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猪价是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供求关系,更是政策、产能、成本、疫病、效率、消费、情绪、贸易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关系。


进入三季度以来,生猪价格不断刷新年内高点,成为畜禽产品中率先开启上升通道的品种。截至8月1日,外三元生猪价格站稳19元/公斤关口,同比上涨18.9%,全行业延续盈利状态。而在这一波猪价上涨周期之前,2022年6月到2024年6月,也曾出现一波行情,走出了一条完整的波动曲线。相比前5轮,这一波周期仅有2年,打破了以往4年的惯例。


异常的周期是否意味着一般意义上的猪周期正在被打破,旧形态结束,新形态开启?我国猪业格局究竟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文|本报记者  章  勇  张林萍

编辑|牛雅腾




8月6日~7日,由中国畜牧业协会指导,中畜传媒和中国畜牧兽医报社主办的东北养猪交流会在辽宁沈阳顺利召开,汇聚行业精英,共同探讨猪业发展新格局下的选择与出路。



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专家和企业代表有中国畜牧业协会战略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希荣、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沙玉圣、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卫东、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国梁、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高全利、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仇华吉、山东华辰制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匡宝晓、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铁鹰等。





东北养猪业是一面镜子





2018年非洲猪瘟发生前,东北养猪业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根据东北三省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自2004年至2017年,14年间,东北三省生猪出栏量从5550万头跃升至6409万头,增长15.5%,是我国传统生猪调出大区。


然而,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暴发以来,东北以至全国养猪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这从2018年以来东北三省生猪出栏量上可见一斑。2018年非洲猪瘟暴发当年,三省出栏生猪6030万头,相比2017年锐减379万头,2020年更是减少了1122万头。是不是东北的优势丧失了?


2016年以来的“南猪北养”态势,到了2018年后出现了分化。2018年以来,投资东北的猪企,尤其是大集团遭受了沉重打击。中国畜牧业协会战略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希荣表示,毋庸置疑,东北自然资源丰富,从原料资源角度看,完全有条件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重要基地。


作为立足东北的大型产业链企业,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有发言权。该公司常务副总裁高全利表示,谁也未预料到非洲猪瘟暴发会从东北开始。但必须承认,东北在防病毒疫病上存在天然劣势,每年季节性疫情造成的损失很大。正是由于有这种重大损失,导致该地区生猪生产一直处在俯卧撑式的波动之中。


不过,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自2018年非洲猪瘟发生,东北三省的生猪出栏量2020年降至低点后,2021年就恢复到正常年水平,东北养猪业的产能韧性很强。李希荣称,相比于集团化养猪,目前中小养殖企业仍是东北养猪业的主体,这一稳定的群体有哪些优势和经验可以挖掘,经过非洲猪瘟的洗礼,现在东北养猪这篇文章已有题目,但需要破题。


对此,高全利分析,东北养猪韧性的凸显离不开五大原因:第一,疫情影响减少。养殖密度大幅度降低,尤其是非良种母猪的减少,有利于环境中病毒载量的减少和限制传播,是对疫情发生发展控制的利好。第二,踩踏出栏减少。尤其在疫病高发期出栏量会明显降低,既有利于疫情防控,又有利于行情稳定。第三,北方价格提升。东北地区已经从猪价低位区变为猪价中位区,增加了养猪人的获利机会。第四,集团企业撤出。因为大型集团企业的撤出,中小养猪场的竞争压力减轻,才有利于灵活多变的生产经营方式脱颖而出,增强了市场活力与变量。第五,存优效应凸显。北方虽然产能去化速度与程度更高一些,但留下来的有效产能更多,租赁使用成本也会更低,当地养猪人可更加灵活地根据产能变化,“短平快”的运用,增加获利机会。


总体来看,近年来,虽然东北养猪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所改善,但养猪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仍需要破局之力。


高全利分析,未来东北养猪格局将同时出现几种群体:一是以集团企业为代表的产业化稳健运营模式。这一模式的优势是规模化基础上的低成本,可以规避行情影响,系统能力强。二是以中等规模企业为代表的专业化高效运营,他们依靠特长发挥优势,服务下游客户能力强。三是以运营高手为代表的放养公司,他们利用外部资源承担市场风险,以此获取经营管理红利。四是行业运作高人,这群人会选择时机进行二次育肥或养母(猪)卖仔(猪),他们头脑清晰,信息通达,资金雄厚,胆识过人。五是以家庭农场、中小型养殖场为代表的群体,他们合作共赢,通过与组织加盟,或成为强者的合作伙伴,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猪场产能和生产管理能力以及契约,可以稳健地获取合理的利润。


与全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一直作为养猪成本洼地的东北,自2018年非洲猪瘟开始,即已提前进入猪业新格局下的抗压测试。从某种意义上讲,东北养猪业在全国扮演着吹哨人的角色,非洲猪瘟疫情和资本撤出让东北经历了难以承受之痛。东北养猪绕不开的话题依次是成本、疫病、规模与资本,这恰是决定我国生猪产业整体素质的关键常量。东北养猪是映照我国生猪产业格局变动的一面反思之镜。 





新旧猪周期转换正在发生





2023年,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68%,规模化猪场已成为我国稳产保供的主力军。2023年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57.8%,虽仍然牢固占据我国肉类消费的头把交椅,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我国猪肉消费已经触及天花板,今后每年猪肉消费将减少50万吨~100万吨。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预计到2030年左右猪肉消费占比将降至50%。


我国生猪产业何处去?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给我国生猪产业带来了深刻变化。李希荣认为,至少有六种显而易见的特征:一是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不仅单场规模扩大,而且企业的规模也在扩大。二是生物安全措施普遍提高,无论是中小散户还是大型企业,都普遍提高。三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速度十分明显。四是生猪产业格局逐步演变。中小散户、大型企业、头部企业的比重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五是猪周期的一般性规律被打破。过去旧形态猪周期已结束,新形态猪周期还未形成,目前正处在新旧形态猪周期转换的过渡阶段。六是养猪人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遍较为谨慎。这些变化标志着我国生猪产业正在朝新发展阶段跃进。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国生猪产能调控效果初步显现,41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控风向标经受住了市场检验,逐步成为行业行动的指针。生猪产能的变化最终都会在猪价上深刻反映出来。自2022年以来,因为产能调整的深度收窄、价格波动的幅度减缓、周期时间长度缩短、价格涨跌的速度加快,生猪行业微利时代或已来临,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如是说。


“目前看到的数据和现象是,猪价涨起来,大家情绪依然很谨慎,未来生猪产能哪怕是增,也仅会小幅增长。明年生猪行业也不会太差,即使产能小幅度增长,价格下降,幅度也不大,明年养猪依然能够正常获利。”王祖力称。


不容忽视的是生猪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仍然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稳定和优化生猪产能仍然是第一要务。李希荣认为,目前来看,首先,我国生猪产能仍然强劲,从设施产能和新型产能(二次育肥、肥猪配种变母猪)看,目前产能远超消费需求。其次,疫病依然是最大威胁,需要谨慎对待。再次,成本竞争日趋激烈。生猪行业的竞争并不在产品销售,而是主要体现在成本上。目前各企业生猪养殖的直接成本相差无几,但其他成本却差距很大,主要是摊销成本,包括设施折旧成本、生猪病死率成本等。最后,生猪产业布局还会发生进一步演变,预计未来两三年生猪头部企业位次仍会发生变化,规模化养殖比重也会发生改变。





微利时代下的自我救赎





微利是相对于高额利润而言的,之所以有高额利润的猪周期,是因为我国生猪产业并非成熟的发展样态。李希荣表示,生猪产业进入成熟发展期,就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低利润或者说合理的利润。


“如果说某个阶段,所有生猪养殖从业者都赚钱不正常,都赔钱也不正常。比较成熟的发展应该是一部分赚钱,一部分保本,少部分是在某个年份某个时段亏本,这才是正常的,也就是低利润时代的特征。”李希荣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生猪产业新旧形态转换阶段,这个阶段到底有多长,还难以判断。


留给养猪人的选择是,迎着微利走,实现最大限度降本增效。当前,疫病是降本增效最大的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仇华吉表示,目前非洲猪瘟病毒传播出现新的变化,如毒株多样化、病毒污染面扩大等,同时还表现在季节性、区域性和毒力上,需要行业内认真对待。


非洲猪瘟可怕,但防控有法。防病不是治病,而是要把防病的关口前移,以至把防病的思路提升为健康养殖的思路。在防病时,千万不要盯着病毒不放,需要创造一个不利于病毒发生的条件和环境。仇华吉认为,新生物安全观的关键点是:病毒弄得少少的,把猪养得壮壮的;凡是让病原不好受、不能得逞的措施,都是生物安全措施;让病原不进来或少进来;进来但不能存活;存活但不能进入体内;进入体内但不能致病。


疫苗、兽药虽然是防控疫病的利器,但不能夸大其作用。仇华吉提醒:疫苗只能对某种特定病原有一定作用,打了疫苗并不意味着生猪不感染、不发病,而且疫苗永远赶不上疫病流行变异的速度。


兽药的利用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山东华辰制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匡宝晓表示,虽然兽药动保支出在养殖成本中仅占3%,但有时却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病来如山倒,对人和动物都一样。少用药、选好药、用好药才是科学控制动保成本的理性做法。比如好药的标准由原料和辅料决定,但实验室标准比临床应用更科学。在招标采购中,一些招标公司一味强调药品价格,却忽视了想要达到产品效果的整体使用成本,并非真正的降本。


饲料成本是养猪成本的大头。养猪微利时代,增效降本的必然选择是养殖模式的转变。这其中,充分利用地源性原料和高水分原料的液态饲喂是必然选择。近两年来,不少业内专家对于发酵液态饲喂技术应用给出了答案,认为其显著提高猪群生产性能、改善猪群健康水平、提高出栏商品率、缩短出栏时间、节省人力、改善猪肉品质、提高饲料利用率,综合养殖成本每头猪可以降低100~150元。


液态饲喂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概念,但液态饲料不是传统的水拌料。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铁鹰称,液态饲喂是利用生物技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产业链应包括液态生物饲料、液态饲喂系统和种养循环模式。


张铁鹰认为,液态饲喂是养猪从业者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技术的关键点是科学用好高水分、孵育温度等有利先决条件。目前,行业内需要重新定义微生物的功效,不能过度强调生物发酵。运用好液态饲喂、发展种养循环模式的最终目的是生产优质高档猪肉。


无疑,微利时代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将是养猪业的常态。在此过程中,谁能率先完成,谁就实现了自我革变,即可拥抱猪业新格局、产业新样态、发展新阶段。


往期精选

更多专题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