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见花卉的名称拉丁文及所属科
大体应该包括:植物名称(最好有拉丁语名称),别称,植物分类中所属的科属种,分布,生产特性,主要特征,主要用途等。
2. 常见观赏植物的拉丁名
植物的拉丁月明不包括科学。
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植物的学名(scientific name)即拉丁名,都使用拉丁文的词或拉丁化的词来命名。在国际上,任何一个拉丁名,只对应一种植物,任何一种植物,只有一个拉丁名。这就保证了植物学名的唯一性和通用性,避免了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现象。植物学名的命名方法根据植物种类的不同使用双名法或三名法。
当你翻开植物学书刊时,常常会看到在植物名称的后面有一段外文,这就是根据国际命名法规给每一种植物所取的国际士公认的拉丁名。这种拉丁名对于我们识别植物、进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世界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国家叫法不同,就是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叫法也很不一致。为了避免混乱,科学家们制订了国际命名法规,规定每一种植物,一律按一定的方法用拉丁文命名,并在世界各国通用。 拉丁文是一种古代的欧洲文字,早在公元前就存在了。作为古代罗马帝国的国语,它曾经在罗马帝国所统治下的古代欧洲广大地区和国家传布和使用,成为“欧洲官话”。到中世纪,虽然罗马帝国灭亡了,拉丁文却仍然是西欧各国的学校、科学和文学的通用语言。文艺复兴运动中,拉丁文也起过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的许多名著,都是用拉丁文写成的。现代植物学、动物学和医药学等学科中的命名和术语,也都是采用的拉丁文。
3. 根据拉丁学名写出下列花卉的中文名称和科属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植物,有时就避免不了有同名的,让人搞不清到底是哪一种植物。
例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叫《诗经》,其中就有许多植物的名字,有这样一句诗“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木瓜就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可是,一种开粉红色花、结的果实有拳头那么大的植物被人们称作木瓜,而在山西、陕西、北京昌平等地,人们又把文冠果叫做木瓜。到底指的是哪一个呢?
经过专家鉴定,原来是蔷薇科木瓜属,即开粉花,结拳头大果实的叫木瓜。专家是根据什么查得这么清楚的呢?
根据是它们的拉丁学名,拉丁学名是国际植物会议订的规章,它规定每个植物只许有一个拉丁学名。学名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植物的属名,另一部分是植物的种名,最后是命名人的名字,所以,知道了一种植物的拉丁名字,就可以查出它是哪一科、哪一属的植物,这样,对这种植物的茎、叶、花和果就会有所了解了。
任凭有多少植物和它重名,也可以确认无疑了。
比如大花草,它的拉丁学名是RafflesiaarnoldiiR.Br.其中Rafflesia代表大花草的属,arnoldii代表大花草的种,R.Br.是它的命名人。
和大花草同一个属的还有好几个种,它们都有相近的“亲缘”关系,所以,根据拉丁名了解了一种植物,就可以对它的亲属种类的植物也有所了解了。真是一举多得!所以,要认识一种植物必须弄清它的拉丁学名。否则就是你兴致勃勃地为人家介绍稀有植物时,因为没写下字的拉丁学名,人家也不会承认的
4. 拉丁文植物学名
植物学名是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腊等国文字书写。
5. 花卉拉丁学名
牡丹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牡丹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生长环境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喜阳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怕烈日直射。适宜在疏松、深厚、肥沃、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长。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充足的阳光对其生长较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晒,温度在25℃以上则会使植株呈休眠状态。开花适温为17~20℃,但花前必须经过1~10℃的低温处理2~3个月才可。最低能耐-30℃的低温,但北方寒冷地带冬季需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冻害。南方的高温高湿天气对牡丹生长极为不利,因此,南方栽培牡丹需给其特定的环境条件才可观赏到奇美的牡丹花。品种介绍中国是世界牡丹的发祥地和世界牡丹王国。中国牡丹园艺品种根据栽培地区和野生原种的不同,可分为4个牡丹品种群,即中原品种群、 西北品种群、江南品种群和西南品种群。 一、 中原牡丹品种群1、历史沿革 中原品种群的栽培历史最为悠久,中国牡丹的主要栽培中心,始终位于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牡丹园艺品种体系形成的主线。中原是中国牡丹园艺品种的发祥地。2、栽培分布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分布中心在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和北京。实际上中原牡丹品种的栽培分布,向南在上海、杭州;向东已在青岛、烟台,向西在甘肃兰州,向北在长城以南都能正常开花。现在经防寒越冬,已在黑龙江的哈尔滨、大庆、牡丹江、尚志以及到青海西宁等地也能露地栽培,正常开花;稍加防寒即可安全越冬。可见中原品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在国外,已经引种栽植到日本、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等国。3、野生原种 主要野生原种是矮牡丹(Paeomia spontanea)如紫斑牡丹(P.rockii) ,在近些年,杨山牡丹(P.ostii)也参与了中原牡丹品种的形成。4、主要特点 ⑴本品种群植株高低不一,一般情况下,较其它品种群为矮。但有杨山牡丹血统的少量品种,则株型较高。本品种群叶形变化较多。 ⑵品种群中部分品种花瓣基部具有深色斑或深色晕,显示带有紫斑牡丹的血缘。形成中原品种群的3个野生原种中,只有紫斑牡丹花瓣基部具有墨紫色大斑, 而矮牡丹和杨山牡丹在花瓣基部只稍有淡紫色晕。 ⑶花型种类最为齐全。 ⑷花色多样,富于变化。有白、粉、红、紫、墨紫、绿、淡黄、雪青等色和复色,色彩浓淡富于变化,在4个品种群中,花色最为丰富。 ⑸品种多达500多个,在4个品种群中数量最多。 二、 西北牡丹品种群1、历史沿革 西北牡丹的观赏栽培约始于唐代。甘肃天水一带早已有牡丹栽培。西北牡丹明清之际栽培日盛。如栽培中心临复,当时有“小洛阳”之称。2、栽培分布 分部于甘肃省渭河中、上游的天水、甘谷、武山、陇西及静宁;大夏河中、下游的夏河、临夏、和政;洮河下游的临洮、康乐,以及兰州、榆中等地;陇东的平凉也有较多栽培。此外青海西宁及其以东地区,陕西西安及其以西地区和宁夏的固原地区也有分布。栽培中心在兰州、临夏、临洮等地。3、野生原种 紫斑牡丹和矮牡丹的野生分布区主要在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地区。从西北牡丹品种的主要性状表现中可以证明,西北牡丹品种群的主要野生原种是紫斑牡丹,但也带有矮牡丹的血缘。4、主要特点 ⑴植株高大。年生长最量较大,叶形变化较少,总叶柄长。 ⑵花瓣基部具有墨紫色或紫红色大斑。花瓣厚,花香浓郁。 ⑶花型演化程度较中原品种群为低。台阁花品种数量较少。 ⑷品种数量较多。约有100多个品种。开花时间长。 ⑸耐寒、耐旱、耐碱,生长旺盛,病虫害少,可在寒冷、干旱的广大西北地区种植。 三、 江南牡丹品种群1、历史沿革 从宋代起已有数十个性状优异的品种。其历代栽培中心的转移如下:杭州( 宋代)→暨阳(明代,今江苏江阴,一说是浙江诸暨 )→铜陵、宁国、杭州,上海(清代)→铜陵、宁国、杭州、上海(现在)。2、栽培分布 分布于安微、江苏、浙江等省。铜陵、宁国、杭州、上海等地为栽培中心。主要栽培地有盐城(江苏)、乐昌(广东),南昌(江西)等。3、野生原种 主要原种为杨山牡丹 。4、主要特点 ⑴植株高大。一年生枝长,土芽少,分枝性强,开花多,,蔚为壮观。 ⑵开花早,当地花期4月上旬至下旬。 ⑶历史上品种数量众多。如计楠《牡丹谱》(1890)收集品种103个, 嘉兴 一带牡丹名冠一时。 ⑷根系浅,耐湿热,适合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推广栽植。 四、 西南牡丹品种群1、历史沿革 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牡丹从唐代开始栽培,主产地在丹景山,种牡丹甚多。到宋代,引入洛阳品种,栽培大盛。 陆游《天彭牡丹谱》(1178 )载:“大抵花品近百种,其中著者四十。”到清末天彭牡丹走向衰退,现又恢复发展起来。2、栽培分布 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以彭州和成都为栽培中心,主要栽培在大理、丽江、昭通、武定、贵阳、拉萨等地。3、野生原种 天彭牡丹主要是由中原牡丹和西北牡丹引种后,那些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残留下来,和当地原有品种经过历代栽培选育而形成的。由引可见,天彭牡丹的野生原种,主要应为紫斑牡丹和矮牡丹,或有杨山牡丹的血统。4、主要特点 ⑴植株高大。叶大,花梗长,花瓣基部有紫斑或红晕。枝叶粗壮而较稀疏。丽江品种叶狭长,顶裂浅,缺刻少,脚芽多。 ⑵根系浅,生长势强。 ⑶花型演化程度高,多台阁花品种。 ⑷花径大,着花量较少,花期较长。 综上所述:中国牡丹园艺品种体系从历史发展上看,是由一条主线和几条副线发展演化而成的。发展主线是中原品种群,副线有西北品种群、江南品种群和西南品种等。 从历史演化来看, 它们各品种种群间能相素交流,互相融合。但由于各品种群所在地自然条件和主要野生种原的不同,仍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种群。所以,在各品种群相接近的部位,常表现品种群间明显的交流现象。如延安牡丹品种显现明显的中原品种群和西北品种群的交融现象。品种分类(一)牡丹的3大类:1、单瓣类;2、千层类;3、楼子类。牡丹(二)牡丹的11个型别:1、单瓣类分:单瓣型;2、千层类分: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台阁型;3、楼子类分:金蕊型了、托桂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台阁型。主要品种目前有生产于中国全国各地不同花色(如:红、紫、紫红、粉、白、蓝、绿、黄、黑和复色等)、不同花型(如:单瓣型、荷花型、皇冠型、楼子型、绣球型等)和具有抗旱、耐寒、耐热、耐湿等特性,可以种植在温带、寒热和亚热带地区的品种300多个,还有日本、美国、法国品种100余个。原产于中国。一、花色品种丰富的牡丹(一)复色类粉中冠什样锦、娇容三变、斗艳、二乔三变赛玉、玛瑙荷花、彩蝶、花蝴蝶(二)绿色类绿香球、春水绿波、豆绿、绿玉(三)黄色类姚黄、金桂飘香、玉玺映月、黄花葵、金玉交章、御衣黄(四)墨紫色类冠世墨玉、烟绒紫、青龙卧墨池、墨楼争辉、乌金耀辉、黑花魁。(五)粉色类赵粉、鲁粉、粉中冠、桃花飞雪、贵妃插翠、雪映桃花、软玉温香、淑女妆、粉荷飘江、银鳞碧珠、盛丹炉、青龙卧粉池(六)白色类夜光白、景玉、香玉、金星雪浪、琉璃冠珠、雪塔、白玉、雪桂、昆山夜光、玉楼点翠、玉板白、雪莲、水晶白、白鹤羽、风丹白、水晶球、风丹白、玉板白、清香白(七)粉蓝(紫)色类蓝田玉、 紫蓝魁、蓝宝石、菱花湛露、垂头蓝、朱砂垒、绣桃花、雨后风光 、彩绘 、大朵蓝、似荷莲 、蓝芙蓉、鲁菏红(八)紫色类胜葛巾、魏紫、赵紫、葛巾紫、小魏紫、紫魁、深黑紫(九)紫红色类红霞争辉、红霞迎日、锦袍红、乌龙捧盛、藏枝红、百园红霞、映金红、大棕紫、首案红、状元红、盘中取果、锦绣球、洛阳红(十)红色类珊瑚台、丛中笑、晨红、火炼金丹、娇红、萍实艳、锦帐芙蓉、迎日红、十八号、霓虹焕彩、红宝石、宏图牡丹、山花烂漫、脂红、明星、春红娇艳、肉芙蓉、虞姬艳装、飞燕红装、银红巧对、胡红、红珠女、璎珞宝珠[4]二、植株高大、抗寒、耐旱性极强的西北紫斑牡丹(一)白色类书生捧墨、紫斑白、玉壶冰心、一片丹心、菊花白、玉蝶、中川玉、小雪、观音斗、鹤羽白、云中鹤、红海微波(二)黄绿色类黄云、雏凤还巢、佛头青(三)红色类三转、红冠玉珠、大红袍、醉胭脂(四)黑色类黑绒莲、夜光杯、黑凤蝶、紫冠玉带(五)紫红色锸头凤、紫蝶迎风、九州大紫、红莲、宁安红、英雄红、重瓣红、玉兰紫、喜庆、红蔷薇、古城相会、金花状元(六)粉色类素粉绫、金城粉、和平二乔、紫斑粉、红云、粉天香、粉麒麟、粉墨登场(七)紫蓝色类陇原壮士、花和尚、大汉风云、灰鹤、蓝鹤、和平蓝、蓝蝶迎春、蓝海银波[4]紫斑牡丹是中国特有植物,为珍贵的花卉种质资源,现应并积极开展繁殖试验,推广栽培。三、花色奇特的国外牡丹芳纪、日月锦、太阳、新七福神、花王日暮、八千代春、五大洲、连鹤、日本岛锦美国公主、金阁、花园珠宝、金岛、正午(海黄)金晃、花大臣、黑光司、初乌
6. 花的拉丁学名
植物的学名多是民间俗称,在某个局部地区是表述同一种植物,但局限性极强。拉丁名是国际标准名称。植物命名为什么要用拉丁名: 自然界里植物种类繁多,每种植物因各个国家语种和文字的不同,其名称各异,即使在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也往往不一致,因而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在我国民间称为夜来香的花卉植物有多种,一为茄科夜香树属的多年生灌木,又名夜丁香;一为萝摩科的藤本植物,亦名夜香花;一为石蒜科的晚香玉人们习惯上也把它叫作夜来香,又如忍冬科和虎耳草科都有叫绣球花的植物,这样一来常常造成混淆。与此相反同一种花卉往往有多个名称,如叶子花又叫宝巾花、簕杜鹃、三角花、九重葛……;扶桑别名朱槿、佛槿、大红花等等,可想而知,这种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现象,会对识别植物、利用植物带来多大的障碍,更不利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国际植物学界进行交流的标准用名是拉丁名,也就是指植物拉丁学名。
7. 常见园林植物拉丁名
海南岛内野生及栽培的维管植物共计285科1875属5860种(含39个亚种283个变种和4个变形),共有木本植物2668种,草本植物2718种,藤本植物474种。其中海南特有植物502种(木本植物307种、草本植物157种、藤本植物38种);海南岛本地野生种4596种(木本植物有1949种,草本植物有2252种,藤本植物有395种);栽培植物1141种(木本植物有679种,草本植物有390种,藤本植物有72种);逸生种及归化种分别是61种、62种(其中外来入侵种62种),它们当中木本植物有40种、草本植物有76种、藤本植物有7种。
蕨类植物按秦仁昌1978年系统编排,共计57科146属562种;裸子植物按郑万钧、傅立国1977年《中国植物志》系统编排,共计9科24属76种;被子植物按哈钦松1926年、1934年系统编排,共计219科1705属5222种。在每个科内,属、种按拉丁文字母顺序排列,科的排列及相关类群的范围按最新研究成果稍作调整,本名录附有科、属名检索,检索表包括科、属、种的中文名与科、属的拉丁名,中文按笔画顺序排列,拉丁名按字母顺序排列。本名录可供植物区系学、植物地理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植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学、农业、林业、园林园艺
8. 花卉学拉丁文
科学家用拉丁文命名是因为拉丁文几乎没有人用了,也是为了不让这种语言消失,所以它是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死的语言.通常已经只用来写而不用来说,在动植物和微生物命名中,拉丁文的命名具有唯一性,而且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9. 常用植物拉丁学名
植物学名是指用拉丁文书写的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各项原则的科学名称,每种植物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学名。
植物学名指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53年所倡用的植物双名法。作为国际统一的植物命名法。植物的名称十分繁杂,不仅因各国文字不同而异,就是一国之内各不同地区,也往往不一致,因而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对于科学普及与经验交流极为不利。
为了使植物的命名得到统一,国际上采用了科学命名(简称学名)。双名法规定,每种植物的名称由两个拉丁字组成,第一个字为某一植物隶属的“属名”,第二个字是“种加词”,起着标志某一植物种的作用。由这两个字组合而成植物的种名或称拉丁学名。通常在学名后面还须附命名者姓名,以示负责和便于考查。少数具亚种或变种的,可具三名。除属名第一字母大写外,其余种名以下各级名称之首字母均小写。
植物界共有22个分类等级,每种植物的命名必须明确在这个阶层系统中的位置,并且只占一个位置。植物界的22个分类阶层是:门、亚门、纲、亚纲、目、亚目、科、亚科、族、亚族、属、亚属、组、亚组、系、亚系、种、亚种、变种、亚变种、变型、亚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