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议适时加大我行在生猪养殖领域的业务布局。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处于规模化进程的中前期,以及本轮猪周期的中继,长期来看头部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中短期来看处于高盈利期。非瘟带来行业产能大降,头部企业扩产积极,资金需求旺盛;大型企业在非瘟防控方面明显优于中小规模和散养,是生猪复产的“主力军”,行业政策对其是积极促进的。因此从行业发展、企业融资需求以及政策环境,当下正是银行切入的较好时机。建议我行抓住本次非洲猪瘟带来的良好时间窗口,加大在生猪养殖领域的业务布局。
■ 从养殖成本技术、持续经营能力、产业链协同性三维优选头部企业。在养殖环节成本技术方面,规模化中前期成本对标行业平均水平,格局稳定后对标可比大企业。目前阶段,大型企业的成本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方面,头部企业抓住非瘟提供的时间窗口,加大对养殖环节的扩张,中短期来看,今年猪价对应的高盈利可保证中期资本开支无虞。中长期来看,头部企业基本都是上市公司或背靠大集团,融资手段丰富。在产业协同方面,我们认为产业链中上游环节(饲料、养殖)企业更易在养殖领域扩张。
■ 养殖项目建设及投资收益测算。生猪养殖产能项目分为拿地环评、建设、投产三个阶段。其中,拿地环评一般需要6-24个月不等,视实际的土地手续及相关政策监管而定(近期政策倾斜明显,拿地环评手续呈现提速);项目建设包括建筑和设备,一般需要6-9个月;投产到商品肥猪出栏一般最快约6-8个月。中性猪价、投入及生产假设下生猪产能项目IRR约14%,静态回收期约7.2年;猪价波动、养殖成本、头均产能投入是主要影响因素。
■ 业务建议小结及风险提示。
相关报告:生猪养殖深度报告上篇——规模化进程中前期,龙头具备穿越周期潜力我国生猪养殖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其中散户养殖约占50%,中长期来看散户由于用工成本逐年提升呈退出趋势。根据《生猪养猪上篇》(下文简称《上篇》)报告分析,本次非洲猪瘟疫病变相提高了全行业的生物防控壁垒,这将明显加速散户的退出;而龙头公司受益于自身养殖成本和疫病防控能力的优势,顺势扩张,可以在本轮猪周期加速提升自身出栏规模和市占率。因此我们认为龙头公司中短期来看处于高盈利期,中长期可以穿越猪周期,具备较高成长性,银行可以积极关注并优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适时开展相关业务。
一.建议适时加大我行在生猪养殖领域的业务布局
1.1 当前是银行布局生猪养殖行业的较优时机:猪周期中继、规模化进程的上半场
1.1.1 本轮猪周期的中继:非洲猪瘟导致产能恢复将慢于过去任何猪周期,未来两年头部企业仍将高盈利
根据《上篇》报告分析,本次非洲猪瘟使得行业产能受到重创,且疫病提高了全行业的生物防控要求,这将明显加速散户的退出,使得后续产能恢复将长于过去任何一个猪周期。未来两年的猪价对头部企业来说,可能代表着较高的毛利。而龙头公司受益于成本和疫病防控能力的优势,可以在本轮猪周期加速提升自身出栏规模和市占率。高毛利加上高产出数量,意味着中期来看头部公司都将处于高盈利期。
图1:本轮非瘟超级猪周期下头部企业获利颇丰:元/kg
1.1.2规模化进程的上半场:非瘟促使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头部企业扩产积极,资金需求旺盛
由《上篇》报告分析,头部生猪养殖企业具备穿越猪周期潜力。在养殖规模化的中前期,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对应是头部企业的高成长。从中长期来看,更高的出栏量意味着规模效应获得更低的养殖物资和人力成本,头部企业有动力尽可能的扩大规模以期在未来行业格局稳定后享有更强的成本护城河。银行可以积极关注并优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在目前头部公司市场份额还相对不大的时候切入生猪养殖领域,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
综上所述,在目前这个时点来看,头部公司中短期处于高盈利期,中长期可以穿越猪周期,具备较高成长性;并且当前非瘟冲击下散户大量退出,而头部公司纷纷提出大规模产能规划,资金需求旺盛;因此,无论从生猪养殖本身行业发展趋势,还是相关业务的金融属性角度,当下都是较好的切入时机。
1.2生猪规模养殖正在受到政策大力鼓励,银行可考虑给以更多业务资源
1.2.1中短期恢复生猪产能是当务之急:“防疫”转为“复产”,环保等政策边际放松
2019年7月开始,应对非瘟政策明显转向,由防疫情转向稳生产。2018 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农业部第一时间启动二级应急响应,采取封锁、 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措施,并暂停高风险区域的生猪进出。此后,国家多部委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以控制疫情扩散。特别是2019年春节至,冬季疫病叠加缺乏有效防控办法,养殖户对非瘟预期悲观,出现了一大波恐慌性清栏。生猪存栏量急速下降。2019 年7月,国务院直接部署非洲猪瘟防治工作,印发的《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稳定生猪生产”;2019年11月,生猪养殖的环评政策正式放松。从2015、16的环保禁养到此次取消环评审批,可以看出政府对推动生猪复产非常重视,甚至出台正式政策解绑环保。在支持生猪养殖的财政金融政策方面,除了进一步推行落实规模养殖场补贴、开展生猪保险,积极引导金融资本进入等,最新出台的《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年12月发布,下文简称《三年行动方案》)还特别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生猪产业发展,不得对养猪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盲目限贷、抽贷、断贷;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要把支持恢复生猪生产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对发生过疫情及扑杀范围内的养猪场(户),提供便利、高效的信贷担保服务。
图2:非瘟政策从疫情防控转向稳定生产
1.2.2长期来看,规模化养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基调
规模化是我国农业转型的长期方向,近十年来政府大力扶持推进我国生猪养殖模式中长期转型。2016年4月,农业部在《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文简称《生猪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规模比重稳步提高,规模场户成为生猪养殖主体”的发展目标及“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主要任务,且提出到2020年,我国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要达到52%。根据2019年9月出台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到2022年达到58%左右,到2025年达到65%以上。
图3: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500头以上出栏)占比及规划目标
生猪养殖区域规划政策落脚点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2016年的《生猪十三五规划》中区域政策从环保出发,将我国中东部水系密集区划为禁养区,将包括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8省设为约束发展区;将东北、西南、中部河南河北划为重点或潜力发展区域。而根据2019年12月最新出台的《三年行动方案》,要求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生猪及产品调出区东北、黄淮海(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和安徽等5省)、中南地区(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6省)要实现稳产增产,主销区如东南沿海地区(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自给率要达到并保持在70%。对比可以看出,如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广东等省的区域生猪政策已经由“约束发展”转为“稳产增长”要求;主销区对应也需要保证一定的自给率。
表 1:生猪养殖的区域规划政策对比
二.从养殖成本技术、持续经营能力、产业链协同三维优选头部企业
由《上篇》可知,由于散户存在,我国生猪养殖实际上是一个产能过剩行业。然而随着用工成本的上涨以及后续非瘟的常态化,散户养殖的自身经济性以及产出效率与规模养殖的差距均逐渐拉大,这给了规模养殖企业,特别是龙头公司替代突围实现高成长的机会。
因此,优选未来生猪养殖行业头部企业的首要指标是成本。生猪养殖成本具体取决于饲料成本、养殖技术两大方面;而生猪养殖的固定投资虽然较大,但固定资产折旧在养殖成本中占比较小,因此不在成本范畴单独讨论。另一方面,龙头公司的替代突围,需要通过不断产能扩展实现高成长,因此在这个重资产扩张阶段,公司的持续扩张能力以及经营稳定性也应值得重点关注,对应的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融资能力和财务资本支出等指标的持续跟踪。最后,我们从产业链上下游角度提出主业优势指标,认为产量链中上游(饲料、养殖)环节具备更优的养殖扩张先发优势,产业链下游、以及产业外部资本在养殖环节的扩张难度更大。详细指标如下图所示:
图4:生猪养殖头部企业优选分析框架
我国生猪养殖仍处于规模化进程中,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出栏占比已由2007年的26%上升至2017年的46%,中长期参考美国成熟市场规模养殖(1000头以上)出栏占比可达到90%以上。目前我国万头以上规模出栏仅13%,而美国5000头以上规模猪场的出栏占比接近60%。我们认为大型企业的养殖成本优势可以保证其持续穿越猪周期,在周期底部时保持微利或小幅亏损;在周期景气时获得可观利润。
参考美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进程及养殖成本变化,我们发现,当规模化的中前期(2000年以前),随着规模养殖对散户的替代,行业平均养殖成本有一个快速下降的过程;规模化后期,行业平均成本趋于稳定,规模以上养殖成本基本代表了行业平均成本,则要求大企业间的成本相互对标。
图5: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及养殖成本变化(1993-2011)
从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来看,目前大致相当于美国90年代初的水平,还处于规模化的中前期阶段。自2010年以来,由于用工成本的提升,散养相对于规模养殖越来越显现出劣势(详见《上篇》1.3节)。综合考虑行业龙头、散养等不同养殖成本,我们可以看到散户完全成本最高(2017年16.6元/kg),其次为规模养殖的完全成本(2017年14.3元/kg),行业龙头温氏的完全成本(2018年13.2元/kg),散户养殖物质费用成本,即剔除人工后的现金成本(2017年12.5元/kg),温氏的单位主营成本(2018年12.1元/kg),最低的为牧原完全成本和单位主营成本,2018年分别为11.5、10.5元/kg(详见《上篇》4.1节)。
图6:生猪养殖中散户、规模化、温氏、牧原对应商品猪成本:元/kg
2.1.1 生猪养殖成本分析框架:育肥&育种
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中约6成为饲料成本,人工占15%左右,防疫及能耗等占11%左右,折旧和期间费用分别约占7%、8-10%。代表繁育养殖技术的PSY/MSY指标(每年每头母猪提供的断奶仔猪/商品肥猪头数),在成本中体现为母猪饲料成本和母猪等生物资产折旧成本。
图7:生猪养殖盈利的关键指标
为了直观的了解生猪养殖成本构成,本文以典型的自繁自养一体的规模养殖场为例。从母猪配种到商品肥猪出栏大致需要11个月,其中母猪配种妊娠、仔猪保育、商品猪育肥分别为5、1、5个月。如下表所示,按照母猪PSY25头/年、能繁母猪按6000元/头估算,自繁自养完全成本约1498元/头,对应单位成本约13元/kg(考虑非洲猪瘟,对应死淘成本还要增加100-200元)。
表 2:生猪养殖各环节成本拆分:以大型规模养殖猪场为例
2.1.2 育肥效率:育肥技术(料肉比)、模式(自繁自养VS.公司+农户代养)
饲料和人工是生猪养殖中两项最大的成本,约占完全成本的75%左右。饲料或人工每增加50元/头,对应商品肥猪的养殖成本将增加0.43元。单头肥猪的饲料或人工成本分别取决于与生猪养殖的养殖效率(料肉比)以及模式(实质是管理)的差异。其中,对于大型规模养殖企业,育肥阶段的料肉比虽有微小差异,但养殖模式带来的饲料和人工成本差异更为显著。
表 3:饲料及人工对商品肥猪的养殖成本的敏感性分析
从牧原和温氏两者的成本对比来看,自繁自养模式的牧原在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要比公司+农户代养模式的温氏头均分别低100、250-300元(温氏的代养费随猪价上涨会有所上浮)。这主要是由于温氏的代养模式牵涉到比较多的“人治”因素,一方面,为长期维系养殖农户而在成本管控上相对偏松;另一方面,其代养费中包括了养殖农户的利润(各项费用抵消后,养殖农户的利润约在100-150元/头)。因此可以看出,自繁自养模式相对于公司+农户模式在集约化方面更优,但在生猪养殖产业规模化的中前期,上述两种模式的大型企业的养殖成本都处于行业优势地位;中长期产业格局稳定后,自繁自养模式将更具优势,可以观察到温氏也在逐步开始布局自繁自养产能。
图8:牧原、温氏的头均饲料及人工成本2016-2018:元
2.1.3 仔猪成本:繁育技术(PSY/MSY)、母猪成本(价格等)
在母猪配种妊娠环节中,繁育技术指标(PSY)以及母猪养殖成本(价格、饲料成本)等指标实际对应的是生产仔猪的成本。PSY对成本的影响非常显著,PSY每增加1头,对应仔猪成本降低10-20元,对应到最终商品肥猪的养殖成本每公斤降低0.09-0.2元。能繁母猪价格过去基本在20-40元区间波动,能繁母猪单价每上涨10元,对应仔猪成本增加15-25元,对应到最终商品肥猪的养殖成本每公斤降低0.13-0.22元。
表 4:母猪PSY及母猪价格对每头仔猪成本的敏感性分析
表 5:母猪PSY及母猪价格对商品肥猪的养殖成本的敏感性分析
目前全国母猪的PSY接近20,而龙头公司的PSY明显高于全国平均,部分头部企业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育种水平。从草根调研的信息来看,牧原、温氏、等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PSY已经达到24-25头。考虑非洲猪瘟的影响,头部企业估计PSY有所下降,约在22头左右。
对于2019年5月以来的利用商品仔猪对三元母猪补栏,预计需到2020年4月左右可产出仔猪,因此三元母猪的PSY尚难准确预计。理论上三元母猪的PSY将低于二元母猪。
图9:主要生猪养殖企业PSY对比
2.1.4 生物安全:非瘟加大行业分化,死淘成本对于大型规模养殖和散养差别明显
在《上篇》的2.3节中,我们认为非洲猪瘟对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基本处于可防可控状态,而中小规模养殖及散养对非瘟防控是大打折扣的。目前非瘟防控主要以隔离消除减少病毒接触为主,这对企业的生物安全防控管理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猪场硬件隔离设施、人员车辆专门管理、饲料管理等方面,大型集约化模式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结合前期调研的情况来看,防控效果从大型自繁自养、大型公司+农户、中小规模、散养依次递减。2019年5月份复养以来,牧原、新希望等以大型自养居多的企业的死亡率一般在1-2成以内;温氏这类以公司+农户合作养殖的大型企业死亡率可能在2-3成;而中小规模及散户复养情况差异较大,但从近几月较多猪场主动选择与大企业集团合作养殖来看,自主复养的效果不乐观。
非瘟对应到增加的死淘成本来看,预计大型企业每头将增加成本200-300元左右,在疫情不恶化的情况下预计未来呈下降趋势。而对于中小规模或是散养的死淘成本整体会高于大型企业,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单个中小猪场来说死淘成本的波动将更大(要么不出现非瘟感染,死淘成本很低;要么出现疫病基本就需要全部清栏,对应的死淘成本即是前期所有的投入成本)。因而对于中小型养殖户,这样的直接经济损失或是潜在损失风险是很难承受的。
2.2 持续经营:养殖规模及资本开支需与融资能力匹配
2.2.1养殖规模:头部企业中长期产能规划的绝对额增量或增速明显提升
2018年生猪养殖出栏量前六大集中度CR6=6.7%,分别为温氏、牧原、正邦、正大、新希望、中粮,出栏量分别为2230、1101、554、280、255、255万头。
表 6:主要生猪养殖企业的出栏规模及中长期产能规划:万头
随着非瘟的防控效果逐渐稳定,2019年二三季度开始大型企业纷纷提出了3-5年的中长期出栏目标规划。例如,新希望2019年4月提出在2022、23年争取出栏2500万头、温氏2019年8月提出2027年实现7000万头出栏目标。
图10:温氏历年出栏规模及2027年目标:万头
图11:牧原历年出栏规模及2022年目标:万头
考虑到非瘟防控加速散户退出、大型企业的防控效果显著优于散户及中小规模养殖企业,大企业借助本次非瘟带来的时间窗口加速扩张,我们认为应该大部分公司可以完成他们的规划目标。按照各公司最新规划统计,预计2023年左右行业前六大公司合计出栏量将达到18000亿头,市占率将达到25.7%,届时我国生猪养殖的格局相比目前将有巨大改变。
2.2.2资本开支:今年高盈利保证中期资本开支无虞
头部公司在未来几年的快速扩张,除了养殖管理和生物防控方面,资本开支也是将面临比较大的考验。从温氏、牧原、正邦、新希望几家头部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来看,2018年分别达到94、51、31、37亿元,均处于高额投入期。由下图可以看到在上一轮猪周期(2015-2018)中,四家企业均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而投资节奏有所差异,前三家基本是同步于猪周期在猪价上升期的2016、2017大幅增加投资;新希望晚于前三家,2018、2019有大幅增加投资,对产能进行追赶布局。
图12:主要生猪养殖企业近几年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支付的现金:亿元
图13:生猪养殖企业经营性现金流与投资性现金流差额:亿元
图14:生猪养殖企业筹资性现金流净额:亿元
从在手现金及等价物余额来看,头部企业均相对充足。我国生猪养殖头部公司基本都是上市公司,有的还背靠大集团如正大、中粮等,其相应的融资能力是比较强的。截至2019年3季度来看,牧原的筹资性现金流最大,近五年累计筹资净额达170亿元;其次为正邦近五年合计筹资89亿元。
图15:生猪养殖企业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亿元
图16:生猪养殖企业现金及等价物增加额:亿元
考虑到今年仍然是猪价的大年,头部企业将维持较高的净利润,参考WIND一致预期的未来净利润,预计覆盖未来1-2年产能规划对应的资本开支问题不大。根据上述四家头部企业产能规划,大致需每年新建(投资)300-5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对应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大致约60-100亿元左右。
表 7:主要生猪养殖企业2019、2020两年净利润一致预期:亿元
我国生猪养殖头部公司基本都是上市公司,可以采用的筹资方式全面,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质押和银行借款(授信)等。其中,大股东和集团相关的股权质押一般大部分可以借款的形式进入上市公司经营。
表 8:主要生猪养殖企业温氏、牧原、新希望、正邦的融资结构统计:万元
直接融资中,主要以定增和发债为主。由于发债的短融、中票、公司债就存量来看,总体规模占融资并不大,因此我们统计了上市以来温氏、牧原、新希望、正邦四家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以及可转债的情况(将可转债也一并视为偏股权类融资)以衡量该公司的中长期融资能力。可以看到1)温氏的资金需求最少,几乎没有上述筹资行为;2)新希望除2011年并购六合定增数额较大之外,整体融资需求频率不高;3)牧原和正邦融资频率非常高,几乎都是隔年就做一次定增。
图17:温氏的股权类融资情况:万元
图18:新希望的股权类融资情况:万元
图19:牧原的股权类融资情况:万元
图20:正邦的股权类融资情况:万元
间接融资中,主要以向银行或大股东的借款为主,本文分别以银行授信额度和大股东(及一致行动人)股权质押比例为参考指标。
表 9:主要生猪养殖企业温氏、牧原、新希望、正邦的银行授信额度及股权质押情况:亿元
2.3 产业链:中上游(饲料及养殖)企业更易在养殖领域扩张
生猪养殖是传统行业,相对其他现代产业,技术和资本的要求都相对较低,但是生猪养殖本身处于规模化、品牌化的过程中,这就吸引了各类企业和资本进入。
在生猪产业链内,上游饲料企业(如新希望、正邦等)以及下游屠宰肉制品企业均有向养殖环节布局和扩张的动作,同时生猪养猪环节的两大巨头温氏、牧原的扩张步伐也是很快。另外,还有很多产业链外的资本进入生猪养殖,如网易等互联网资本。但从产业链协同的角度,上下游企业进入养殖领域的协同效果是有所不同的。
2.3.1技术和成本优势:助力饲料企业成功切入养殖领域
生猪产业链的上游饲料、下游屠宰环节的利润率很薄,且都是产能过剩行业,随着养殖环节规模化提升,其产业链话语权逐渐增大,上下游企业均对生猪养殖领域进行了拓展性尝试。其中,上游饲料企业在2015-2018年这轮猪周期中成功切入养殖领域。
饲料企业之所以可以成功切入养殖环节,主要得益于其技术和成本方面的优势。成本上,饲料占比养殖完全成本的6成左右(自繁自养模式);而且饲料企业的产能均是设立在养殖密集区域,因此在此基础上扩张养殖产能可以与原有饲料产能产生协同效应。技术上,饲料企业可以说是最早的养殖技术研发主体,其对每个生长阶段的种猪和商品猪都有精细化的配方饲料;繁育技术方面,饲料企业通过与国外优质育种公司合作的方式,这块短板也基本补齐。
图21:历年我国规模养殖的成本拆分:元/头
屠宰企业几乎没有产能协同带来的成本优势。因为我国对热鲜肉的消费习惯,生猪屠宰产能基本分布在消费密集区域而不是养殖密集区域。加之屠宰企业自身品牌溢价低,仅为成本毛利加成模式,其切入养殖环节对原有屠宰业务亦没有明显协同效应。
2.3.2经营专注度:中上游环节巨头将生猪养殖作为中长期规划的重点
饲料及养殖巨头将中长期规划重点定位在养殖扩张,具体规划目标详见本报告2.2节。而下游屠宰环节自身还处于整合过程中(CR2≈3.3%),与其冒险(非瘟防控经验较少)在养殖环节大规模开辟战线,不如踏实推进屠宰环节的整合及肉制品分销拓展;顶多是在兼顾屠宰和肉制品这两个方向下,审慎切入养殖。
下游屠宰肉制品龙头,在近期股东大会上提出将生猪养殖作为中长期规划的内容之一,目前其生猪养殖规模约30万头,规划未来用公司加农户模式扩张,3-5年时间使养殖上规模;目标使配套养殖业和屠宰业的配比达 30-50%(按照2018年屠宰量1630万头对应30-50%约500-800万头)。我们判断双汇重提“养猪”,是应对中游养殖环节加速规模化的理性选择,但最终能否成功尚取决于其养殖成本、生物安全等管理能力,以及未来是否能与Smithfield在生猪养殖方面加强有效合作。
图22:不同国籍屠宰行业集中度
图23:2018年我国屠宰行业集中度 CR2≈3.3%
三.养殖项目建设及投资收益测算
3.1 项目阶段:拿地环评-项目建设-投产出栏
生猪养殖产能项目分为拿地环评、建设、投产三个阶段。其中,拿地环评一般需要6-24个月不等,视实际的土地手续及相关政策监管而定(生猪养殖的猪场建设用地需为一般耕地,有别于基本农田,一般耕地可用于农牧业或变更性质为建设用地;且猪场范围1km内没有道路、河流。生猪养殖是一个全免税的行业,也并非劳动密集型,因而地方政府在GDP考核的导向下,引入该产业、批准生猪养殖用地的意愿通常并不会很高)。当前非瘟带来我国生猪存栏大幅减少的背景下,稳定生猪生产是政策主基调,因此相关生猪项目的前期土地环评等准备工作所需时间明显缩短。
项目建设包括建筑和设备,一般需要6-9个月;投产到商品肥猪出栏一般最快约6-8个月,为保证生产效率,猪场会提前給母猪配种,待项目建设完成时直接调运怀孕母猪进场,这样可保证1-2月产仔、6-8月商品猪出栏。
表 10:生猪养殖产能项目建设进度示意表
3.2 项目投资收益测算:中性猪价、投入及生产假设下IRR约14%
3.2.1生猪养殖产能项目现金流概况:投产第二年可以出栏产生收入
以100万头生猪养殖产能为例,我们大致估算了从生猪产能建设到投产育肥共11年的现金流情况(详见下表)。第1年所需的产能建设总投入约18亿元;从第2年开始,育肥商品猪出栏贡献收入,按照平均生猪销售价格15元(参考2010-2018近两轮完整猪周期均价约14.8元/kg)计算,抵消成本(单位现金成本12.01元)后净现金流约3.4亿元。
表 11:生猪养殖产能项目投入产出现金流示意表
3.2.2内部收益率和静态回收期的敏感性分析:不同猪价假设
当猪价上涨1元(或养殖育肥现金成本降低1元)时,每年该产能项目的利润将增加1.15亿。当平均售价15元/kg时,该项目的内部收益率约14%,静态回收期约7.2年(贴现率5%,约等于企业资金成本价格)。
表 12:不同平均售价下的项目内部收益率和回收期
另外,我们对本轮非洲猪瘟带来的超级猪周期做了猪价假设,分别为乐观、中性、保守三种情况,对应的项目内部收益率为20%、16%、14%;静态回收期为5.7、6.7、7.4年。
表 13:考虑本轮非洲猪瘟,不同平均售价下的项目内部收益率和回收期
3.2.3内部收益率和静态回收期的敏感性分析:不同头均产能投入
按照3.2.1节中对产能投入测算,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的总项目投入为179880万元,年出栏对应的头均产能投入约1800元/头。在15元/kg售价下,每减少200元的头均产能投入,内部收益率将增加3-5个百分点,回收期将减少0.7-0.8年。
表 14:不同头均投入和售价的项目内部收益率
表 15:不同头均投入和售价的项目静态回收期
3.3 风险及后续运营管理
(详见原文报告,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联系方式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
四.业务建议小结及风险提示
(详见原文报告,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联系方式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
附录 1 我国部分养殖企业月度出栏量统计(截至2020.2.27)
相关报告:生猪养殖深度报告上篇——规模化进程中前期,龙头具备穿越周期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