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发〔2015〕11号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省(市)畜牧(农业)局(委、办):
南方水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是我国传统粮棉油猪的主产区和主销区。近年来,随着生猪生产加快发展,南方水网地区养殖密度越来越高,由于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农牧结合不够紧密,粪便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生猪养殖与水环境保护矛盾比较突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猪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总要求,以转变生猪生产方式为突破口,优化生猪养殖区域布局,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推进种养业生态循环发展,提高生猪粪便综合利用率,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猪养殖业。
(二)基本原则
——农牧结合,优化布局。鼓励采取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生猪粪便,促进就地就近还田利用。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发展性空间和约束性空间,调整优化生猪养殖区域布局。
——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生猪产业发展的关系,在加强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同时稳定猪肉市场供给。督促生猪规模养殖场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支持粪便处理设施建设,促进粪便综合利用。
——转变方式,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进养殖设施装备,提高生猪养殖效率和生产水平。加快发展生态循环生猪养殖,维护水网地区生态功能,打造绿色发展的示范区。
——政策引导,创新机制。完善生猪生产发展政策扶持体系,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保险、税收等手段加大粪便综合利用支持力度。聚集各方资源要素,搭建协调工作平台,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机制。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配套比例达到85%以上,生猪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生猪存栏量与土地承载量相适应,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猪养殖业新格局,实现生猪养殖污染基本治理和生猪生产基本稳定的双重目标。
(四)调整任务
1.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根据南方水网地区水环境保护要求和土地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各区域适宜养殖规模,须减则减,宜调则调,形成不同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生猪产业布局。主产县要以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制定生猪养殖规划,合理划定适宜养殖区域和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区域(以下简称“禁养区”)。禁养区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时限要求,由地方政府依法关闭或搬迁生猪规模养殖场,引导生猪养殖向非超载区转移。
2.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深入推进生猪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支持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改进生猪养殖和粪便处理工艺,实现提质增效。围绕圈舍设计、自动饲喂、环境调控、疾病防控、信息管理等关键环节,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提高养殖效率。推进大中型生猪养殖场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3.促进粪便综合利用。围绕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利用,加快研发生猪粪便综合利用技术,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利用、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等生猪粪便处理利用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猪粪便处理,在养殖密集区域建立专业化生产、公司化运营的粪便集中处理中心。鼓励规模养殖场配套粪便种植用地,推广粪肥和肥水还田利用技术,推进种养一体化发展。
二、重点区域
(一)珠江三角洲水网区
1.区域范围和特征
珠江三角洲水网区水系主要由珠江构成,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濒临港澳。该区域涉及广东的16个生猪主产县(其中生猪调出大县4个),水域面积2641km2,占国土面积的11.7%,2014年主产县生猪存栏量398万头,出栏量706万头。该区域生猪存栏量已超出土地承载能力。
2.主要任务
珠江三角洲水网区应坚持减量为主,实行生猪养殖总量控制,加快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同时大力推广猪沼茶(果、林、草、菜)等生态养殖模式和高架床等清洁养殖模式,提高生猪养殖设施装备水平和粪便综合利用水平;利用技术和资本优势,加快生猪种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生猪养殖业竞争力。
(二)长江三角洲水网区
1.区域范围和特征
长江三角洲水网区水系主要由长江、江南运河、黄浦江、通扬运河等多条河流以及太湖、高邮湖、滆湖、阳澄湖等构成。该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的29个生猪主产县(其中生猪调出大县12个),水域面积1.05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9.5%,2014年主产县生猪存栏量856万头,出栏量1632万头。该区域仍有一定的土地承载潜力,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较高,生猪养殖发展空间不大。
2.主要任务
长江三角洲水网区应稳定现有生猪存栏量,推行大型沼气工程和区域性集中处理等生猪粪便综合利用模式,支持中小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提高集约化养殖水平和猪肉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生猪养殖信息化建设,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生猪产业现代化。
(三)长江中游水网区
1.区域范围和特征
长江中游水网区水系主要由长江、湘江、赣江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湖等大中型湖泊构成,资源丰富,经济条件优越,但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该区域涉及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49个生猪主产县(其中生猪调出大县32个),水域面积2.13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2.4%,2014年主产县生猪存栏量2569万头,出栏量4286万头。该区域生猪养殖量接近土地承载能力。
2.主要任务
长江中游水网区应尽快完成禁养区划定,加快退出禁养区内生猪规模养殖;适宜养殖区域应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减排要求,突出粪便综合利用,探索多种形式的农牧结合发展模式,研究推广水稻等大田作物施用有机肥,建设专业化粪肥等有机肥施肥队伍,加快生猪粪便综合利用进程,严格控制超载地区养殖总量。
(四)淮河下游水网区
1.区域范围和特征
淮河下游水网区水系主要由淮河、京杭大运河、沂河、沭河等主要河流以及洪泽湖、南四湖、骆马湖等重要湖泊构成,地处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丰富,生猪养殖业发达。该区域涉及江苏、山东的29个生猪主产县(其中生猪调出大县21个),水域面积9113km2,占国土面积的19.3%,2014年主产县生猪存栏量1311万头,出栏量2556万头。该区域生猪养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主要任务
淮河下游水网区应坚持适度发展,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在稳定现有生产规模基础上,适度承接苏南和苏中地区生猪产业转移;加强圈舍改造,推广干法清粪工艺和节水工艺;加快粪便处理和利用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装备和设施水平,促进粪便就地就近还田利用,进一步提高有机肥使用比重。
(五)丹江口库区
1.区域范围和特征
丹江口库区水系主要由汉江、丹江、淅川、堵河等多条河流和丹江口水库构成,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该区域涉及河南、湖北的10个生猪主产县(其中生猪调出大县3个),水域面积1506km2,占国土面积的4.6%,2014年主产县生猪存栏量428万头,出栏量516万头。该区域生猪养殖与土地承载能力总体平衡。
2.主要任务
丹江口库区应加大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力度,推行农牧、林牧结合,发展生态养殖,提高综合效益。在科学划定禁养区的基础上,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在2017年底前退出禁养区内生猪规模养殖。同时,重点推进生猪产业布局调整,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库区生猪养殖向省内其他有潜力的区域适当转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保供给和保生态两手抓,把粪便综合利用摆在南方水网地区生猪产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农业、畜牧、环保、财政、发改等部门之间的协调,探索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生猪养殖转型升级。根据本地区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加快编制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生猪养殖规模,避免盲目扩大禁养区范围,防止强关强拆激化社会矛盾。
(二)加大政策扶持。针对南方水网地区水环境敏感的特点,创新政策顶层设计,完善生猪产业发展政策框架,鼓励各级财政建立扶持资金规模与环境保护效果挂钩的投入机制。完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标准化养殖等政策,调整项目支持重点和转变支持方式,加大生猪养殖污染防治支持力度,把生猪粪便综合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加大规模养殖支持力度,引导工商资本进入生猪产业。推动建立以畜禽粪便为主要来源的有机肥生产和使用补贴制度,激励引导农民科学使用粪肥。
(三)增强科技支撑。研发推广生猪高效养殖技术,重点提高母猪繁殖力和仔猪成活率,提升综合生产效率。围绕节水减量、粪便还田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水深度处理等关键环节,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科研院所等技术力量,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实用技术。组织生猪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开展典型示范,切实让养殖场户学得会、用得上、见实效。
(四)强化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新建、改建、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采取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粪便利用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同时,生猪养殖场应定期将养殖品种、规模以及养殖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和综合利用情况等,报当地环保部门备案。农牧部门与环保等部门要定期相互通报情况,及时掌握禁养区划定和生猪养殖污染防治进展。
(五)加大宣传引导。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绿色发展理念宣传,为打好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生猪养殖场遵法守法意识。开展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创建,认真总结南方水网地区生猪生产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大力宣传粪便综合利用的有效模式、经济生态效益和典型案例,引导生猪养殖加快转型升级。
农业部
2015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