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精选8篇)

玉溪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第1篇

1特色养殖悄然兴起

经常在农村采访,农村群众为发展经济劳碌奔忙的场景并不鲜见,在为“三农”现实深为忧虑的同时,记者也欣喜地看到,许多具有创造性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被不少农村家庭所采用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传统养殖相区别的特色养殖或特种养殖就是其中之一。

在峨山县富泉特种养殖场,这片原先的路边荒坡野地,在养殖场主人程望春的料理下,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特种养殖场,上百头被驯化的野猪在厩舍中成长。程望春告诉记者,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野猪养殖算是走上了正轨,不仅可以自己繁育种苗,在驯养技术和疫病防控方面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今年已进入资金回收期。程望春的野猪分成品猪和仔猪两种,成品猪主要面向市场出售,价格随行就市,一般是家猪价格的三倍左右。而具有繁育价值的仔猪种苗价格更高,他一般分组卖,一组四只,一公三母,三个月大的一组可售6000元。今年以来,程望春靠出售成品猪和仔猪,收入已超过10万元,按照这样的行情,他只要两三年就可收回最初投入的40多万元。有了这样的收益,程望春也花钱买了一辆比亚迪F6轿车,既可跑生意,也提高了生活质量。

在江川县,江城镇的韩卫德投资40多万元在当地龙潭水库兴建了一个占地近10亩的石蚌养殖场。韩卫德介绍,最初只有石蚌苗50多只,到现在已经超过了8万只。按照他的规划,一旦养殖场建成投产,每年可产5吨商品蛙,按照保守的市场价每公斤120元计算,每年的销售额可达70万元,扣除成本后,年净利润接近30万元。

在华宁,一直致力于农业发展新模式推广的“三农狂人”王崇祥则在土鸡养殖中注入了膳食营养学的理念,严选纯种土鸡,采用自然放养和中草药拌食喂养的方式,利用其核桃种苗基地,成功饲养天然纯土鸡,每公斤售价在200元以上。江川县安化乡早谷田村的代常福则利用自己承包的一片坡地,养起了只喂包谷的土鸡和自然放养的土蜜蜂,一年收入也在三四万元以上,代常福也因此成为当地群众艳羡的能人,并被选为村民小组长。

在走访调查中,记者看到,传统养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快速增收致富的要求,特色养殖正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关注并实施。来自玉溪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到2008年,全市持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已突破60家。

2摸着石头过河

据了解,目前玉溪特色养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养殖方式的突破,以迎合当下人们对肉食产品“无公害”、“生态”甚至“有机”的高层次需求,主要表现为对传统畜禽饲养方式中各种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的规避,民间俗称“土法养殖”;另外一种则是养殖内容上求异,这种方式主要以驯化、繁殖野生动物为主,主要满足人们对“野味”的需求,在行业上被称为“特种养殖”,两种形式习惯上统称为“特色养殖”。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较之传统养殖的肉食产品,特色养殖的产品在价格上通常是传统肉食产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供不应求。玉溪林地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在特色养殖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玉溪当下特色养殖在民间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不过,对于家庭经济尚显脆弱的农村家庭来说,搞特色养殖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程望春告诉记者,创业初期,一下子投进40多万元,让他的家庭承受了不小的压力。2009年,由于技术和引种等原因,他花钱购进的十多头种猪到发情期却不受精,最后只好低价卖掉,让他损失不小。“野生动物养殖毕竟是个新事物,没有相当的承受能力不可轻易进入。”虽然现在已经进入投资回报期,但程望春仍然对自己几年的养殖经历心有余悸。

“一对种蚌200元,一公斤商品蚌120元,一年生产商品蚌5吨,市场供不应求。”置身韩卫德的石蚌养殖基地,听着他对基地未来发展规划的美好描述,记者不由得对他的养殖事业心生向往。韩卫德在2003年就开始搞养殖试验,从当初的50只种蚌到现在的8万只,他一共用了7年时间进行试验。在此期间,他曾经打算花钱到浙江学习,不过仅技术转让价就是十万,而相关部门也缺乏政策和技术信息支持,他只好靠自己摸索。通过养殖试验,虽然现在已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但在他提交给相关部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里,仍然把养殖项目表述为“试验性养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特色养殖在玉溪刚刚起步,虽然从理论上讲特色养殖产品有价格高、市场需求旺等优势,但在养殖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和技术信息支持,许多养殖户在养殖中只能靠网络、报刊和杂志等渠道获取零碎的养殖信息,导致一些养殖户要么在养殖初期对投入估计不足而半途而

废,即便坚持的也在疫病防控、驯养繁育等环节颇费周章。“摸着石头过河”几乎是特色养殖行业现在普遍面临的境况,这种被业界标榜为“短、平、快”的特色养殖项目在玉溪却表现出投入大、周期长、收效慢的特性。

3发展面临瓶颈

目前,玉溪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种类主要集中在野猪、梅花鹿、野鸡、野鸭和孔雀上,个别地方少量养有竹鼠、石蚌。大多数养殖户在产品上以活体销售为主,或供人食用或观赏,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养殖单位利用鹿茸、鹿血、鹿鞭等泡制成保健药酒。整个养殖行业呈现出规模小、水平低的局面。玉溪7家梅花鹿养殖单位总共只养殖了451头,不及昆明某养殖场养殖数的一半;37家特种野猪养殖单位,存栏数不足3500头。

在饲养技术上水平也较低,在养殖户中,绝大部分是边干边摸索,总体素质不高。峨山县一个驯养竹鼠的李姓农民向记者诉苦,虽然竹鼠目前市场价每只在100元以上,而且供不应求,但在交配繁殖阶段,他驯养的20多只竹鼠就是不见动静。虽然也向几个在畜牧兽医部门工作的朋友求教过,自己也查阅了许多资料,但最终还是没有办法解决。“要是能解决好竹鼠发情期的受精问题,竹鼠驯养繁殖的问题就好办了。”相关资料显示,全市虽有将近80人从事野生动物养殖技术工作,但多数技术人员都只是经过短期培训,从相关专业院校毕业的人员很少。

据了解,玉溪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由玉溪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管理,但由于没有人员编制,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几乎谈不上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和科学指导。除红塔区外,其他各县林业主管部门没有动物养殖专管机构,由森林公安代管,很难做到服务到位。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技术服务和政策指导,导致部分发展心切的农户在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上盲目跟进,损失惨重。在采访中,一些信心百倍进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而最后不得不退出的事情不乏其例。“市场”似乎才是当下特色养殖的最大瓶颈。据了解,目前玉溪尚未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品建立起任何一个有形的市场平台,现有的养殖产品仍然处于供求双方的单线供销阶段,信息极度不对称。“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是合法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品在市场上正常流通和销售的保障,由于市场体系还不完善,标识在现有市场中还没有使用,并且市场准入制度、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还没有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销售渠道不畅是制约玉溪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原因。

发展特色养殖需要政府引导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是云南省林业九大产业之一,也是玉溪市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玉溪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许多养殖项目在帮助玉溪农村、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上作出了积极贡献。大力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不仅是广大农村、山区群众谋求多元化发展致富路子的应有选择,也是发展林业产业的应有之义,更是玉溪推进生态立市的要求。

不过,纵观玉溪当下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却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玉溪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玉溪适合养殖哪些种类?重点开发哪些种类?哪些项目有比较优势?市场前景如何?这些问题都有待回答。如何获得政策支持?在驯养过程中遭遇疫病和繁育等技术难题该向谁寻求帮助?在产品销售上怎样光明正大地进入市场或抬上餐桌?这些问题也都亟待解决。发自民间的创新和开拓固然值得欣赏和鼓励,但来自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更重要。不然,老是靠民间自发和“摸石头过河”,产业壮大的周期将被拉长,发展成本也将更高。

倘若政府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和指导体系,相信群众在项目选择上将准确明了,在具体生产中将更有底气。这不仅能有效避免养殖户在种源获取渠道上的非法选择,也可使合法的野生动物产品光明正大地进入市场,消费者在消费“野味”时也理直气壮。如此,对野生动物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也就顺理成章了。

玉溪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第2篇

多年来,玉溪农业一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出口位居全省前列,玉溪烟、高原红玫瑰、通海蔬菜、华宁柑橘、猫多哩、宏斌酱菜在全省乃至全国闻名遐迩。然而,玉溪农业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层次不高、设施农业发展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省内外其他州市的快速发展,已使玉溪农业的影响力逐步下降。2011年,玉溪的农业总产值已从2006年的全省第7位下滑到第11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从第9位下滑到第1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西部11个省区52个州市的位次从第18位下滑到第25位,与全国平均水平已有360元的差距。

《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了未来五年玉溪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即把玉溪建成云南重要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幅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值16%以上。到2020年,力争农业总产值达到26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0元。

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时期的玉溪农业,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战略,构建滇中经济圈、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大机遇,按照市委、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努力推进玉溪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一、抓好六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全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1—

一是巩固建设烟草产业基地,建成中国一流的清香型烤烟基地,确保烤烟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左右。二是稳定粮油蔗产业生产基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45万亩以上,稳定以油菜为主的草本油料种植面积和甘蔗种植面积。三是提升蔬菜产业生产基地,建成100万亩以外销、出口为主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四是积极发展水果产业生产基地,发展以早熟柑橘为重点的40万亩特色优质水果。五是着力打造花药产业生产基地,发展标准化花卉生产基地,建设全国最大的芦荟、除虫菊生产加工基地,发展三

七、石斛、露水草、金银花等生物药原料种植。六是加快发展养殖业生产基地,做大以生猪、家禽为重点的外向型畜牧业,创建土著鱼天然养殖场,发展稻田养鱼。

二、推进八大示范工程建设,为农业产业发展打牢基础

一是实施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工程,着力抓好高原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示范园,特色养殖示范小区、优质种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建设。二是实施好农产品加工推进工程,加快普及储藏、保鲜、制干、分级、包装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精深加工技术和装备创新、精深加工配套能力建设。三是实施好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四是实施好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涉农云南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五是实施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推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培育、壮大、发展工作。六是实施好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大

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七是实施好城乡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提升一批农产品批发和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国内农产品营销网络,打造以面向东南亚、南亚为重点的农产品外销平台。八是实施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检测服务体系,启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三、增加对高原特色农业的投入,建立农业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大支农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将投入重点用于农业科技、高原特色农业和农村民生工程。对在本区域实施的中央、省级农业项目要保证足额配套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二是切实落实农业支持补贴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的农业补贴规模,确保补贴全部兑现到农户。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三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农业龙头企业、畜牧业发展专项贴息贷款规模,扩大农户小额信贷。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四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业。鼓励非农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进入农业产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加强招商引资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市外农业企业到我市发展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

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

玉溪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第3篇

一、基层业余文艺队的现状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 基层文艺队也不断增多, 但由于基层业余文艺队都是自发组织、自主经营, 因此, 在其背后, 存在着不少问题。

1. 队伍的表演节目形式单一

以云南省玉溪市 (八县一区) 为例, 大部分合格的业余文艺队并不多, 多以自娱自乐为主。此外, 缺乏典型、缺少多样性, 节目种类比较单一。歌舞类、地方戏剧小品类的文艺队占绝大多数, 运动类文艺队出现比例较小。

2. 队伍缺少固定的演出场所

据调查, 文化活动室或老年协会是其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些场所近年来有所改变, 在当地政府和热心群众的支持下会有类似舞台的建设, 但相对还是设施简陋。特别是农村业余文艺队的演出场地通常是现场选地点。更有逢村民生丧嫁娶等重大事件请其流动或在简陋的场地表演。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基层业余文艺队演出时间地点不固定, 对开展演出活动的长期性、顺利程度、稳定性形成阻碍。

3. 队伍资金运转难以保障

从调查来看, 基层业余文艺队大多由队员自筹或者集体筹资;也有一部分由当地企业赞助, 可以简略购置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 器材设备等。虽然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文化考核项目中有以奖代补的规定, 但与现实中队伍运作和发展所需要的经费支出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收支不稳定, 没有形成良性运转, 导致文艺队夭折屡屡可见。

4. 队伍演员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 队伍大多以中老年为主。其中歌舞类, 地方戏剧小品类队伍中女演员明显多于男演员, 人员比例失调。此外, 有一部分队伍是老中青混杂, 在歌舞类节目中艺术表现形式及观赏性受到影响。当前,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 40岁以前的青年人大部分业余时间被其他娱乐项目占用, 关注与参与业余文艺队的积极性并不高。

5. 队伍自主管理职能弱化

队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活动, 但没有专人管理且不易管理, 没有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章程, 缺乏队伍管理经验, 队员纪律松散, 表演不易召集, 人员流动性大。正规的组织引导, 艺术辅导职责缺失, 难以发展壮大。

6. 队伍艺术素养较低

表演缺少骨干, 节目保守, 多半以模仿为主, 新节目的推广不足, 创新能力不强。一开始, 多数队员怀着新奇感来参与活动, 多为自娱自乐, 长时间无专业老师指导, 导致队伍艺术水平下降和停滞, 因此减弱队员积极性。除个别有影响的队伍外, 大多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加快基层业余文艺队发展的建议和举措

1. 建立保障机制

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扶持力度, 有条件的村 (社区) 、文化馆 (站) 更要从场地设施、演出补贴、日常费用等方面统筹安排, 建立长效机制。第一建立业余文艺队伍等级评定制度。第二制定队伍日常文化活动专项补贴标准。第三建立队伍奖励制度。例如:云南省玉溪市文化馆在全市范围内针对有一定影响力, 群众反映良好的13个基层业余文艺队挂牌成立了“文化活动示范基地”。对于人员相对稳定, 正在逐渐发展的11支队伍对接为挂靠文艺团体, 制定了《玉溪市文化馆文化活动示范基地、挂靠文艺团体管理办法》, 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在演出活动中有特色、紧跟时代步伐, 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反映群众心声, 常出新品的队伍, 根据文艺队的规模给予资金或者是演出设备的补给, 对年度文化工作开展良好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 以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及文化示范基地的扶持、指导。

2. 建立培训机制, 加强引导和培训, 促进发展

建议由文化主管部门, 文化馆 (站) 充分发挥群众文艺辅导基地的积极带动作用, 充分利用辅导基地植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 利用“走出去” (即专业老师到基层文艺队伍中去开展业务辅导) 和“请进来” (即按照不同专业类别, 把文艺队中的业务骨干集中到馆 (站) 培训基地进行业务辅导) 两种方式开展一系列成规模的业余文艺队伍培训工作。此外, 农村业余文艺队可借助当地学校艺术师资的力量, 使之成为辅导老师甚至是骨干成员。例如:云南省玉溪市文化馆近年来每年定期在全市范围内, 根据基层演出活动的需求, 分为短期班和长期班开设花灯表演、声乐、广场舞、民族舞、现代舞、小戏小品、打击乐、二胡、滇剧演唱等科目的培训。

3. 着力于负责人, 提高凝聚力

在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成立基层业余文艺队联合会, 建立队伍负责人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会议, 听取每个队伍的汇报, 及时了解动态, 努力帮其解决困难, 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同时例会还需要强调队伍内及队伍相互间团结的重要性。另外, 对基层文艺队有突出贡献, 相互间积极活跃的相关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4. 保障公共服务, 搭建平台, 拓宽阵地

首先文化馆 (站) 、体育馆、文化广场、公园等场地要尽量满足文艺队伍的需要, 真正做到为民所用;其次要积极组织队伍间各类丰富多彩展演比赛和交流学习活动,

5. 注重收集整理演出活动资料, 强化管理

各队伍及主管部门要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用各种文字数据、照片和光盘, 来反映每个队伍的活动演出情况。做到每次活动有小结, 年初有计划, 年末有总结。例如:云南省玉溪市文化馆馆内有专人分别负责13个文化示范基地和11支挂靠文艺团体, 定期收集备份活动及演出资料。

6. 建立合作共建关系, 增强后劲

政府、文化部门的干部要为队伍牵线搭桥。先物色一些有意向的企业, 以就近原则向其介绍基层文艺队伍的情况, 让企业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队伍作为共建对象。企业每年赞助一定经费, 队伍在演出活动中为企业作宣传。通过结对共建, 形成长效合作, 互利双赢。

7. 加大宣传, 为年轻人起好示范、引导作用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不断提高基层业余文艺队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特别是创作一些适合年轻人, 吸引年轻人的节目作品, 让青年人关注并加入到其中, 成为主力干将, 更好地发挥作用。

玉溪大矣资村生存现状调查 第4篇

关键词:玉溪;大矣资村;生存现状;宗教信仰

玉溪大矣资村地理位置偏僻,全村人数少,村民以务农为生,造成村民生活贫穷落后,多年来村民的生存现状未得到明显改善。笔者拟从玉溪大矣资村的历史迁徙渊源、影响村民生存现状的因素以及村民的宗教信仰这三方面入手,探索和考察玉溪大矣资村的生存现状及出路所在。

一、玉溪大矣资村的历史迁徙渊源

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距昆明市88km,大矣资村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李棋镇,位于李棋镇东边。它的海拔是1740米,年平均气温15.5℃,适合种植生姜、毛芋头等农作物。全村国土面积13378.66亩,森林面积7958亩,果园面积170亩,耕地面积215亩,人均耕地0.38亩;全村有农户220户,共596人(2016年初统计),农民收入以打工及种植业为主。

(一)杨氏继昭碑的历史渊源

“大矣资是彝语地名。‘矣为‘水;‘资为‘水车或‘水磨;意为安有提水工具的村子。因有两村,以大小区分”[1]。大矣资村现有的姓氏是:杨、李、陈、白、王、张,其中杨、李两大姓氏占总人口的90%以上。

杨氏宗族是玉溪大矣资村的两大家族之一,村头的小坟山是杨氏祖坟,杨氏祠堂在文革时期被砸毁,现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块刻有杨氏祖先名字的昭碑。昭碑名为<杨氏门中先远历代宗亲考妣之墓>。根据《玉溪大矣资杨氏宗谱》可知,在二零零四年续修族谱时,杨氏子孙已经繁衍了十四代。在第一世祖春柏公时因逃避战乱,“迁居棋州之东僻处凤村,以图发展”。[2]

继昭碑上刻有《继昭碑承传》,内容如下:

“我杨姓自一世祖杨公春柏由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来到(凤村)大矣资定居以来,历经艰辛,创业培基。后世子孙昌达,如榕繁茂常青。遵承历代宗亲之口传铭昭,勤劳兴业,学文长智,孝悌传家之训示,世代接力相传,蓬勃向上,家族兴也!

俗称‘小坟山上之风水地,就是我杨氏门中之祖坟地。清光绪二十九年冬月,我族承重孙三代暨阁族老幼仝敬立之<杨氏门中先远历代宗亲考妣之墓>并竖碑于此,绵延后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沧桑发展变化,斗转星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因大矣资村集体开荒造地,我族祖坟被毁,昭碑移作洗衣石,碑文多半被毁,碑体严重受损;又因全县发展的需要,一九五八年开工修筑东风水库,淹没了库区内的村庄和耕地,大矣资我家族部分子孙先后三批被迁移到弥勒东风农场、峨山小街、红塔区的州城、高仓、研和等乡镇居住,远离祖根发祥地。

今逢盛世,國运昌隆,民族兴盛。我杨姓家族子孙托盛世昌隆之福,祖宗之德,蒸蒸日上矣。树高百尺根为本,水流万里有源头。寻根究源,子孙男女不忘报本之恩,继世之情,承传之责,尽其心力,彰显男女平等之法,扬世代之新风尚。使之承传有序,绵延流长。”[3]

《继昭碑承传》是村民杨家志撰写的,杨氏宗族在集资修建的继昭碑房内举行了复立昭碑点碑祭祖的仪式,杨家志向参加祭祀的族亲宣讲继昭碑碑文,并为祖坟地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前迎青龙出海腾空起”,下联是“后接舟凤还巢轻盈舞”,横批是“龙凤拥珠”。

杨氏宗族合力撰写了《继昭碑承传》,建立了继昭碑房,续修了杨氏宗谱,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杨氏族亲能寻根究源,也使后代子孙能清楚地了解大矣资村杨氏继昭碑的历史渊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杨氏宗族已经没有了过去的凝聚力,继昭碑房也逐年荒废了,而且也没有人来点碑祭祖了。笔者认为,不论是族谱还是昭碑,都是杨氏宗族重要的历史见证,既然前人能使杨氏宗族繁荣昌盛,那么后世子孙也该以杨氏宗族的发展为己任,继承前人的遗志。

(二)李氏宗祠的历史渊源

大矣资李氏宗祠位于村庄中心,属于土木结构建筑,倒座戏台与大殿在一条中轴线上,大殿两侧各有耳房一间,为民国时期建筑。该建筑融合了彝族和汉族的建筑特点,为研究本土历史文化发展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氏宗祠是李氏宗族的祠堂,现供奉着李氏先祖的神位,办红白喜事时作为村内的客堂使用。2012年被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祠堂内外都进行了重新翻修。李氏宗祠曾作为村中的教学场所和老年活动中心使用,如今虽然没有盛大的祭祀活动和人头攒动的景象, 但是从宏伟的建筑风格之中也能感受到当年的盛况。

李氏宗祠旁边是大矣资村小学,在学校操场上有一块<李氏家族碑记>,据碑文介绍,李氏家族的始祖是李尚元,李尚元壮年时,带领族人从玉溪市红塔区研和镇搬迁至大矣资村,定居于此。李氏家族碑记现已用钢筋混凝土和铁架焊接保护起来,上面写有一副对联“读书继世兴万代,忠孝传家盛千秋”。

大矣资村的两大家族——杨氏宗族和李氏宗族都是从外面搬迁来的,在此定居后世代繁衍生息,共同发展。杨氏宗族寻根究源的历史依据是杨氏继昭碑,李氏宗族追根溯源的历史依据是李氏宗祠,这说明家族的发展会有一定的记载物来作为联系纽带,只是它们呈现的方式各有不同罢了。村民应该加大对这些有价值的历史文物的保护力度,利用续修族谱或上门宣传等方式使这些历史文化可以传承下去。

二、玉溪大矣资村的生存现状

自从先人迁居大矣资村以来,虽然村民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是精神上的富足并不能使村民忽视经济上的贫困。为了保护山林植被和东风水库的水源,大矣资村的村民为此奉献了很多。笔者从衣食住行、收入方式、文娱资源、受教育现状这四方面入手,找出影响玉溪大矣资的生存现状的因素。

(一)大矣资村衣食住行的变迁

大矣资村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所以发展比较缓慢,但大矣资村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这些变化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所以大矣资村的衣食住行也有一个变迁的过程。

在服饰方面,过去的衣着一般以兰、绿、黑三色为主。年长者的服装以深色为主,年轻人的服装多为浅色和艳色;服装款式从过去的单一元素变成现在的五花八门;服装面料也从过去的化纤、尼龙变为现在的棉布、毛料;而且鞋子也从过去的草鞋、布鞋变为现在的休闲鞋和皮鞋。从整体来考虑的话,服饰的品质是一直在向前发展的。

在饮食方面,大矣资村的村民历来都以大米为主,辅以小麦、玉米等杂粮;副食品有米线、卷粉等;蔬菜有青菜、瓜类等;肉类以猪肉为主,牛、羊肉次之;腌制品有酸菜、卤腐等。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饮食结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讲究每日三餐营养均衡。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饮食的改变也能从侧面折射出村民的生活水平。

在住房方面,大矣资村的老旧房屋很多。据大矣资村的村长范树明介绍,在现存的220人家中,有210户是土木结构住房,余下的10户分别是5户砖木结构住房和5户砖泥结构住房。土木结构的房屋大多为民国以前建盖的“三间四耳倒八尺”四合院,由门廊及院落,而后见正房、耳房、照壁,两层房屋围住四周,天井位处中央。三间四耳倒八尺,整个建筑的外观紧凑封闭、方正整齐,如同古代的一颗官印,所以这些老建筑也有一个别称——“一颗印”。后来建盖的砖木结构住房和砖泥结构住房样式多为平顶房,房屋多为两层楼房或三层楼房。

在出行方面,一开始是乘坐小木船,后来改为铁皮船,并有“大永号”客轮渡往返于大矣资村和坝子之间。二零零九年,玉溪市气候干旱,东风水库开闸放水,铁皮船停运,政府于同年三月份开工修建溪口桥,于二零一零年竣工。至此,大矣资公路建成通车。总的来说,村民的出行方式由走路、坐船变迁为乘坐摩托车、汽车出行。修路自古以来都是惠民工程,很多地方都是因为没有道路通车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更多的贫困和落后。大矣资村的溪口桥连通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从侧面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二)大矣资村收入方式的变迁

大矣资村依山傍水,村民集体开荒种地后,又修建了东风水库开始养鱼。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经济收入水平不高。二零一零年溪口桥修通,大矣资公路建成通车,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收入来源从种植业和养殖业变为外出务工,虽然更加稳定和多样化,但总体收入水平仍然不高。

(三)大矣资村文化娱乐资源的匮乏

大矣资村地理位置特殊,缺乏与外界的有效沟通。大部分人的交往空间主要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私领域为主,越趋向于公共领域,交往活动越少。这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度, 造成了村民对公共社会活动关注度低的现象。究其根源,还是大矣资村的村委会经费不足, 财政困难。当村委会经济困难时, 就很难顾及村民的文化娛乐活动需求, 无法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李氏宗祠翻新后,大矣资村的老年活动中心搬迁到了李氏宗祠门口的一个铺面内,基础设施简陋,只有一台电视机、一张桌子、一套旧沙发和六把靠背椅。平时村内的年长者就坐在这里晒晒太阳、聊聊天,也没有其他的地方可去。

另外,中年妇女会在晚饭后聚集在大矣资小学门口的操场上跳广场舞,跳累了就站在昏暗的路灯下聊聊天,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活动。大矣资小学内本来有一个图书阅览室,书籍大多来自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自从二零一一年大矣资小学合并到玉溪市李棋镇仁井小学以后,图书阅览室随之关闭。

总的来说,老年人只有一个简陋的老年活动中心,中年人只能在学校操场上跳一跳广场舞,年轻人没有地方可去,小孩子也没有图书阅览室可以看书。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明大矣资村的文化娱乐资源是匮乏的,虽然村委会财政困难,但是为了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保障村民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村委会应该加大对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支持力度,利用村民自发捐款或社会捐助等形式来改变村民文化娱乐资源匮乏的现状。

(四)大矣资村村民受教育现状的分析

大矣资小学于1964年在李氏宗祠内创办。到1996年的时候,村民集资在村南新建学校。“学校占地1000平方米,围墙39米,绿化面积15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6%,校舍建筑面积483平方米,其中有综合楼一幢,教学楼一幢,厕所一座,食堂一间。学校属于半寄宿制学制,共有教职工8人。在2006年3月,大矣资小学被评为‘玉溪市市级绿色学校”[4]。大矣资小学于2011年合并到李棋镇任井小学,实行全日制寄宿学制。

在1964年以前,村民的生产活动效率不高,所以除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外,村民没有接受教育的观念。村民从文盲变成了能接收教育的知识分子,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大矣资村能考上高中的只是个别学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大矣资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或是学生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够,又或是学生家里经济困难,无力负担学费。总的来说,大矣资村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真正靠读书来发家致富的人占少数,大部分学生都是职中毕业以后就外出务工了。所以大矣资村真正受教育的人数是很少的,这说明大矣资村村民受教育现状远没有预期的好。

三、玉溪大矣资村的宗教信仰调查

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汉族的宗教信仰并不是十分明显。大矣资村是彝族和汉族共同居住的村庄,所以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

(一)宗教信仰的来源

大矣资村以汉族居多,汉族的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所以村民的宗教信仰也是佛教。听村中的长者介绍,李氏宗祠内原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文革时期破四旧时被砸毁了,现在李氏宗祠内只供奉着李氏祖先的神位,上书<李氏门中历代祖公穆昭之神位>,已经不会出现当年那种村民聚集在一起吃斋念佛的盛况了。逢年过节时,村中的信众会去瓦窑村的观松寺烧香拜佛,祈愿求福。

(二)宗教信仰的现状分析

观松寺是距离大矣资村最近的一个寺庙。观松寺又名关索庙,为祭祀关羽之子关索而建盖。文革时期全部被毁,后来瓦窑村村民集资修建,在关索庙原址上重建观松寺,规模宏大,共有十个大殿。观松寺于二零一三年至二零一五年进行了全面大规模的翻修工程,对寺院佛像、神像进行了修建、重建和彩绘工程。

大矣资村的佛教信众以年长者居多,老年人来烧香拜佛的人数比例比年轻人要多。现代社会越来越浮躁,可以说大矣资村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宗教信仰,他们在为生活奔波的同时没有精神寄托,甚至觉得没有宗教信仰也没什么大不了,所以就造成了大矣资村宗教信仰活动日趋减少的现状。

笔者认为,虽然汉族没有一个全民信仰的宗教,但是宗教信仰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而存在的,很多时候一个家族或是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宗教信仰。尽管不能要求大矣资村的每一个人都有宗教信仰,但是村委会也应该定期组织一些宗教活动,例如在李氏宗祠内组织村民进行每月两次的吃斋念佛活动,或者在周末时邀请志愿者带领信众在老年活动中心诵读佛经。这些活动可以使村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有宗教信仰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大矣资村宗教信仰人数较少的现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探析玉溪大矣资村的历史迁徙渊源、找出影响村民生存現状的因素以及分析村民的宗教信仰,从这三方面的内容中得出了村庄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不够、村民生活水平低、村中有宗教信仰的人数较少是大矣资村生存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结论。针对这一结论,做出如下分析:首先,村民要保护好杨氏继昭碑和李氏宗祠等文物,为村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打好基础;其次,村民在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同时要以保护村庄环境为己任,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积极参与村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配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最后,村民应该学会从更深层次去看待村庄的生存现状,因为家族文化需要在历史的继承中去探索,影响生存现状的因素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克服,宗教信仰需要信众去传播和发展。所以,村民应该以改善和提高大矣资村的生存现状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开发和保护好现有资源,这样才能寻求到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4]中共玉溪市红塔区李棋街道工作委员会,玉溪市红塔区人们政府李棋街道办事处.李棋镇志(1978—201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27,203.

[2][3]杨家志,杨家良.玉溪大矣资杨氏宗谱[M].玉溪,2002:18-31.

玉溪市中心客运站现状调查报告 第5篇

一.现状及特点:

(1)建筑陈旧

建筑建成时间跨度大,且普遍较陈旧。建筑内共用设施设备配套不全,且维修养护管理缺失。客运站有些用途混杂,且人口密集,客运站周围乱搭乱建违章现象较为突出,且拆除难度大

(2)人口密集

① 人口密集原因是客运站地处商业中心地带,占用土地资源,影响区域的商业开发。

② 人口规模因素:中心客运站客流量多,造成交通拥挤

(3)交通路线狭窄

交通路线经常被停放的车辆“霸道”。一些车主在主干道找不到停车位或为了省停车费,就把车辆开到旁边的巷道里停靠,造成了这些巷道的拥堵,由此造成了居民出入很不方便,因车辆剐擦造成的矛盾也增多,同时,也埋下了一些安全隐患

二.存在的问题

(1)功能布局混乱。客运站周围居民住宅、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地混杂交错,整个客运站周围布局规划似如一块没有规则的拼图。例如,人民路、新兴路地段的武街、以及南门街几乎集聚了商业、金融、居民住宅生活服务等所有功能。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老城缺乏科学规划或规划相对滞后

导致建设随意性增加而造成。

(2)客运站交通拥堵。客运站对中心城区东至棋阳路、南至凤凰路、西至珊瑚路、北至聂耳路,包括新兴路、人民路、棋阳路、南门街、北门街和南北大街在内面积约2平方公里。以新兴路为例,作为城市元老级主干道,在客运站主导路线道上,有许多车辆乱停乱放,各种商铺商贩非法占道经营,造成交通节点不畅,加上车辆、行人、商贩等流动无序,近年来玉溪市车辆急剧增加,尤其是家庭购车明显增加,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的现象比较严重;

(3)消防隐患很大。客运站消防问题不容忽视,房屋陈旧,路面狭窄,“房中有房、屋中有屋”,是玉溪中心客运站建筑的真实写照。由于位于市区中心,商业繁华,临街铺面“寸土寸金”、“租了又租”,大量外来人员集聚,生活用电、用火量较大,为消防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另外,新兴路一带大量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建筑历史较长,导致房屋陈旧,建筑耐火级数较低;群众消防意识淡薄,走进客运站我们可以发现客运站周围的墙上、屋顶上到处“爬满”粗粗的、一团一团的电线,乱拉乱接、电器线路老化现象较为普遍,极易引起火灾事故;客运站消防设施缺乏,安装不够规范,消防水源十分缺乏,居民的巷道狭窄,加上人们习惯把一些杂物放在过道里,导致过道更加狭窄,同时街道也比较狭窄,无论是巷道还是街道,都没有防火间距,不少街道消防车辆难以通行,一旦火灾事故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4)居住环境较差。客运站周围还有相当部分民宅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土木结构房子,较为破旧,没有配备卫生设施,房子的日照、采光、通风性能都较差。占道经营屡见不鲜,脏、乱、差现象无法彻底根治,市民居住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等。沿弄的居民和经商的小贩给周围的环境容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街弄卫生管理难度很大;

(5)公共设施缺乏。除聂耳公园可以作为老年活动中心外,老城特别是核心区几乎没有体育健身、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等公共活动设施和场所,无法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规划和长期“见缝插针”无序建设,致使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无处立足”。

三.措施与建议

(1)对于客运站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以科学规划为重点,切实提高城市品位。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具有前瞻性,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做好客运站改造的首要条件。我们的建议是做到两个结合:

(1)中心客运站选址要坚持科学合理规划的统筹性,把长途客运站和城市公交结合起来,形成交通枢纽中心,实现零换乘。还有在规划布局上尽量避免离闹市区远一点,把客运站布局建设在城市边缘地区,加大城市客运站进出站口及附近道路建设和加大客运站的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政府做好法规保障问题,改善出行条件,提升城市形象。

(2)要着眼于交通运输功能提升,以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把中心客运站周围环境、格局坚持合理性的规划,与城市功能完善紧密结合起来。另外加快公共设施的建设,打造交通便捷、路网畅通的道路体系,改善城市交通秩序,完善中心客运站周围的交通联系。另外,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完善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自由空间

(3)旅客、客运站、管理部门,三位一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这个体制崩溃。旅客意识到位客运站严格执行、管理部门加强监督,而要同时提高这方面,并非一朝一夕,这就需我们在平时,多下功夫,只有当这三方面行动一致时,才能使安检工作开展到位。

班级:12城规

组长:林平坦

玉溪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第6篇

一、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元江县独特的自然资源, 使特色养殖发展得天独厚。由于资源的稀缺, 与传统养殖肉食产品相比, 特色养殖产品在价格上更具优势, 而且供不应求。目前元江县特色养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控制传统畜禽饲养中饲料的添加剂和抗生素, 生产“无公害”、“生态”和“有机”肉食产品, 在养殖方式上突破;其次是特种养殖, 以驯化、繁殖野生动物为主, 追求养殖内容上的新、异。针对特色养殖业见效快、附加值高、效益明显的特点, 元江县引导扶持山区群众调整养殖结构, 积极发展特色养殖。到2009年底, 全县有特种养殖户1055户, 其中, 养野猪12户, 零星养蜂956户, 其他养殖87户, 存栏野猪559头, 养蜂6480群、野鸡5270只, 存栏麂子、刺猬、孔雀等畜禽514头 (只) 、梅花鹿56头。全县完成畜牧业产值2.5亿元, 比上年增加0.16亿元, 增长6.8%, 特色养殖户实现经济收入近800万元。现已建设推广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示范基地, 建设生物发酵床3585平方米, 饲养生猪1100余头, 降低了生产成本, 促进了生猪生产迈向环保生态型养殖。针对元江坝是典型热带气候特征, 1998年县鱼种站从泰国引进40条幼湾鳄试养并获得成功, 到2009年有鳄鱼350余条, 是云南省唯一一家鳄鱼规模养殖的单位。目前, 鱼种站还负责生产和推广鳄鱼、罗氏沼虾、单性罗非鱼、淡水鲨鱼等特色水产品的鱼苗为主, 并实施部分养殖, 以“基地+农户”的形式提供鳄鱼苗给农户养殖, 低价提供单性罗非鱼和罗氏沼虾幼苗给农户, 鼓励发展特种养殖。

由于充分利用热区资源优势, 元江县的特色养殖产业现在通过扶持朝着扩规模和树品牌方向发展, 不断提升和推广特色养殖技术, 增加农民收入, 丰富城乡消费市场, 满足人民群众对特色、名贵食品的购买欲望和对安全、无公害食品的需求, 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当前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特色养殖产业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

1. 特色养殖规模小, 利用价值单一。

驯养的野生动物种类主要集中在野猪、梅花鹿、野鸡上, 少量有养竹鼠、石蚌。大多数养殖户在产品上以活体销售为主, 主要是供人食用或观赏, 养殖行业呈现出规模小、水平低的局面。如, 全县1家梅花鹿养殖单位只养殖了56头;12家野猪养殖单位, 存栏数不足600头。

2. 特色养殖项目投入大、周期长、收效慢。

这与行业内称为“短、平、快”的特色养殖投资特点相反。理论上, 特色养殖刚刚起步, 养殖产品有价格高、市场需求旺等优势, 但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扶持和技术信息支持, 许多养殖户只能靠网络、报刊和杂志等渠道获取零碎的养殖信息。盲目性导致部分养殖户不是在初期对投入估计不足半途而废, 就是在实际养殖中对疫病防控、驯养繁育等环节费尽周折。

3. 养殖户饲养技术较低。

养殖户绝大部分是边干边摸索, 没有专门的培训学习, 总体素质不高, 养殖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只有实践中去总结, 往往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导致特色养殖产业壮大的周期被拉长, 发展成本更高。

4. 缺乏从事专业养殖的技术人员指导。

元江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管理着野生动物驯养繁殖, 由森林公安代管, 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 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无法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和科学政策指导, 致使部分农户养殖中盲目操作, 损失惨重。全县仅有4名人员从事野生动物养殖技术工作, 且多数是经过短期培训。

5. 市场不规范严重制约特色养殖行业进一步发展。

目前元江县的养殖产品处在供求双方单线供销阶段, 信息极度不对称, 尚未建立一个有形的市场平台。因为市场体系不完善, 现有市场中没有使用“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 影响了合法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和销售, 并且市场准入制度、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还没有建立, 这些都制约玉溪特色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

三、对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现状的思考

通过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 不难发现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要健康、快速的发展, 目前最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对产业发展正确引导:县域内适合养殖哪些品种?市场前景如何?针对县资源优势应重点开发哪些产品, 优势在何处?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困难如何寻求帮助?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等等。政府要加强调研, 发挥其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 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才能促进特色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县鱼种站为例, 10年的鳄鱼养殖有了成效, 养殖面积发展到上百亩, 数量到300多条, 但要进行规模加工, 数量远远不够, 多次引资失败, 造成浑身是宝的鳄鱼被搁置, 以“基地+农户”形式的特种养殖发展缓慢。一边是饲养成本高, 资金缺乏, 现状难维持;一边想招商引资开发鳄鱼, 变废为宝, 摆脱困境, 但规模太小满足不了大规模深加工, 引资不成。所以恶性循环, 养殖举步为艰。而其它特色养殖也面临技术、销售等困境, 要想对野生动物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关键政府要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和指导体系, 这才能有效避免养殖户在种源获取渠道上的非法选择, 也才使合法的野生动物产品进入市场。

四、加快发展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的建议

1. 发展特色养殖产业要靠政策拉动和示范户带动。

政策拉动就是政府在物资、技术方面要提供种畜、养殖、销售配套服务等支持。一方面, 要建立特色养殖业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健全特色养殖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 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 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 及时发布市场信息, 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另一方面, 加大金融支持。重点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加工龙头企业;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 增强特色养殖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 培植科技示范户。选择具有一定饲养基础和经验的特色养殖户作为科技示范户重点培植, 以点带面、辐射周围, 只有群众认识了, 真正把特色养殖当做产业来经营, 才会获得较好的效益, 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2.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发展规模养殖。

发展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是推进现代特色养殖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经济能人、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养殖基地, 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转变, 建设高标准的规模养殖场, 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要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优惠政策, 从资金、税收、技术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鼓励龙头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基础上, 开展特色养殖产品的精深加工, 提升产品质量, 创建名牌产品。

3. 要打造特色养殖的产业链。

应从做大做强特色经济, 使其形成产业化的战略高度着手, 多在养殖业产品的销售、转化服务上转变职能, 要围绕龙头建基地, 建设基地抓大户, 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4.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加强特色养殖技术指导。

加快野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 做好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同时, 县政府部门要重视加强野生动物养殖技术指导, 积极从相关专业院校引进人才或多渠道为养殖户和科研技术部门牵线搭桥。开展特色养殖技术培训, 做好服务工作。采取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挂钩联系等方式指导特色养殖, 推广养殖技术。

5. 健全特色养殖质量安全体系。

加强兽药质量和兽药残留监控, 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建立健全特色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完善检测手段, 加大对产品质量的检测监控力度。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禽水产品生产, 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1]郗正林.《特色家禽健康安全养殖新模式》[M].北京:北京北大方正, 1997

[2]张家春.《玉溪特色养殖产业现状调查》[N].玉溪日报社, 2010, 8 (16) :4

玉溪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第7篇

1 彭阳县肉羊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 彭阳县大力鼓励群众种植紫花苜蓿 (目前已达110万亩) , 丰富的优质牧草加上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及农副产品, 使养殖成本大大降低。同时, 国内市场对宁夏“清真”羊肉的需求量逐年增大, 给本县的肉羊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规模户、专业合作社及公司肉羊养殖热情日益高涨。

1.1 彭阳县肉羊产业现状

2015年底, 全县肉羊饲养量60.7万只, 存栏29.32万只, 羊肉产量470万kg。近年来肉羊养殖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 建设标准化肉羊养殖合作社 (公司) 68个, 建农户型养殖暖棚羊舍累计达11950栋, 三贮一化池9.5万m3, 投放小型铡草机13500多台, 基本解决了全县肉羊养殖基础设施;另外, 全县110万亩的紫花苜蓿, 30万亩玉米及大量的农作物秸秆, 为舍饲肉羊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草资源。但是因部分养殖户传统的粗放型养殖观念未能及时转变, 使“良种”得不到“良法的饲养管理, 肉羊养殖效益不明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舍饲养殖繁殖率低;二是羔羊死亡率高 (约15%) ;三是杂一代羔羊生长发育缓慢。在受调查农户中, 约有20%的农户有养殖经验或能主动积极学习科学养殖技术;约有20%的农户既无养殖经验, 又不能主动学习科学养殖技术, 对“封山禁牧”工作不满, 养殖水平很低;约有20%的农户盲目追求养殖规模, 大量引进萨福克陶赛特等品种, 但良种不良法, 缺乏科学饲养管理, 导致前期资金投入太大, 后期发展资金不足, 饲料标准下降, 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生产性能;约有20%的农户为“临时专业户”养殖, 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政府的投资和银行贷款, 高价购入低价卖出, 无效益。因此, 目前彭阳县肉羊产业整个现状是养殖基础很好, 但是大部分农户不能把饲养管理技术、繁殖技术、兽医防疫以及相关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综合、高效的整体, 使技术发挥作用, 使肉羊产业产生更大经济效益。

1.2 彭阳县养羊业发展趋势

全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封山禁牧、舍饲养殖”政策的实施, 给本县肉羊产业带来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1) 饲养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粗放型饲养模式, 因封山禁牧被迫转入舍饲养殖; (2) 饲养模式的转变使得饲养成本增高, 羊的品种发生改变, 原来存栏量较大的地方品种滩羊, 因其繁殖率低, 晚熟, 生长慢, 饲料转化率低, 饲养周期长等缺点, 不在适合作为全舍饲的养殖品种。 (3) 因滩羊胴体脂肪含量高, 不适应市场对肉类高蛋白、低脂肪的需求。因此, 具有高繁殖率、早熟、四季发情、耐粗饲、适宜全舍饲的小尾寒羊, 被广大专业户引入作为基础母羊, 为进一步改善其产肉性能, 提高羊肉档次, 可引入宁夏优质纯种滩羊, 以及国外优质肉羊萨福克、陶赛特等品种作为父本进行杂交改良;本地山羊可与波尔山羊、辽宁绒山羊等品种进行杂交改良, 提高其肉用性能和产绒量。因此, 彭阳县的肉羊产业发展应坚持品种改良与地方品种培育、分散养殖与规模化养殖相结合的原则。

2 影响绵羊杂交改良进程的不利因素及对策

2.1 不利因素

具备多胎性能的杂交母羊数量较少, 现存栏的绵羊以滩羊为主, 另外为少量滩寒杂种及近年引进的小尾寒羊;具备种用条件的种公羊数量不足, 特别是肉用种公羊更少;绵羊人工授精技术没有推广应用;缺乏组织协调, 种公羊利用不当, 杂交一代近亲繁殖严重;养殖户缺乏高效养羊技术和羊病综合防治技术;饲料配方不科学, 饲草单一, 主要是玉米秸秆和麦秸, 缺乏青绿多汁饲草料, 科学经济的饲料配方和饲草的科学加工技术不能广泛推广应用;精料和营养性添加剂不足, 影响羊只的生长发育;没有羊肉加工龙头企业, 不能实现羊肉的进一步增值。

2.2 对策

(1) 引进小尾寒羊和利用滩寒杂种是解决母本多胎性能差的途径之一, 但不能盲目大量的引进小尾寒羊, 使引种质量偏低, 死亡率升高, 造成资金浪费;另一种途径是以滩羊为母本, 以肉羊和小尾寒羊为父本进行杂交改良, 应用一些外源激素, 逐步提高繁殖率和肉用性能。 (2) 利用政府扶持资金, 引进优秀种羊在县种羊场进行纯种繁殖选育, 培育出符合地方种用要求的优秀种公羊, 向全县养殖场户投放, 以提高杂交改良的经济效益。 (3) 在养殖合作社和养殖大户中推广绵羊人工授精技术, 充分发挥示范户的带动效应, 逐步扩大杂交改良范围, 以养殖合作社 (公司) 的发展来带动肉羊养殖的全面发展。 (4) 成立肉羊养殖协会 (电商平台) 组织, 使养殖户能利用该协会了解市场信息。 (5) 对养殖户进行高效养羊技术培训, 以及种植优质饲草、加工优质饲草料的技术培训;向肉羊养殖合作社提供经济、合理的饲料配方和羊只传染病免疫程序, 使肉羊产业逐步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6) 培植和创建羊肉深加工的龙头企业, 实现羊肉的增值。

3 区域性发展肉羊养殖, 做大做强肉羊产业

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第8篇

一、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调查显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立足区域特色,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区两园”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逐步建立,以绿色蔬菜、水果、林竹、花卉、海水品、茶产业等为代表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带已初步形成。闽台农业合作的不断深化,更为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色现代农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2011年起,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已连续4年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特色农产品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一)各地特色明显,产业链见雏形

随着以蔬菜、水果、茶叶、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等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形成、集聚以及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不仅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规模迅速壮大,而且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二)用好用活政策,扶持举措有力

福建省各地用好用活中央和地方扶持政策,资金、土地等不断向特色农业倾斜,创造性地推出龙头企业贴息贷款、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农业保险等政策性措施,加快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健康发展。福建省福州市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科技创新等方面建设。

(三)转化推广科技,引领示范有效

福建省各地加大农业科技培训、成果转化,以及新品种、新技术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壮大了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福州市重点开展农业“五新”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先后成立了“福州市水产品深加工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福州市食用菌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促进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发展。

(四)构筑新兴业态,线上线下互动有为

引进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电商平台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打造农产品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品牌形象。南平市借助福建首个地方主题特色馆“特色中国·武夷馆”,在淘宝网上展示具有闽北特色的绿色产品,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2013年销售额近1亿元;平和县种植琯溪蜜柚的历史已近500年,在全国各地设立300多个蜜柚直销点,成为中国最大的柚类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生产基地。

二、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呈现新特点

(一)规模化——引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传统农业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规模小、零星分散,通过“以土地流转为载体,以典型示范为引领,以特色产业为重点”的转型升级模式,成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规模较大的设施种植基地,经营模式正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耕地流转率达27.6%。一批示范基地、示范项目、示范园区得到培育,设施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不断发挥示范导向作用,一批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不断涌现。

(二)科技化——助力特色农业增产高效

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福建省内一些龙头企业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食品科学研究院和茶生物学研究院等众多科技创新平台。在厦门建立海西农业科技培训交流中心,推广应用农业先进技术专利、成果,培养新型农民;针对创业园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科技攻关与合作。

(三)品牌化一做大特色现代农业亮点

福建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从争创品牌、政策扶持、指导服务等方面入手,做大做强品牌农业企业,不断提升和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农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截至2013年年底,已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40个、著名商标550个、驰名商标69个。

三、制约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1.农村土地机制不健全。

一是分散、零星的耕地与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流转的难度加大、成本也越来越高,加快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显得非常迫切。二是对推动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缺少实质性的鼓励和支持。农户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流转机制不健全,指导服务不到位,流转土地的供求信息不对称,流转合同与手续也不够规范。三是由于各地普遍存在着规模耕地流转难、合约租期短等问题,承包业主不愿加大农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投入,制约了设施农业连片规模发展。

2.人才、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一方面,部分公司使用的种子多来自台湾地区和国外,有些通过专业的代理机构从国外引进,良种的繁殖技术还未掌握;另一方面,部分县内企业反迅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级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人才招聘上存在很多困难。

3.品牌意识淡薄。

调查发现,同产业内品牌多、乱、杂的现象普遍存在,尚未形成产业化品牌优势,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的有效开发,难以实现由特色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有些企业以单个企业分散生产为主,没有统一的品牌和包装,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有些企业缺乏品牌和销售网络,直接影响国内市场的有效拓展和产品的经济价值。

4.扶持政策不完善。

据调查,林农、果农、茶农贷款难问题仍存在,设施农业抵押贷款难,农企融资渠道单一,创新支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限,参保保费补贴少、积极性不高,用电优惠政策执行不力等问题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发展进程。已制定的鼓励特色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多集中于如何扩大面积、发展种植规模等方面,而关注产前、产后环节较少,如种苗繁育、物流市场、行会组织等相关政策不够完善。

四、加快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细化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政策。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鼓励土地承包经营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流转,以土地改革激活农业。盘活土地资源的同时,要尽快细化政策,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农村土地的流转行为,搭建规范服务中介组织平台,切实维护农村土地流转秩序和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进一步改善金融环境,大力拓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强化金融服务支持,降低贷款门槛、拓展质押担保方式,加快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搭建土地流转、资产评估、抵押担保等中介平台,提供更多“接地气”的金融产品,实现农村资源资产资本化。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筹措资金设立农业风险防范基金,切实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3.提升特色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以科技为支撑,向创新要效益;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的研发推广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发,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加强技术培训,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建立重点技术研发的研究项目库,实现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的对接。同时,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4.加强特色农业规划,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对福建原有扶持的特色农业产业规划进行新一轮科学调整,对市场认可度好、辐射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的特色产业合理布局,扶持发展。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发展前景广阔、能带动农民增收的国内知名品牌、传统特色产业,出台具体扶持政策,拓展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真正发挥其名牌效应。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新增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倾斜,让惠农政策惠及广大农村,扩大帮扶面。

参考文献

[1]刘荣章,吕姗,李建华,等.特色农业视角下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5):544-547.

[2]陈飞天.建设有福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J].发展研究,1998(5):22-2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