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绿斑驳花叶病毒
施肥过量:施肥过多就会出现新叶肥厚,且凹凸不平,老叶干尖焦黄脱落,应立即停止施肥,增加换水量,使肥料流失掉,或立即倒盆,用水冲洗球根后再重新栽入盆内。
炎热高温:若将花卉放在高温处让强光直晒,极易引起幼叶叶尖和叶缘枯焦,或叶黄脱落。需及时移至通风良好的阴凉处。
水土偏碱:由于水中缺乏可被其吸收的可溶性铁等元素,叶片就会逐渐变黄。栽植时要选用碱性水土,生长期间经常浇矾肥水。
密不通风:若施氮肥过多,枝叶长得过于茂盛,加上长期未修剪,致使内膛枝叶光线不足,容易引起叶片发黄脱落。应合理施肥并加强修剪,使之通风透光。
温度不当:冬季室温过低,花卉受到寒害,因而导致叶片发黄,严重时枯黄而死。若室温过高,植株蒸腾作用过盛,根部水分养分供不应求,也会使叶片变黄。应注意及时调整室温。
病虫危害:受到真菌等病菌侵害而引起的叶斑病,易使叶片局部坏死,出现黄色斑点或斑块,严重时整叶枯黄脱落;受到花叶病毒侵染后叶片上出现黄绿相嵌的斑驳;遭受介壳虫、红蜘蛛等危害。
2.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黄瓜病毒病与螨虫病都会使叶片产生黄斑、扭曲,甚至枯萎,区分的简便方法:看叶背有否螨虫。
黄瓜病毒病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系统性病害,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和南瓜花叶病毒侵染所致。病毒随多年生宿根植株和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
分为(1)花叶病毒病、(2)皱缩型病毒病、(3)绿斑型病毒病、(4)黄化型病毒病。
黄瓜螨虫--红蜘蛛,取食室内植物及重要农业植物(包括果树)的叶和果实。从卵到成体约需3周。成螨长约0.5公釐(约0.02吋),体红、绿或褐色。在植物上结一疏松的丝网,所以有时误认为是小蜘蛛,植物受害严重时,叶子完全脱落。叶严重变薄,变白。
3. 绿斑驳花叶病毒病图片
(1)、长久脱肥。长期没有施氮肥或未换盆换水,水中氮素等营养元素缺乏,导致枝叶瘦弱,叶薄而黄。需及时换入新的培养水逐渐增施稀薄腐熟液肥或复合花肥。
(2)、施肥过量。施肥过多就会出现新叶肥厚,且多凹凸不平,老叶干尖焦黄脱落,应立即停止施肥,增加换水量,使肥料流失掉,或立即倒盆,用水冲洗球根后再重新栽入盆内。
(3)、炎热高温。若将花卉放在高温处让强光直晒,极易引起幼叶叶尖和叶缘枯焦,或叶黄脱落。需及时移至通风良好的阴凉处。
(4)、蔽荫过度。若将花卉长期放在蔽荫处或光线不足的地方,就会导致枝叶发黄。
(5)、水土偏碱。由于水中缺乏可被其吸收的可溶性铁等元素,叶片就会逐渐变黄。栽植时要选用酸性水土,生长期间经常浇矾肥水。
(6)、密不通风。若施氮肥过多,枝叶长得进于茂盛,加上长期未修剪,致使内膛枝叶光线不足,容易引起叶片发黄脱落。应合理施肥并加强修剪,使之通风透光。
(7)、空气干燥。室内空气过分干燥时,花卉往往会出现叶尖干枯或叶缘焦枯等现象。应注意采取喷水、套塑料薄膜罩等法增加空气湿度,
(8)、温度不当。冬季室温过低,花卉受到寒害,因而导致叶片发黄,严重时枯黄而死。若室温过高,植株蒸腾作用过盛,根部水分养分供不应求,也会使叶片变黄。应请注意及时调整室温。
(9)、病虫为害。受到真菌等病菌侵害引起的叶斑病,易使叶片局部坏死,出现黄色斑点或斑块,严重时整叶枯黄脱落,受到花叶病毒侵染后叶片上出现黄绿相嵌的斑驳;遭受介壳虫、红蜘蛛等为害,叶片也会变成局部黄枯,甚至整叶萎黄脱落。均应及时喷药防治。
(10)、强性刺激。防治病虫害时使用农药浓度过大,或者受到大气中有毒气体污染,或者气温高时骤然浇灌冷水等,均易引起叶尖或叶面局部发黄焦枯,甚至全株枯死。因此应注意合理使用农药,设法排除空气污染源。盛夏避免在中午前后用冷水浇花。最后还应提到的是,盆花黄叶有时是一种原因引起的,但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应作出正确诊断,方能对症下药。
4. 环斑花叶病毒
木瓜是转基因水果。木瓜有一种难以防治的病毒病,就是环斑花叶病毒,这是一种危害木瓜生产的一种世界性病毒,植株受到侵染后,无法进行有效治疗,直接影响果实质量和产量。
为此,育种家们使用转基因技术来抗击这个病毒,让木瓜产生抗性。所以,木瓜如果不是转基因,基本没有收成。
5. 绿斑驳花叶病毒病怎么处理
1、病毒病
主要感染的病毒病实际是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主要危害葫芦科植物,病毒病是土壤传播病害,但是人为田间活动也可以带动枝叶摩擦,传播病毒病,种子可以携带病菌。所以最好就是最后种子要消毒再播种,种植发病的土壤,不可以自再继续种植,要和其他作物轮作。或者土壤要精细喷洒药剂消毒,暴晒。
2、植株衰老
当秋季植株接近衰老时就可以发现叶片有时候会变成白色的,甚至有些发硬,这样就是衰老的表现,毕竟丝瓜是一年生植物,叶片容易衰老,有时一些衰老叶子叶会出现发白现象。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氮肥,避免生长前期叶子老化。
3、通风不良
有时种植地区有些荫蔽、或是种植田有些低洼,湿度大、栽植密度过大,环境郁闭,不能良好的通风透光,就会造成白叶。当年可以浇施一些硫酸亚铁改善、或是使用叶绿宝。盆栽养殖可以浇点酸奶。这样可以减轻症状。以后可以栽植到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
4、丝瓜白粉病
如果发现白叶的表现是遍布白色粉状物,那就是白粉病,对待病害成,要早防治,最好使用20%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一般要隔一周使用 一次,避免药害,但是也不能隔太久,效果不好。连续使用3次左右,效果明显。
5、丝瓜白斑病
有时表面发白,但是却是白点,不是一整块,如果背后有菌丝,就可以确定是白斑病。在一发现时就要及时使用50%多菌灵配合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一起喷雾防治。单一用药效果不明显。大概用2到3次就可以治愈。生产上叶有多种药剂可以选择。
丝瓜叶子发白,先要观察是什么表现,识别是什么根源,再对照使用相应方法来改善,防治,这样可以保持植株健康,生长良好。
6. 绿斑驳花叶病毒病检测
荀子叶子长斑点的处理方法
1、花叶型:整个植株都可发病,叶片呈现黄绿相间的斑驳花叶,老叶则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斑纹,形成斑点花叶,新叶则稍显黄色。
2、坏死斑点型:病株的上部叶片会出现局部侵染性紫褐色坏死斑,大小0.5~1毫米,有时呈现轮状坏死斑块,叶面皱缩,呈凸凹不平萎缩症状。
7. 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防治
(1)、要尽量为草坪创造适宜的栽培生长环境,促使草坪植物能够茂盛和健壮的生长。例如:选用无病虫的种子和草皮,采用改良土壤的透气性,加强肥水的管理(平衡施肥量、合理进行排灌),创 造良好的排水状况,适度修剪,减少枯草层等等。这样将大大降低霉菌、病毒等病菌发生的可能。
(2)、在草坪发生病害时,应及时使用杀菌剂在草坪植株表面喷洒,常用药剂有代森锰锌、多菌灵、百菌清、普力克、福美霜等。使用时要注意适合的药液浓度。
(3)、杀菌剂具有防治和预防作用,所以一般在春天可喷药进行预防。在发病前用适量浓度喷药治疗。
(4)、喷药次数,主要要根据药液的残效期的长短来确定。一般的情况下可以7-10天喷1次药,总共喷洒的次数根据发病情况而定。
(5)、在使用杀菌剂时,要交替使用效果相似的多种杀菌剂,以防止抗药菌丝的产生和发展。
8. 绿斑驳花叶病毒速测
1、病毒病
主要感染的病毒病实际是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主要危害葫芦科植物,病毒病是土壤传播病害,但是人为田间活动也可以带动枝叶摩擦,传播病毒病,种子可以携带病菌。所以最好就是最后种子要消毒再播种,种植发病的土壤,不可以自再继续种植,要和其他作物轮作。或者土壤要精细喷洒药剂消毒,暴晒。
2、植株衰老
当秋季植株接近衰老时就可以发现叶片有时候会变成白色的,甚至有些发硬,这样就是衰老的表现,毕竟丝瓜是一年生植物,叶片容易衰老,有时一些衰老叶子叶会出现发白现象。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氮肥,避免生长前期叶子老化。
3、通风不良
有时种植地区有些荫蔽、或是种植田有些低洼,湿度大、栽植密度过大,环境郁闭,不能良好的通风透光,就会造成白叶。当年可以浇施一些硫酸亚铁改善、或是使用叶绿宝。盆栽养殖可以浇点酸奶。这样可以减轻症状。以后可以栽植到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
4、丝瓜白粉病
如果发现白叶的表现是遍布白色粉状物,那就是白粉病,对待病害成,要早防治,最好使用20%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一般要隔一周使用 一次,避免药害,但是也不能隔太久,效果不好。连续使用3次左右,效果明显。
5、丝瓜白斑病
有时表面发白,但是却是白点,不是一整块,如果背后有菌丝,就可以确定是白斑病。在一发现时就要及时使用50%多菌灵配合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一起喷雾防治。单一用药效果不明显。大概用2到3次就可以治愈。生产上叶有多种药剂可以选择。
丝瓜叶子发白,先要观察是什么表现,识别是什么根源,再对照使用相应方法来改善,防治,这样可以保持植株健康,生长良好。
9. 绿斑驳病毒病
甘薯病毒病主要危害甘薯,是由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简称SPFMV)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分布在江苏、四川、山东、北京、安徽、河南等。
中文学名
甘薯病毒病
病原中文名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病原类型
病毒
为害部位
全株
危害作物
甘薯
病毒症状
中国甘薯病毒病症状与毒原种类、甘薯品种、生育阶段及环境条件有关。可分6种类型。一是叶片褪绿斑点型苗期及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明脉或轻微褪绿半透明斑,生长后期,斑点四周变为紫褐色或形成紫环斑,多数品种沿脉形成紫色羽状纹。二是花叶型苗期染病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后沿叶脉形成黄绿相间的不规则花叶斑纹。三是卷叶型叶片边缘上卷,严重时卷成杯状。四是叶片皱缩型病苗叶片少,叶缘不整齐或扭曲,有与中脉平行的褪绿半透明斑。五是叶片黄化型形成叶片黄色及网状黄脉。六是薯块龟裂型薯块上产生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排列成横带状或贮藏后内部薯肉木栓化,剖开病薯可见肉质部具黄褐色斑块。[1]
发病图片
病毒特点
中国甘薯上主要毒原有5种。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简称SPFMV,称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病毒粒子弯曲长杆状,长830~850nm。其株系有褐裂病毒(SPRCV)、内木栓病毒(SPICV)、褪绿叶斑病毒(SPLSV),其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表明它是一种马铃薯Y病毒。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可由机械和蚜虫传毒,可侵染甘薯等8种旋花科植物。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简称SPLV,称甘薯潜隐病毒。病毒粒子为弯曲长杆状,长约700~750nm,蚜虫、粉虱不能传毒。Sweet potato yellow dwarf virus简称SPYDV,称甘薯黄矮病毒。病毒粒子为弯曲长杆状,长750nm,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由机械和青麻粉虱(Rialeurodes abutionea)及烟粉虱传毒。Sweet potato vein clearing virus简称SPVCV,称甘薯明脉病毒。病毒粒子为丝状体,长度850nm。台湾报道该病毒可由烟粉虱传播,机械不能传染,寄主范围窄。此外,中国福建、台湾还有甘薯丛枝病毒病,是由马铃薯Y病毒和类菌原体复合侵染引起的,发病率10%~80%,严重的造成绝收。甘薯丛枝病毒粒子线状,直径16~18nm,具空心结构,长短不一,一般长度100nm,最长的可达6000nm。类菌原体大小200~1000nm。类菌原体也可单独引发丛枝病。除上述毒原外,甘薯上还分离到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条纹病毒(TSV)等毒原。[1]
传播途径
薯苗、薯块均可带毒,进行远距离传播。经由机械或蚜虫、烟粉虱及嫁接等途径传播。其发生和流行程度取决于种薯、种苗带毒率和各种传毒介体种群数量、活力、其传毒效能及甘薯品种的抗性,此外还与土壤、耕作制度、栽植期有关。[1]
检测技术
生物学方法
目测法:目测法也称为外观症状诊断法。根据甘薯叶片和薯块上出现的典型症状判断甘薯是否带毒。甘薯病毒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叶片斑点型、花斑型、卷叶型、叶片皱缩型、叶片黄化型;薯块上的症状主要是产生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旧。可根据外观症状初步识别,但难度较大,且因潜隐病毒侵染植物后并不表现明显症状故无法应用此法进行检测。而且病毒病症状可因病毒种类、甘薯品种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因此目测法检测病毒根据症状作初步判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指示植物检测法:该方法是根据植物病毒在一些鉴别寄主植物(指示植物)上的特征症状来诊断病毒种类。田间病株产生的症状多种多样,有的是一种病毒侵染所致,也有的是多种病毒混合侵染引起,无法用植株症状确定病毒种类,此时就要用指示植物法。指示植物接种某种病毒后能够产生独特症状,容易观察确定病毒种类。甘薯常用的指示植物是巴西牵牛和普通牵牛。巴西牵牛对多种侵染甘薯的病毒敏感,受侵染部位易产生系统症状。指示植物法的最大特点是对某种或几种病毒特别敏感,在病毒含量少或在原始寄主上表现为潜伏状态时,可在指示植物上有明显的外部症状。而且此方法操作比较简便,经济有效,无须抗血清制备。但其特异性较差,往往存在一病多症、多病一症的现象;而且易受季节限制,检测周期长(1~2个月),占地面积大,不利于大批量检测。因而应用该技术检测病毒灵敏性较差,难以区分病毒种类。
血清学检测技术
植物病毒外壳蛋白(CP)具有抗原性,很多病毒可以被提纯并制成高效价的抗血清。根据特异性的抗体抗原免疫学反应可检测植物病毒的存在。
酶链免疫吸附法(ELISA):ELISA是一项免疫酶法与固相吸附相结合的现代免疫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化学方法将酶与抗原或抗体结合起来形成酶标记物,这些酶标记物然后和相应的抗体或抗原起反应,形成酶标记的免疫复合物。结合在免疫复合物上的酶当遇到相应的底物时,就会催化无色底物产生水解反应生成可溶性或不可溶性的有色产物,据有色产物来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ELISA技术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已广泛用于植物病毒的测定和诊断。
免疫电镜法(ISEM):免疫电镜法是将电子显微镜与植物病毒抗血清结合起来,该方法是免疫酶法和电镜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病毒特异性抗体诱捕或包被病毒粒体,产生免疫吸附反应,将此方法制成的载网放到电镜下观察。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以核酸为基础,通过检测病毒核酸来证实病毒的存在。其适用对象可是DNA病毒、RNA病毒也可以是类病毒。
核酸杂交技术(NASH):该方法原理是根据互补的核酸单链可以相互结合原理,将标记探针与互补的待测病毒核酸杂交,带探针的杂交物指示病原物的存在。最初核酸杂交实验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 P32)来标记,但有放射性危害且探针寿命短。近年来应用非放射性探针分子,如生物素或地高辛标记的探针分子更安全,应用限制少,寿命更长,与放射性标记的探针一样灵敏实用(胡
RT-PCR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分析待测病毒RNA的全部或部分序列,并依此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然后对病毒RNA进行逆转录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染色产生特异DNA谱带,据此可以检测未知病毒。[2] [3] [4]
脱毒技术
对植物病毒防治的一般方法有药剂防治、物理防治以及抗病毒病品种的选育等。但以上方法在防治甘薯病毒病上效果不太明显。而采用甘薯茎尖剥离,根据病毒在甘薯体内传播、分布的特点及规律,利用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而获取无病毒试管苗是生物技术与病毒检测技术相结合的1种方法。
(1)选择做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块根或茎尖切苗,先用杀真菌剂和杀虫剂处理,然后放进有消毒土的生长箱中,在28℃和连续光照下生长。(2)取2cm左右长度的茎尖,表面消毒,切取0.2~0.4mm的分生组织,放在MS或1/2MS固体培养基上,在温度16℃,每天16h、3000~4000lux的光照下培养,产生小植株。该过程有一次培养和二次培养两种方法。一次培养是指将分离的茎尖在培养基上直接培养成苗,而不进行第二次转管;二次培养是先将分离的茎尖在加有适当激素的培养基上培养6~16天,待芽转绿后将其转入不含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成苗。一般说来,一次培养中茎尖分化程度高,但其脱分化过程较二次培养长。(3)对获得的小植株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和巴西牵牛指示嫁接法进行脱毒效果的检测。对检测为阴性的植株,在其茎尖部分5叶阶段时再通过ELISA法测定是否存在SPFMV和SPYDV。(4)选择再次检测仍为阴性的植物,用作建立母区。[5] [6]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毒病品种及其脱毒苗如徐薯18号、鲁薯3号、鲁薯7号、北京553等。此外,Tis2498对甘薯明脉病毒具较强的抗性。
(2)用组织培养法进行茎尖脱毒,培养无病种薯、种苗。
(3)大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后补栽健苗。
(4)加强薯田管理,提高抗病力。
(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用3次。[1]
防治农药:氯溴异氰尿酸、混合脂肪、酸吗胍·乙酸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