亡的自然灾害。它是中国发生频繁、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类雪灾。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特别是有着广阔天然草场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主要牧区,几乎每年都会不同程度的遭受这类灾害。此外,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广大的农村、林区和城镇,也时常遭受短时期降雪的影响,严重的雪灾还会破坏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造成房屋倒损和农作物损毁等损失。
雪灾按其发生的气候规律可分为两类:猝发型和持续型。猝发型雪灾发生在暴风雪天气过程中或以后,在几天内保持较厚的积雪对牲畜构成威胁。持续型雪灾达到危害牲畜的积雪厚度随降雪天气逐渐加厚,密度逐渐增加,稳定积雪时间长。此型可从秋末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春季。人们通常用草场的积雪深度作为雪灾的首要标志。由于各地草场差异、牧草生长高度不等,因此形成雪灾的积雪深度是不一样的。
我国雪灾有着显著的季节性特点,发生时期一般是在当年 10 月到次年的 4 月。从雪灾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集中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 4 省区,地域上形成了内蒙古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地区、新疆天山以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等 3 个雪灾多发区。
10. 积雪的积极影响
一、正面
1、农业
降雪有可能对农业有利,比如中国就有“瑞雪兆丰年”之说。积雪可以成为隔热层,保持土壤的热量,使农作物不被低于冰点的天气伤害。
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里,给庄稼积蓄了很多水,对春耕播种以及庄稼的生长发育都很有利。雪中含有很多氮化物,在融雪时被融雪水带到土壤中,成为最好的肥料。雪还能消灭害虫,减少虫害的发生。用雪水浇灌作物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2、娱乐
有很多种冬季运动和娱乐方式都依赖于雪,比如滑雪、单板滑雪、雪地摩托、踏雪健行、滚雪球,堆雪人等。
雪还可以被用于雪雕,是在严寒国家盛行的户外艺术之一。雪雕主要就是将雪当做塑形的材料,把它捏成固定的形状,再组合起来并修整细节,跟沙雕的原理颇为相近。很多寒冷地区城市都会在冬季举办冰雪节或冬季狂欢节,雪雕和冰雕都是冰雪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在中国东北地区是雪雕艺术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哈尔滨市太阳岛风景区每年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雪雕艺术博览会。在芬兰北部城市凯米每年都会搭建凯米冰雪城堡,并吸引超过50个国家的游客到此访问。
二、负面
1、雪灾
雪灾是因降雪导致大范围积雪、暴风雪、雪崩,严重影响人畜生存与健康,或对交通、电力、通信系统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作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雪灾年年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正常生活秩序。根据雪灾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雪灾类型普遍被分为雪崩、风吹雪( 风雪流) 和牧区雪灾。
雪害
雪害是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指冬季降雪过多、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过长,致使冬作物、畜牧业和林木生产以及农业设施等遭受的损害。草原畜牧业的冬季雪害又称“白灾”,中国的新疆、内蒙古以及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草原放牧地区的牲畜常因“白灾”造成冻饿或染病而大量死亡。
冬小麦的雪灾主要发生在积雪深厚的地区和年份,如中国新疆北部伊犁、塔城地区,苏联北部农区和加拿大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