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美洲花卉

印度国花——荷花

别名莲花、荷,古称荷华、芙蕖、扶蕖、芙蓉、水芝、水华、水芙蓉等,睡莲科莲属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为圆盘状,全缘,叶面绿色,顶生于荷梗上。花着生于幼叶基部背面,单生、两性。据巴利佛典记载,印度莲共有7种,故有“七宝莲花”之称。

印度国花,有的说是罂粟花,有的说是玫瑰花,印度不少诗人也在诗歌中赞颂这二种花,其实,印度的国花是荷花。印度荷花主要有七种,故有“七宝莲花”之称。

实际上,七种荷花只有二种是荷花,即白莲花(芬陀利花)和红莲花(波头摩花),其它五种都是睡莲。在植物学中,荷也称莲,荷花和睡莲均属睡莲科,所以荷花也称莲花,果实叫莲蓬、莲子。莲子有惊人的生命力。  

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荷花则是佛经中常提到的象征物和吉祥物。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处,与佛教主张的处世人格相合。正是因为荷花代表佛教,而佛教又来自印度,所以荷花在印度被视为尊严的神圣的像征。  荷花别名莲、莲花。睡莲科多年生水生植物。花单生,单瓣、复瓣、重瓣、重台及干瓣等我种类型。花瓣多达2000余枚。花叶美丽,清香致远。

2. 美国本土花卉

长春花卉品种繁多,既有本地花卉,又有外地甚至国外引进的花卉。然而,我的最爱还是号称“君子兰”花。因为此花叶绿宽厚,脉纹清晰,既使未开花,也给人以“君子”之感;尤其是邻近春节之际,含苞待放,开起花来金黄透红,鲜艳无比,花期较长,大约花期能延续一个多月。为此,很多外地人也都赞赏不已!然而,长春市的花卉由于受气候影响,特别是冬季饲养难度大,很多花卉生长欠佳,甚至死去。

3. 南美洲花卉

南美水仙的养殖方法

光照条件

南美水仙为中性花卉,为了良好生长,荫蔽度最好大于50%,不过南美水仙对日照长短不是很敏感。春秋两季放于半光通风条件好的地方。夏季要加强遮荫工作,忌暴晒,同时将盆栽置于室内通风处。冬季放于室内光线充足处,使其充分接受阳光照射,则可以促进其生长。

花卉

土壤和换盆工作

土壤宜选择含腐殖质丰富的沙质土。一般在早春进行换盆工作,换盆同时增施基肥,以补充营养。

水肥情况

刚分球上盆的植株少浇水,等到叶片萌发后再逐渐恢复正常浇水。南美水仙在冬春秋三季都会开花。注意每一次开花以后都会进入一个短期休眠状态,此时应保持适度干燥。其它时候保持盆土湿润,大约每10天施1次液肥。

南美水仙喜肥又不择肥,为使根系发达,在生长期可每隔一周施液肥一次。

花卉

病虫害防治

高温干燥条件下,蚜虫危害多发,同时也很容易感染病毒病,平时要加强防治。

花卉

南美水仙的繁殖方法

一般采用分球法和播种法进行繁殖。南美水仙植株生长2-3年后,地上部分就开始分化花芽,就能孕蕾开花了,在地下鳞茎的周围会发现萌发出的小鳞茎,再等待一年,这些得到充足养分的鳞茎就可以成为完整的幼株。

分球繁殖在春季进行,可以结合换盆工作,将母球周围的子球剥下,另行上盆。

4. 北美洲植物

答:有箭毒藤、巴西坚果树、可可树、橡胶树、维多利亚睡莲、深红花边的卡特兰花、帝国凤梨、猴迷树、巨普椰、马铃薯等重要植物。

美洲是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南部,东面南美洲是大西洋,西为太平洋。陆地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北美洲相分,南面隔海与南极洲相望。总面积1797万平方公里(含附近岛屿),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按面积大小排是七大洲中的第四个。南美洲海岸线长28700公里。海岸较为平直,少岛屿和海湾。

南美洲大陆的地形可分为三个南北方向的纵列带:西部为狭长的安第斯山,东部为波状起伏的高原,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低地。安第斯山脉长900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山脉,阿空加瓜山海参拔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东部为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积5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高原;中部为奥里诺科平原、亚马逊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

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温暖湿润。

南美洲的自然资源丰富。石油、铁、铜等储量皆居世界前列。森林面积占到世界森林总面积的23%,草原面积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14%,渔业资源和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

南美洲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南美地区原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南美洲大地上建立过不少王国。15世纪后,它们先后沦为西班牙等国的殖民地。殖民统治时期,原有的土著居民遭到侵入,人口逐渐减少,而欧洲白人移入数量又逐年增多。部分印第安人与白人混血。

另外,为了适应种植业的需要,弥补印第安人劳动力的不足,从非洲贩入不少黑奴。久而久之,南美洲形成了以白人和印欧混血种人为主的大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和压迫是残酷的。殖民地的白人和混血种人是这种统治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南美洲大地上掀起了以白人和印欧混血种人为主体的风起云涌的独立解放运动。

一时间,出现了西蒙·玻利瓦尔、圣马丁、奥希金斯等一批独立战争的英雄。经过多年的较量,西班牙殖民者以失败而告终,南美各国在19世纪20年代纷纷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南美洲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其中巴西和阿根廷发展最快。

5. 南美洲花卉出口大国

阿根廷是南美洲养蜂业最发达,原产蜂蜜最多的国家。风群集中分布在潘珀斯草原所产蜂蜜95%出口,约占全球蜂蜜贸易总额的25%,出口对象主要为欧美国家。大洋洲和日本等地区。

阿根廷蜂蜜出口量大,说明本国的消费蜂蜜少蜂蜜过盛其原因可能为当地人不喜欢食用蜂蜜。

6. 北美洲植被

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因此植被-土壤类型也表现出多样性。从北极的冰原、苔原-冰沼土到热带常绿林-红壤、砖红壤,从沿海的落叶阔叶林-棕壤到内陆的草原-黑钙土、栗钙土和荒漠-灰钙土、漠钙土,地球上各种植被-土壤类型,几乎无不俱备。在类型多样性上,世界各大洲中只有亚洲可以同它相比。

7. 北美洲植物常见植物

世界七大洲从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来看,都有不同的位置特点。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地跨南北半球;非洲大部分位于热带,小部分位于北温带、南半球,没有寒带。

北极圈穿过北美洲北部,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地跨寒、温、热三带;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北极圈穿过欧洲北部,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北寒带;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北极圈、北回归线穿过亚洲的大陆地区,赤道穿过亚洲的部分岛屿,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小部分位于南半球。

8. 北美洲种植作物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

9. 中美洲花卉

俗话常说“昙花一现”,意味着美好的事情瞬间即逝。那么昙花开放的时长当真那么短暂吗?想要种植好昙花,又该如何进行栽培和管理?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美丽的昙花。首先从了解昙花的特点说起。

昙花属仙人掌科,为半直立状灌木。老枝圆柱形;新枝扁平,叶状,边缘呈波状,有稀疏的缺口。新枝和花均从缺口处长出。枝分成多数扁平长节,酷似绿叶。前人给它定学名时,拉丁文的原意却是“花开于叶子上”。其实是昙花的叶退化为毛。花大,自色,长25-30厘米。生长时花蕾下垂,当花开时,花瓣缓缓张开而微微颤动,筒部向上翘起。花洁白如玉,芳香扑鼻,因而有“月下美人”之称。果实长圆形,红色,浆果,种子为黑色。

昙花原产中美洲,为附生类植物。昙花花卉约20种。据有关资料报道,各国已选育出不同花色和不同形态特征的同类花卉3000多个品种。昙花引入我国只有半个多世纪,品种较少,常见的只有白花种。但“晏花一现”的成语却在我国各地流传很广。县花究竟能开放多长时间,和当时的气温有一定关系。一般情况下,7-8月多在夜间9-10点钟开放,至夜间2-3点钟凋谢,花开4-5小时。如在9月下旬至10月开花,则多在晚上8点半左右开放,至夜间4-5点钟凋谢,花开8-9小时。

昙花的栽培和管理,有5个方面需要注意。分别是上盆、换盆、夏秋时节的管理、控制开花习性以及冬季的管理。

1、 上盆。

昙花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培养土可按仙人掌类用土配制,但沙子的含量宜 少,园田土的含量宜稍多。可用马掌3-5片作基肥。栽种时选用口径15-20厘米的花盆,盆底应加粗沙、碎石2厘米作为渗水层。然后加培养土,礅实,浇透水,置于阴处,以后逐渐见弱光。昙花在仙人掌科植物中,根系比较发达,但与其他木本花卉相比却相差很多,可两年换盆一次。

2、换盆。

一般幼苗培育两年后,第三年4月换盆,补充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盆土可用马粪、沙土、园田土按4:3:3配制,应加磷矿粉或过磷酸钙适量作基肥,有利花芽的形成。麟肥易被土壤固定,在不翻动土层的情况下,磷肥的活动范围只有1-3厘米。施用时应与培养土充分混合,才能充分发挥磷肥的作用。换盆后,置于室内5-7天,5月初出室。

3、夏秋管理。

(1)放在见光50%左右的树荫下最好。曝晒常使茎萎缩发黄;放置地点过于荫蔽,往往造成植株徒长,影响开花,或不开花。

(2)浇水要见湿见干,昙花喜温暖、潮湿的生活环境,可经常向植株、地面喷水,增加空气湿度,但不能浇水太多,盆土长期含水过多,影响土中氧气的含量,致使根部呼吸困难、造成烂根死亡。一般夏秋1-2天浇水一次,半月浇施稀薄矾肥水一次。栽培4-5年的昙花,如管理得好,7-9月可连续开花4-5次,每次2-3朵或3-5朵不等。也有时一次集中开花20-30朵,十分壮观。生长4-5年的昙花,株形已定,一般设立扇面形支架,将茎捆扎在支架上。晚秋和冬季生出的细弱茎枝无保留价值,应及时剪除,并应通过整枝修剪,使株形发育平衡。

4、控制开花习性的办法。

长期以来,园艺工作者为了打破昙花夜间开放的习性,让其在白天开花,使更多的人观赏到它的优美姿态,作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用“昼夜颠倒”的方法,可以达此目的。当花蕾膨大并开始向上翘时,白天将其搬入暗室,或用黑色塑料薄膜、油毡做个遮光罩子,将其罩住,不要透光。在家庭条件下,从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6时,可将其放入厕所、洗澡间等处,用60瓦的灯泡照射,经4-5天处理,昙花就会在白天上午8-9点钟开放。

5、冬季管理。

昙花不耐寒,一般在寒露前后搬回室内,冬季少浇水,停止施肥,有条件时,放在散射光照射的地方,无条件也可放在阴处,最低温度应在5-8℃以上。

另外,关于昙花的繁殖也简单说一下。昙花一般用折插繁殖,在生长季节均可进行,但以5-6月最好。伏天扞穗易腐烂,8月以后扦插虽然也能生根,但在家庭条件下培养,天气凉爽以后,幼苗停止生长,不利越冬。插条选取1-2年生健壮的叶状枝8-15厘米,晾1-2天,然后插入盛有蛭石或素沙土的瓦盆中,放在阴处。如果扦插基质湿润,可不浇水,过2-3天喷水,使之经常保持半湿,不要浇水太多。15天以后,移至见弱光处,注意喷水,30天左右便可生根。

以上就是昙花的一些特点介绍和栽培管理办法。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动手试着培育,说不定“昙花一现”的美景就能在家里看到呢。

10. 美洲花卉图片

北美洲植物带类型和分布图:

(一)冰原

格陵兰岛大部分、埃尔斯米尔岛中部等地区,气候终年严寒,为巨厚冰层覆盖,没有植被和土壤。

(二)苦原-冰沼土

分布于格陵兰岛沿海、北极岛群大部分和从阿拉斯加到拉布拉多的大陆北部沿海。在阿拉斯加有很大面积属于山地苔原,东部因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苔原南界达55°N。这些地区漫长而严寒的冬季对植物生长极为不利。夏季为时不长,且最热月均温不超过10℃;降水量不多,但因蒸发弱,湿度很大,地下1m左右又有永冻层存在,造成地面排水不良,多沼泽。因此,植被基本特点是无林,以苔藓、地衣类植被为主,在短促的夏日生长很快,种类成分与亚欧大陆差别不大。在这种环境里,形成了冰沼土,土壤剖面发育不佳,土层浅薄,因铁质氧化不良,形成氧化亚铁,使土壤呈蓝色,土壤表层堆积有分解微弱的泥炭状有机质。

本带南侧,水热条件较为有利。苔藓、地衣类植物生长茂盛,并出现了禾本科草类和一些矮小的木本植物,如桦、柳、桤、匍匐石南等。在哈得孙湾以西,已出现黑云杉、白云杉和落叶松,形成所谓森林苔原带,这是苔原与针叶林之间的过渡地带。

(三)针叶林-灰化土

位于苔原带以南,47°—50°N以北,包括拉布拉多大部分,阿拉斯加中部以及介于这两个半岛之间的广大地带,同时还沿着加拿大沿海山脉、喀斯喀特山、内华达山、落基山以及阿巴拉契亚山向南延伸。本带水热条件较苔原带丰足,特别是夏季气温已在10℃以上,但冬季仍然漫长寒冷,故形成了以针叶林为主的植被类型。针叶树种的枯枝落叶含盐基少,有机质呈酸性反应;由于湿度大,土壤淋溶作用相当旺盛,表层的盐类甚至铁、锰化合物 均被酸性土壤溶液带到底层,土壤剖面明显呈现灰化层、淋溶层和淀积层等层次。这是典型的针叶林土壤——灰化土,土壤结构很差,肥力较低。

西部地区,特别是太平洋沿岸,针叶林种属非常丰富,森林高大郁闭。广泛分布的是松属、云杉属、落叶松属等,许多种属与北亚一致。同时,这里还有许多北美特有种属,如北部沿岸地带的西特卡云杉、巨型金钟柏、道格拉斯黄杉、花旗松、努特卡柏、异叶铁杉等,南部沿岸地带的白杉、糖松、香松;最突出的是高大的红杉和巨杉,高者可达150m,其分布南界几乎达到40°N。在山间高原和落基山地区,适应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以黄松、道格拉斯黄杉等为主。

落基山以东地区针叶林的种属与亚欧大陆类似,如广泛分布的落叶松属,同时也拥有一些特有种,如加拿大云杉、美洲落叶松、邦克斯松、树脂冷杉等。

针叶林下层,有各种桨果类灌木,如茶藨子、悬钩子、欧洲越桔等,地面还覆盖着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

从针叶林带向南,在大陆东部更替为针阔叶混交林带,在大陆中部进入森林草原和草原带,在大陆西部沿岸地带和山间高原地区则分别转入亚热带硬叶常绿林、灌木和干草原。

(四)针阔叶混交林-灰棕壤

主要分布于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流域,水热条件已适宜于针叶林和阔叶林并存,土壤中同时进行着灰化过程和生草化过程,形成灰棕壤,土壤结构和肥力优于灰化土。突出的针叶树种有白松、球果松、树脂松、美洲铁杉、西方桧、落叶杉等,其中落叶杉为第三纪残留种;阔叶树种以黄桦、糖槭、美洲梣、美洲榆、山毛榉、椴等为主。由于人类活动,这里的原始林大部分已被砍伐殆尽。

(五)落叶阔叶林-棕壤

五大湖以南、密西西比河以东的美国东部地区,夏季湿热,适于阔叶乔木生长,冬季则因气温较低而落叶。土壤的灰化作用和酸性反应显著减弱,有机质分解迅速,具有腐殖质堆积层,土壤上层富含氧化铁,土色较深,形成典型的森林土壤——棕壤。植物的种类成分相当丰富,既有与亚欧大陆相应地区类似的种属,还有许多第三纪残留种。分布较广的如栎、橡、板栗、山毛榉、梣、椴、悬铃木等,古老的喜暖种如山核桃、木兰、鹅掌楸、枫香等,林下层由灌木和草本植物构成。阿巴拉契亚山地是该林型的主要分布区,但原始林保存得不多。

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地区,气候终年暖热湿润,季节变化相对较小,对植物生长非常有利,林木常绿,成土过程的特点是有机质分解和淋溶作用较强,向红壤化发展。常见植物是由栎、木兰、山毛榉等以及许多藤本、附生植物组成的常绿林,矮小的美洲棕榈科植物兰棕所构成的林丛。在沿海地带和多湖沼的佛罗里达半岛,发育着独特的亚热带松林,典型的如落羽松、沼柏等,它们带有支撑根,大规模丛生在沼泽中。

(七)温带草原-黑钙土、栗钙土

北美大陆中部,大致在针叶林以南,东部森林带以西直至落基山东坡的广大范围内,均属草原植被和草原土壤分布区。这里冬季干冷,降水集中在夏季,但变率很大,且夏温很高,蒸发较强,基本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降水量不足以透过土壤全部剖面,即经常受雨水湿润的部分和地下水 面是不连续的,所以草原土壤的特点是在一定深度均有一个钙积层。由于范围很大,各地水热条件有一定差异,突出表现在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这对草原和土壤的发育有很大影响。从东向西,土壤钙积层逐渐增厚和接近地表,土色变浅,草根向下发展的空间也愈来愈小,因此草原的外貌由高草渐次更替为短草。

草原带的东侧延伸着一条过渡性的森林草原-淋溶黑土带,年降水量在7.50mm左右。落叶乔木与禾本科高草共生,成土过程中有较强的淋溶作用,无钙积层。

从森林草原带向西便进入高草原-黑钙土带,年降水量约500mm左右,乔木已消失,生长着高1.5m以上的禾本科草被,如各类羽茅、针茅草、须芒草、冰草、细落草、布第劳瓦草等,它们交织成鲜艳的色彩,即北美普列利亚群落。黑钙土发育于半湿润至半干旱环境中,呈中性反应,在距地表约1m深处形成钙积层,土壤富含腐殖质,色黑,具团粒结构,自然肥力很高。

从高草原-黑钙土带往西,年降水量减为300mm,转为短草原-栗钙土带,草被较稀疏,高度通常不超过半米,除禾本科杂草外,蒿属植物也很多,有些地方还出现带刺的灌木,如仙人掌。发育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栗钙土,与黑钙土相比,其钙积层较厚和接近地表,腐殖质含量较少,色浅,土壤呈碱性反应。

短草原-栗钙土带往西,气候更趋干旱,植物为成簇短草丛,以三芒草为主,这是草原中最耐旱的群落。土壤为棕钙土,层次很薄,钙积层距地表仅30cm左右,腐殖质贫乏,团粒结构消失。此外,簇草-棕钙土在落基山以西的山间高原地区,如哥伦比亚高原南部,也有分布。

(八)亚热带硬叶常绿林和灌丛-褐色土

分布于40°—30°N的太平洋沿岸地带。在亚热带夏干气候条件下,使植物一般具有常绿、叶片硬、光滑和生有茸毛等生态特征。乔木树种以松属和桧属为主,高度通常不超过15m。最有代表性的是高不足2m的常绿灌木丛,在北美称沙巴拉群落,由各种常绿栎、石南等组成。典型土壤是褐色土,其特征与棕壤基本类似,但土壤淋溶作用较弱,在一定深度有钙积层形成。

(九)亚热带和热带半荒漠、荒漠-灰钙土、漠钙土

主要分布于大盆地、科罗拉多高原、加利福尼亚半岛和墨西哥高原西北部,这是北美洲气候最干旱、植物最稀疏的地区。所占面积不大,但延伸纬度很广,南北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愈向南气候愈干热。北部属亚热带荒漠,以蒿属灌木为主;南部属热带荒漠,以藜科灌木、仙人掌、龙舌兰、丝兰属等为主。荒漠植物具有适应干旱气候的生态特征,如枝干短小、根部发育、叶片细小、多刺等。从南美移入的仙人掌植物,在墨西哥高原西北部形成次生中心,并广泛传播,有些种向北分布到大盆地,甚至更北,构成荒漠区独特景观。在半荒漠和荒漠下发育的灰钙土和漠钙土,钙积层已接近地表,腐殖质很少,土色很浅,缺乏完整的土壤剖面。在地势低洼处,土壤盐渍化严重。

(十)热带常绿林-红壤、砖红壤

分布范围不大,也没有发育成典型的热带雨林。在佛罗里达半岛南端,多棕榈科植物,沿海分布有红树林。在中美和西印度群岛向风多雨地带,林木较为茂,有不同层次,主要为棕榈科植物、常绿栎、树状羊齿、苏铁科以及桃花心木、苏芳木等,林下附生和攀缘植物由羊齿科、兰科、凤梨科组成。 (十一)热带稀树草原-红褐色土

主要分布在墨西哥高原南部、中美和西印度群岛背风带,范围也不大。这里气温终年很高,降水也较多,但干湿季分明,故形成稀树草原,乔木在干季落叶。红褐色土基本上属红壤类,但淋溶作用减弱,土色较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