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花卉文化

1、竹子

竹子可以说是中式园林或庭院中一个必须存在的植物品种了,它的体态修长,纤细柔美,枝叶飘逸,四季青翠,在庭院中点缀墙面、假山流水,庭院角落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且竹子寓意也十分的美好,是君子气节的象征!

2、芭蕉

正所谓“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芭蕉林旁听雨声”等可见在古代中很多诗人都对芭蕉进行了相应的描写,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芭蕉也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钟爱,在庭院中芭蕉可配修竹隐窗台,或植于转廊曲径处,或置于檐角墙边,能让庭院看起来更加清净幽雅!

3、松树

松树树形古雅,神韵清雅挺拔,自有一股雄浑苍劲的傲人气势,在很多中式庭院中都有种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多人也相信松有着长寿、吉祥等美好的寓意,种植时既可以选择大株的松也可以选择罗汉松盆景,放在院子中都很有意境!

4、桃花

桃花也是中式园林中常用花木之一,它的树形古朴典雅,树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婀娜多姿,色彩艳丽,是属于早春庭院中重要的观赏花木,古时很多人也喜欢用桃花制桃花酒、做桃花茶、桃花粥等,桃花在古代也有着多重寓意,像“花开富贵”“大展宏图”等等!

除此之外,像梅花、玉兰、兰花、海棠、银杏、琼花、腊梅、紫薇、桂花等在中式庭院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应用,而如果合理地去布局使用,这些植物也能会庭院营造出不一样的意境感

2. 中国花卉文化内涵

1,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为花之君子,是高雅纯洁的象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在某些诗词中还是爱情的象征,因“莲”与“怜”同音,是情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州曲》)。

2,梅花:不畏严冬酷寒,环境艰难,暗香浮动,即零落亦清香如故,是高洁的志士,也是报春的使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3,菊花:凌寒傲霜,是高洁的志士,也象征孤高的隐者(如陶渊明的《饮酒》)。

4,牡丹:花开热烈灿烂,一片繁华景象,一派富贵气象,是豪华富贵的象征。

5,杨花:随风飞扬,轻而易变,是轻薄和不坚贞的象征。

6,兰花:有“空谷幽兰”的雅称,是典雅高贵不染尘埃的象征。扩展资料:花语(英语称language of flowers)是指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表达人的某种感情与愿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形成的,为一定范围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赏花要懂花语,花语构成花卉文化的核心,在花卉交流中,花语虽无声,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中的含义和情感表达甚于言语。不能因为想表达自己的一番心意而在未了解花语时就乱送别人鲜花,结果只会引来别人的误会。

3. 中国花卉文化的体现

1、凌霜傲雪--梅花

梅花又名一枝春、木母、花魁、状元花、清客、寄春君、暗香疏影、九疑仙人(绿萼梅的别名)、九英梅、久客、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被誉为“花中之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梅花为落叶小乔木,高达lO米,常具枝刺,树冠呈不正圆头形。干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或以绿为底色,无毛。花多每节l一2朵,多无梗或具短梗,谈粉红或白色,径2至3厘米,有芳香,多在早春先叶而开,花瓣5枚,常近圆形;弯片5枚,多呈绎紫色;雄蕊多数,离生,于房密被柔毛,罕为2-5(离心皮)或缺如,于房上位,花柱长。核果近球形,径约2-3厘米,黄色或绿黄色,密被短柔毛,味酸;核面具小凹点,与果肉粘着,4-6月果熟。

梅花花语:坚强,忠贞,高雅。

02

花中之王--牡丹

牡丹又名富贵花、洛阳花、百两金、白术,牡丹观赏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在清代末年,牡丹就被当作中国的国花。1985年5月牡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二。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有两个传统名种——姚黄、魏紫。

牡丹是落叶小灌木。一般茎高l一2米,高者可达3米。技多挺生。叶片宽大,互生,2回3出羽状复叶,具长柄。顶生小叶,卵圆形至倒卵圆形,先端3-5裂,基部全缘,侧生小叶为长卵圆形,表面绿色,具白粉,平滑无毛或有短柔毛。 花单,两性,顶生,直径10-30 厘米,雄蕊多数,心皮5,基部全被花盘所包裹。萼片5.宿存,绿色。花瓣原本5-6枚,经过栽培,一部或全部雄蕊变成花瓣,成重瓣花。瓣数少的称为多叶,瓣数很多的称为千叶。花有黄、 白、红、粉、紫、绿等色。

牡丹花语:圆满、浓情、富贵

03

高风亮节 ——菊花

菊花为多年生宿根亚灌木。营养繁殖苗的茎,分为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地上茎高O.2-2米,多分枝。幼茎色嫩绿或带褐色,被色柔毛或绒毛。花后茎大都枯死。次年春季由 地下茎发生萌芽。菊花叶系单叶互生,叶柄长1-2厘米,下两侧有托叶或退化,叶卵形至长圆形,边缘有缺刻及锯齿。

叶的形态因品种而异,可分正叶、深刻正叶、长叶、深刻长叶、圆叶、葵叶、蓬叶和 船叶等8类。菊花的花(头状花序),生于技顶,径约2-30厘米,花序外由绿色苞片构成花苞。花序上着生两种形式的花:一为简状花,浴称"花心"

菊花花语:清净、高洁、我爱你、真情

04

王者之香——兰花

兰花又名王者香、国香、幽客、媚世、香祖、侍女。古人对中国兰情有独钟,中国兰在古代称为“蕙”,“蕙”指中国兰花的中心“蕙心”,常与伞科类白芷合名为“蕙芷”,称芷兰为“王者之香”、“众领群芳”、“天下第一香”等。 中国兰蕙兰是兰蕙同心的代表,中国兰花:春兰、建兰、寒兰、墨兰同称为兰蕙。

兰花花语:美好、高洁、贤德

05

月月常开--月季

月季又名月月红、长春花、四季、斗雪红、月季不但是中国传统名花,而且是中国的特产、世界著名花卉,世界各国广为栽培。被南阳市、天津市、莱州市等定为市花。月季按花朵大小、形态性状,可分为:现代月季、丰花月季、藤本月季和微型月季四类。

06

繁花似锦--杜鹃

杜鹃又名映山红、山石榴、山鹃等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常绿或半常绿灌木,世界著名观赏花卉。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杜鹃属植物约有800余种,而原产中国的就有650种之多。中国引进大量西洋杜鹃。西洋杜鹃株型低矮,花朵密集,花色丰富,适宜室内盆栽,花期正值中国春节之际,受到花卉爱好者青睐。

杜鹃花花语:“永远属于你”

07

清新脱俗——荷花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是我国著名水生花卉,栽培历史悠久。荷花为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根茎肥大、有节,俗称“莲藕”,叶盾形,分为“浮叶”和“立叶”两种。花有单瓣和重瓣之分,花色有桃红、黄色、白色,亦有复色品种。荷花在我国各地多有栽培,有的可观花,有的可生产莲藕,有的专门生产莲子。是古代文人墨客散墨之花,更寓意于气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端庄美丽。清新脱俗,出尘离染。象征清白纯洁。

荷花花语:清白、坚贞纯洁、信仰,忠贞和爱情

08

花中娇客--茶花

茶花又名曼陀罗树、耐冬、晚山茶、茶花是“花中娇客”,四季常青,冬春之际开红、粉、白花,花朵宛如牡丹,有单瓣,有重瓣。茶花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椭圆形、革质,有光泽。茶花喜温暖、湿润气候,夏季要求阴蔽环境,宜于酸性土生长。产于中国云南、四川,南方地区多用于庭院绿化,北方均室内盆栽。播种、扦插、嫁接繁殖。

茶花花语:可爱、谦逊、谨慎、美德、理想的爱、了不起的魅力

09

十里飘香——桂花

桂花为木犀科常绿小乔木,南方地区多用于庭院绿化;北方均室内盆栽。桂花品种较多,常见栽培有4种:金桂(花金黄色)、银桂(花黄白色)、丹桂(橙红色)和四季桂(花乳白色)。桂花可用嫁接和高取压条育苗。春季进行枝接或靠接,秋季进行芽接,砧木可选用桂花实生苗或女贞。桂花经济价值很高,花可以提取香料,也可熏制花茶。桂花在国庆节前后开花,“金风送爽,十里飘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桂花花语:永伴佳人、香满天下、誉满天下

10

凌波仙子--水仙

水仙又名天葱、雅蒜、姚女花、女史花、凌波仙子、俪兰、水鲜,是中国传统名花。漳州水仙最负盛名,它鳞茎大、形态美、花朵多、馥郁芳香,深受国人喜爱,同时畅销国际市场。水仙是冬季观赏花卉,可以用水泡养,亦能盆栽。可用鳞茎繁殖,常见栽培品种有“金盏银台”(单瓣花)和“玉玲珑”(重瓣花)。

水仙茎叶清秀,花香宜人可用于装点书房、客厅,格外生机盎然。水仙茎叶多汁有小毒,不可误食,牲畜误食会导致痉挛。鳞茎捣烂外敷,可以治疗疮 痈肿。 凌波玉立,馥郁芳香。象征翠袖黄冠白玉英的身材之美。

水仙花花语:自恋、敬意 、纯洁、吉祥、孤独

4. 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花卉按照对水分要求可以分为三类

旱生花卉:此类花卉耐旱性强。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它们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都产生了许多适应性变化,如:叶片变小或退化等,如:仙人掌、景天等。

湿生花卉:此类花卉耐旱性弱,适生水或亲水环境,如:荷花、睡莲等。

中生花卉:此类花卉对水分的要求介于以上二者之间。大多数花卉属于这一类。

扩展资料:

花卉,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是用来描绘欣赏的植物的统称,喜阳且耐寒,具有繁殖功能的短枝,有许多种类。典型的花,在一个有限生长的短轴上,着生花萼、花瓣和产生生殖细胞的雄蕊与雌蕊。花由花冠、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长得也各种各样,有香味或无香味等。

花字在商代甲骨文中作(即华),表现了盛开的花形和枝叶葱茂之状。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称:“卉,草之总名也。” 花、卉两字联用,则出现较晚。南北朝时《梁书·何点传》载:“园中有卞忠贞冡,点植花卉于冡侧。” 这是花、卉二字联用的较早记述。

花是被子植物繁衍后代的生殖器官。典型的花,在一个有限生长的短轴上,着生花萼、花冠和产生生殖细胞的雄蕊与雌蕊。有些学者认为裸子植物的孢子叶球也是“花”,而多数人则认为被子植物才有花,所以被子植物也称为有花植物。花的各部分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变化较小,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都以花的形态结构,作为被子植物分类鉴定和系统演化的主要依据。

也被多数文学者以花为媒,蔓为枝来描述花品寓意。

中国是世界上花卉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但花卉行业却没有自己的品牌。中国花卉业要以品牌化求生存。近10多年来,世界花卉业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花卉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没有给中国花农带来持续的财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花农总是无法摆脱好一年又一年的怪圈。中国花卉行业要摆脱这种困境,

除了在提高花卉品质上下功夫,缩小国内花卉与国外花卉的差距外,还要以品牌为导向,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转变,让品牌溢价,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关于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状况和民族特色,有程杰《论中国花卉文化的繁荣状况、发展进程、历史背景和民族特色》一文,论述较为详细,值得参考,见《阅江学刊》2014年第1期。

新泰市花卉现在已经集产业、文化为一体得到全面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绿之源花卉等一大批优质企业独领风骚。

5. 中国花卉文化发展历史

插花艺术为中华民族最优美的文化表现之一,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刚刚开始发芽阶段,花就与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纹饰雕刻在上面。

中国战国时期的诗集《离骚》中有这样的话“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习俗。以花传情,以花明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文化领域。《楚辞·九歌·礼魂》中记载: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插花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插花的雏形已经初步体现。据史书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 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

从出土文物资料中得知:在河北望都发掘的东汉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国插花。

到了南北朝时期,插花主要被用于佛堂前的供花。人们为了保持花朵的新鲜,开始尝试 将花插入水中养殖。《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养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如此三日而华更鲜。”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

兴盛发展期:隋、唐至五代时期

隋唐时代是我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插花开始在宫廷中盛行。这时中国的插花艺术开始有了系统的技术手法和规定。比如说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开时节,宫廷中都要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

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美即美酒)、新诗(咏)。”“九锡”就是九个程序。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 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在唐朝是个很盛大的节日,传说是百花之神诞生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要去郊外踏青赏花,市集上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饰品,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组合,制作精细,花色艳丽,仿真程度很高。

五代十国时期,插花开始了艺术高雅化,从庄重讲排场变成不拘一格,开始追求自然美。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开始不局限于花朵,而是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由铜或瓷的盘、盆容器,扩展到竹筒、漆器。而且插花作品不一定要摆放在桌子上,出现了壁挂,吊挂等花艺作品。

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锦洞天”是李后主的独创。每年春盛时节,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挂上横幅“锦洞天”。犹如大型插花展览会,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当时还出现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盘”,既做容器,又当花插。插花作品追求自然情趣,朴实而又不失洒脱。

全盛发展期:宋代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举国上下,各种花事活动超越前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同时受理学观念影响,此时的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也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

宋朝人不仅喜爱插花,而且对插花技艺的研究,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并出版了许多有关文章与书籍,如《癸辛杂识·续集》、《分门琐碎录》、《山家清事·插花法》等。对于花材切口的处理、保鲜措施、冬天防止瓶器冻裂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详细记载。从上述许多花事活动与诗书绘画的描绘中,同样可以得知宋朝插花艺术风格和特点,虽然仍继承唐代宫廷插花遗风,但在形式与意境上又有新的发展,构图上不仅有严谨的整体之美,而且注意发挥每种花材个体的生命力和线条机能。

宋代的篮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篮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开或盛开,色彩艳丽,错落有致,姿态飘逸,生机勃勃。从此开始,插花形成以花品、花的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形式,插花艺术上升到了一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体现人的操守。这也就是花道。

缓慢发展期:元代

元代插花风格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发展很缓慢甚至有一段时间的停滞。逐渐摆脱宋代理学的影响,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来表达作品的主题,也就产生了有人所说的“心象花”。钱选绘的吊篮式插花,在吊篮上放两个瓷罐,罐里分别装满金桂和银桂,上飘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条,暗示金贵、银贵,不如自在如意贵。反映人们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愿望。

成熟完善期:明至清代中期

明代是插花艺术复兴、昌盛和成熟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造型丰满,寓意深邃。中期插花追求简洁清新,色彩淡雅,疏枝散点,朴实生动,不喜豪华富贵,常用如意、灵芝、珊瑚等装点插花。

到了明代晚期,花道发展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不仅形成了完备的插花艺术体系,并且有了完整的插花专著。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张谦德所著《瓶花谱》和袁宏道所著的《瓶史》。还有高濂的《遵生八盏 燕闲清赏》、何仙郎的《花案》等,特别是《瓶史》传至日本后,引起日本花道界的轰动,并发展成为“宏道流”。

在袁宏道的《瓶史》一书中对构图、采花、保养、品第、花器、配置、环境、修养、欣赏、花性等诸多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作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且对花材的选择、处理艺术、保养方法、插花风格、花性认识、构图技巧、色彩和体量的协调、品赏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论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袭明代传统风格,各种花事活动依然活跃,特别是盆景艺术蓬勃发展,十分盛行,但插花艺术却无大的进展,尤其到中后期一直衰落不振。花道在此时开始衰落。

清代画家郎世宁的画作,以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结合,将清代花事色彩花俏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成熟完善期:明至清代中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点开始有了转变,逐渐从物质生活追求转向精神追求,插花艺术开始从个体喜好转变成一个系统的、完备的艺术体系,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终起到装饰效果,随着房产消费的发展,插花艺术在生活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作为东方插花代表之一的中国传统插花正是由于具备这种鲜明的独特的艺术表现而成为世界插花艺坛中独树一帜的奇葩,曾对全球,特别是东方的插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并不是一定要选用名贵的花材、高价的花器。一般看来并不起眼的绿叶一个花蕾,甚至路边的野花野草常见的水果、蔬菜,都能插出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来。使观赏者在心灵上产失共鸣的是创作者唯一的目的、如果不能产生共鸣那么这件作品也就失击了观赏价值。具体地说、即插花作品在视觉上首先要立即引起一种感观和情感上的自然反应,如果未能立刻产生反应,那么摆在眼前的这些花材将无法吸引观者的目光。在插花作品中引起观赏者情感产生反应的要素有三点:一是创意或称立意、指的是表达什么主题,应选什么花材;二是构思(或称构图),指的是这些花材怎样巧妙配置造型,在作品中充分展现出各自的美:三是插器,指的是与创意相配合的插花器皿。三者有机配合,作品便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要有一个与之相协调的环境,插花作品与环境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插花装饰需依环境及场合的性质而定,不同场合和对象要用不同的花材。如盛大集会商厦、酒楼开业,以及宴会厅等隆重场合的喜庆用花,花材色彩要鲜艳夺目,花形硕大,以展示热闹、有气派:反之,哀悼场面要用花宜淡雅、素净如白色、黄色花材,籍以寄托哀思。应用插花来烘托气氛、渲染环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插花艺术对中国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等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令人把玩,爱不释手。

6. 中国花卉文化的具体体现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中,玉兰园遵循海派园林风格,体现海派文化,突出生态崇明理念。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即将在中国上海崇明区举办,举办时间为2021年5月21日到7月2日。这是一个花卉的盛世,是花卉届的奥林匹克,是一个展示我们国家花卉事业蓬勃发展的盛会。园区共有“六园”,为玉兰园、梅园、菊园、兰园、荷园、竹园。 玉兰园区位于大花核心区西侧,挨着玉兰湖。展区的面积有15000平方米。白玉兰为上海市花,玉兰园区体现了海派的文化。在场景布置上,也融合了上海、崇明的水喝林子的元素,并且还注重互动体验,以互动体验来平衡在展览期间内不是玉兰花期,玉兰花少的短板。

7. 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

一、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树木,构成了 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

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在 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观赏物体 “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柱高仅 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同时,在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小。相反,层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因此,在较小的范围内造园,为了扩大空间的感受,在景物的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的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层次。

这 可以拙政园中部园林为例,由梧竹幽居亭沿着水的长方向西望,不仅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而且大约可以看到三个景物的空间层次:第一个空间层次结束于隔水想望的荷风四面亭,其南部为邻水的远香阁和南轩,北部为水中的两个小岛,分列着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通过荷风四面亭两侧的堤、桥可以看到结束于“别有洞天”半 亭的第二个空间层次;而拙政园西园的宜两亭及园林外部的北寺塔,高出很矮游廊的上部,形成最远的第三个空间层次。一层远似一层,空间感比实际的距离深远得 多。

4、利用空间回环相同,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色渐次展开,连续不断,周而复始,造成景色多而空间丰富,类似观赏中国画的山水长卷,有一气呵成之妙,而芴一览无余之弊。路径的迁回曲折,更可以增大路程的长度,延长游赏的时间,使人心理上扩大了空间感。

5、接外景

由于园外的景色被借到园内,人的视线就从园林的范围内延展开去,而起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如无锡寄畅园借惠山及锡山之景。

6、通过意境的联想来扩大空间感

苏州的环秀山庄的叠石是举世公认的好手笔,它把自然山川之美概括、提炼后浓缩到一亩多地的有限范围之内,创造了峰峦、峭壁、山涧、峡谷、危径、山洞、飞泉、 幽溪等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境界,通过“寓意于景”,使人产生“触景生情”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思路,必能飞越那高高围墙的边界,把人的情思带到浩瀚的大自然中 去,这样的意境空间是无限的。这种传神的“写意”手法的运用,正是中国园林布局上的高明的地方。

二、破园林边界规则、方整的生硬感觉,寻求自然的意趣

1、以“之”字形游廊贴外墙布置,以打破高大围墙的闭塞感

曲廊随山势蜿蜒上下,或跨水曲折延伸,廊与墙交界处有时留出一些不规则的小空间点缀山石树木,顺廊行进,角度不断变化,即使墙在身边也不感觉到它的平板、生硬。廊墙上有时还嵌有名家的“诗条石”,用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远处看过来,平直的“实”墙为曲折的“虚”廊及山石、花木所掩映,以廊代墙,以虚代实, 产生了空灵感。

2、为打破围墙的闭塞感,不仅注意“边”的处理,还注意“角”的处理,一般不使造成生硬的90°转角

常见的手法,有的在转角部位叠以山石,山上建亭,亭有时还有爬山斜廊接引,使人门的视线,由山石而廊、亭,再引向远处的高空,本来局促的角落变成为某种艺术的境界;有的还采取布置扇面亭的办法,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庭院中部的山池,敞亭与实的转角之间让出小空间作适当点缀都是很生动的处理。

3、以山石与绿化作为高墙的掩映,也是常用的手法

在白粉墙下布置山石、花木,在光影的作用下,人的注意力几乎全被吸引到这些物体的形象上去,而“实”的白粉墙就一变而为他们“虚”的背景,有如画面上的白纸,墙的视觉界限的感受几乎是消失了。这种感觉在较近的距离内尤为突出。

4、以空廊、花墙与园外的景色相联系,把外部的景色引入园内,当外部环境优美时经常采用

如苏州沧浪亭的复廊就是优秀的实例,人们在复廊内外穿行,内外都有景可观,并不意识到园林的边界。

三、突破自然条件上缺乏真山真水的先天不足,以人造的自然体现出真山真水的意境

江南的私家园林在城市平地的条件下造园,没有真山真水的自然条件,但仍顽强地通过人为的努力,去塑造具有真山真水意趣的园林艺术境界,在“咫尺山林”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这种塑造是一种高度的艺术创作,因为它虽然是以自然风景为蓝本,但又不停留在单纯抄袭和模仿上,他要求比自然风景更集中、更典型、更概括, 因此才能作到“以少胜多”。同时,这样的创作是掌握了自然山水之美的组合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才能“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如:山有气脉,水有源 流,路有出入„„“主峰最易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山要回抱,水要萦回”,“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溪水因山呈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这些,都是从 真山真水的启示中,对自然山水美规律的很好的概括。

为 了获得真山真水的意境,在园林的整体布局上还特别注意抓住总的结构与气势。中国山水画就讲究“得势为主”,认为“山得势,虽萦纤高下,气脉仍是贯穿。林木 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条畅。山坡得势,虽交错而不繁乱。”这是因为“以其理然也”,“神理凑合”的结果。园林布局中要有气势,不平淡,就要有轻 重、高低、虚实、静动的对比。山石是重的、实的、静的,水、云雾是轻的、虚的、动的,把山与水恰当地结合起来,使山有一种奔走的气势,使水有漫延流动的神 态,则水之轻、虚更能衬托出山石的坚硬、凝重,水之动必更见山之静,而达到气韵生动的景观效果。

8. 中国花卉文化的自然属性与人文精神

《植物文化赏析》以全新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植物诗意般的文化意蕴和人对花草树木的精神寄托,让我们推开了探索植物世界的大门。

《植物文化赏析》搭建了植物与文化沟通的桥梁,让人们在自然之旅中享受植物背后独有的中华智慧。

通过植物的生物学特征来解读典型植物与人的精神互动,挖掘植物背后的神话故事和诗词歌赋,是职业院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本很好教材。

9. 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阅读答案

首先,中国花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受易学和老庄思想影响。古人认为,天地间只有三种生物,即人、禽兽、花木。这些都是天地的产物,从生命形式而言,都具有统一的本质。而这种生命类比的理念,实则渊源于中国易学,以及老庄思想。

易学认为,宇宙中存在同质同构的有机整体;而老庄思想则认为,万物与我为一,不论是花木还是鸟兽,虽然与人类存在等级上的差异,但终究与人类同为天生地养,因此,万物与人类属于手足关系。

其次,赋予花木以人格内涵,这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提出“仁爱”的理念,而孟子则进一步推己及天,认为君子应该“仁民而爱物”。世间万物,无一不笼罩在仁爱之关照中。所以,古人对待花木便如同待人,他们尊花为友人、为师长,有些爱花之人,还把花木视为妻儿家人。这足可见出,待花木如待人,这是中国花文化中的一大特点。

周瘦鹃在书中就记载了为花卉过生日的故事:三五知己友人,带着清淡的食物相聚一堂,一边观赏庭院里的花木,一边作诗写文,为院中花木庆生。

再次,中国花文化的人文精神,其至高境界是人花交感。这种人花交感,其实正是人心与外物的一种相融境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认为,人在审美心理的高峰体验阶段,会进入到“物我两忘”的状态之中。在这样的状态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融合为一。周瘦鹃在《我为什么爱梅花》一文中记叙了他赏梅的感受,他被梅花那种不畏严寒的品性所打动,甚至,他自己都不觉得冬日里的苦寒有多么难以忍受。这就是人花交感的审美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