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文莉

  当前,如何平衡生猪供应、生态保护与疫病防控之间的关系,实现共赢发展,成了贵州各地共同追求和必解的课题。近年来,贵州生猪产业经历了从千家万户到规模化、生态化养殖的提档升级。

  据统计,截至6月末,全省生猪存栏1455.90万头,同比增长0.3%;生猪累计出栏1094.40万头,同比增长11.6%;猪肉产量97.10万吨,增长11.2%,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防”字当头,贵州积极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

  “生物安全”4个字是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及其他疫病,已经成为当下养猪场的头等大事,也直接关系着养殖小区创建的成败。

  传统养殖管理模式粗放,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低,远远不能满足生猪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而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在“防”上面下足了功夫。

  “在选址上,我们要求1.5公里内基本没有村庄和养殖场,进出猪场的道路不能经过村庄。在距离小区1公里外设立洗消中心,对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测、消毒或隔离。”贵州日泉农牧有限公司无非洲猪瘟小区生产技术部经理柏城说。

  “我们装了全天24小时的监控系统,除了生产一线人员能进入猪场,其他人只能通过外围的监控系统查看。”柏城说,这套系统不仅可以了解猪场的生产及生猪健康情况,还能及时有效展开调度,从根本上实现生物安全防控。

  种猪场航拍图,周边具有良好天然屏障。

  养猪风险大,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为了彻底阻断疫病传播,所有养殖小区的防护级别堪比军事基地。柏城对记者描述:“我们养殖小区一共有3层防线,第一层是10公里的钢丝网围栏,用来防止野生动物闯入。第二层是实体围墙,把猪舍生产区全部围实,非员工不能随意进入。第三层是封闭式猪舍,只允许生产人员进入。饲养员吃住在厂区,若休假出去,返回厂区前都要先做非瘟病毒检测,隔离48小时后,洗澡、消毒、更衣才能进猪舍。”

  目前,贵州已有5家国家级无非洲猪瘟小区和23家省级无非洲猪瘟小区,越来越多的生猪养殖企业加入这座“安全岛”。

  据省生猪产业专班工作人员介绍,贵州今年将持续推进标准化示范创建,争取新增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疫病净化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5个以上,提高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水平。

  点粪成肥种养循环走出绿色致富路

  一个存栏8000头的生猪养殖场,每天产生的粪污超过15立方米,如何处理?想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必须解决猪粪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走生态循环发展路径。

  近年来,玉屏县招商引进成都羲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对全县农业废弃污染物进行集中化、规模化处理,从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废弃物秸秆到农村公厕粪污等废弃物全部实现资源转化、综合利用。

  在玉屏县田坪镇田冲村里,随着粪污机械化处理设备不停运转,一袋袋有机肥被生产出来。在室外,还有几个大型的发酵罐,猪粪经过搅拌后,系统自动传感器就会启动,便可完成粪污的干湿分离发酵。

  粪污发酵罐。

  “这套设备每天可将干粪处理加工成颗粒状的有机肥,固体粪污和剩下的液态粪污还可作为粪肥还田,这样不仅环保,还产生经济效益。”羲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罗音宏介绍道。

  粪污循环利用不仅节本增效,还能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升级。玉屏县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开展粪肥利用还田。据了解,全县共有黄桃基地35个,面积2.3万亩,通过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了产品质量。玉屏黄桃还因香气浓郁、甘甜可口,优等果单个超半斤,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立体养猪模式推动产业高效发展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养猪是个费心费力的脏累活。“家家户户盖猪圈,猪吃的是混着泔水的番薯藤,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说到生猪养殖,不少养殖户记忆犹新。

  贵州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生猪养殖环境变化巨大。

  在修文县谷堡镇的大山深处坐落着一所楼房式猪场,4800头生猪住楼房、饮温水、睡温床、吹空调,享受着干燥洁净的舒适环境。这是贵阳富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给生猪宝宝们建立的一栋智能化“公寓”,空气、水、饲料进出等全部设有独立管道,避免人、猪、料层间的交叉。

  富之源立体养猪场。

  “养殖3000头猪,大概需要多少人工?”多彩贵州网记者问到。

  “如果在以前,可能需要三四十人,但现在我们的楼房养猪模式最多只需要一半的人。猪儿上下楼都是坐电梯,我们的饲养员在这个小楼里,对生猪实行全封闭饲养、自动喂食、降温消毒等。现在的可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有限,楼房猪场饲养同样数量的猪,用地仅为传统平层猪场的十分之一。”富之源企划总监龙先华说。

  从一家一户饲养的庭院经济到工厂化、规模化的立体养殖,从“小散乱”到标准化、生态化,贵州生猪养殖经历过艰难的阵痛期,破解了传统生猪养殖面临的多重难题。富之源集团的“楼房养猪”正是近年来贵州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促进产业高效发展的一个缩影。

  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提升生猪种业创新能力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让贵州成为了大型龙头企业发展生猪产业的重点区域。德康集团便是最早选择在贵州“安营扎寨”的国内知名龙头企业之一。

  德康集团贵州分公司有关负责人肖丽介绍:“我们的核心育种场在满负荷状态下,可生产纯种母猪4000头、纯种公猪2000头,可支撑年出栏超过千万头的生猪产业体系,同时带动养殖户受益。”

  黔西南德康义龙种猪场。

  据了解,目前全国前20强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6家在我省62个县实施生猪养殖或全产业链一体化建设项目,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108家。

  随着多个国内知名龙头企业纷纷在贵州作出产业布局,龙头企业本身具备的强大的技术、资金、研发、品牌等优势,成为助推生猪产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活力因子”。今年年初,德康农牧清镇种猪场成功入选国家核心育种场,实现我省生猪国家核心育种场“零突破”。

  除此之外,我省在地方种猪培育上多措并举,种源自给率不断提高。2011年,贵州开展了“黔猪配套系”育种规划,旨在培育出高繁、快长、好吃、节粮的生猪新品种,破解制约贵州特色猪产业发展的种源制约瓶颈。据了解,目前“黔猪配套系”选育至第6个世代,有望在2023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农科院专家指导“黔猪配套系”研发。

  如今,步入快速发展之路的贵州生猪产业,通过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粪污再利用,龙头企业示范带头等,构建起了种养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一条绿色创新高效的发展之路正在绿水青山间徐徐延展。

  一审:杨雪

  二审:董瑶

  三审:袁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