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生猪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及对策建议
(2021)
为摸清全州生猪产业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理清未来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及时制订可行的发展规划,更好地促进全州生猪产业更好更快发展,黔南调查队同州农业农村局座谈了解当前全州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并选取长顺县富之源、智源、闽融等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及部分养殖大户开展全面深入调研,以了解黔南生猪产业发展现在和面临的问题,掌握黔南生猪产业发展特点,分析存在问题及困难,并提出对策建议。
调研结果显示:黔南生猪产业正在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生猪产能逐步得到恢复,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是我州生猪产业发展仍然面临规模化低、龙头企业带动不强、生猪建设项目用地难等问题。
一、黔南州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总面积26197平方公里,辖2个县级市、9个县、1个自治县。黔南州有着优良的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具有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2020年,全州生猪饲养量317.72万头,其中存栏153.78万头,出栏163.94万头;猪肉产量14.43吨,生猪产业综合产值60.7亿元;生猪养殖覆盖贫困户2.3万户,贫困人口7.83万人,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062元。
二、黔南州生猪产业发展特点及现状分析
全州生猪生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养殖方式正在由分散饲养为主向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转变。2020年,生猪养殖主要在福泉,都匀、瓮安、独山等县市规模成片发展。500头或设计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72个,同比增加了47家,上涨15%;全州存栏生猪50头以上场(户)有6544个,共存栏生猪127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40%以上。如:在实地走访调研长顺县核子村中,经非洲猪瘟后,因仔猪、原料价格上涨和防疫成本增加等因素该村已无人饲养生猪;2020年长顺县生猪饲养量27.53万头,其中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生猪饲养量14.59万头,占比为52.99%。二是养猪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全州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备案359个,龙头企业47家,其中,养殖企业24家(国家级农头企业1个,省级农头企业10个,州级农头企业13个),屠宰企业18家(其中A证14家、B证4家),饲料生产加工企业5家。三是生猪生产品种优,科技含量较高。我州及时指导农户和规模养殖场淘汰老弱劣质母猪,选留优质二杂母猪,推广以外三元“洋三杂”为主的生猪品改,提高优质肉猪比例,全州饲养的生猪主要品种有杜洛克、大约克、长白等,三元杂交猪普及率达90%以上。建立以温氏、富之源、大北农、新希望、日泉、德康等企业核心育种场为龙头,建立起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三级层次分明的塔形种猪繁育体系。2020年长顺县智源公司从丹麦引入原种猪2250头,极大提升黔南州生猪养殖行业品种改良水平。
从发展方式分析,我州生猪生产已进入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一是由分散饲养为主向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转变。随着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生活环境的整洁化,特别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部分农民不再把养猪当成零存整取的副业,养猪生产出现结构性的变化。加上养猪业的疫病风险、市场风险,部分散养户退出了养猪业。而一部分养猪大户看到生猪养殖的广阔前景,特别是各级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激励,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加快了规模养殖的发展。二是由量的扩张为主向量和质并举转变。质量安全是稳定生猪生产的基本要求,“瘦肉精”等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保证生猪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畜牧部门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畜牧部门和广大生猪养殖者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提高生猪内在品质。另一方面,生猪质量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检验检测设施,加大监管力度,实行饲料、兽药、猪肉质量市场准入制度,从整体上提升生猪产品质量。三是由销售活大猪为主向集中屠宰销售加工产品为主转变。现代生猪产业发展,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生猪饲养,而是饲料、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肉食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偏好超市猪肉、冷鲜肉。
三、主要的做法及成效
黔南州生猪产业恢复发展,坚持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集中力量支持龙头企业落地扩大生产,通过“大场带小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中小养殖场(户)补栏增养,重力推动生猪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是育龙头抓项目兴产业。引进上海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生猪企业落户黔南(其中8家在全国排名前10),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中小养殖场”的发展模式,带动222个中小养殖企业补栏增养生猪16.79万头。加强招商引资,推动143个生猪规模化产业项目建设,累计投资31.17亿元,已完成建设64个,预计全部建成后生猪产能将由200万头增至380万头。二是推良种重防疫保产量。通过引进优良种猪,推进猪杂交改良,加强生猪养殖到销售全产业链条监管,实现猪肉产品质量可追溯。引进优良种猪3.6万头、推广杂交猪148.15万头,累计检测生猪样品3.7万份,排查生猪1.83亿头次,确保生猪稳产稳供。三是调政策稳价格扩市场。简化审批程序,在用地、金融、保险、补贴、环保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州内生猪经营主体发展,今年以来,调减禁养区71个,面积达2119平方公里;政策性保险投保生猪44万头,完成赔付 1867万元。加强全州78个产地检疫申报点、18家生猪屠宰企业监管,确保出栏生猪及猪肉市场供应充足。四是强监管抓好非瘟防控。开展“违法违规调运生猪专项整治行动”和“大排查大消毒大宣传专项行动”,加强生猪养殖、经营、运输、屠宰、销售等全产业链条监管,严把“产地关、调运关、落地关、信息关、执法关”,及时消除疫情风险隐患,为生猪生产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四、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规模养殖比例低,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难度大。全州生猪规模化养殖虽然在稳步发展,但规模养殖比例较低,总体水平不高,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372个,其中,获得省部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仅有16家,占比仅为5.5%,生猪养殖仍然以农村散户养殖占主体,不利于标准化生产、疫病综合防控、规范化管理、科学饲养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地影响了养殖效益的提高。
(二)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全州缺乏“产供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企业,链接机制模式单一,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效果不理想,而且生猪产业“两品一标”产品认定覆盖率仅为50%左右,中高端猪肉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市场竞争能力弱,品牌效应形成市场效应不明显。
(三)受土地资源限制项目落地难。黔南州地处山区,土地零碎,虽然国家出台了生猪养殖用地扶持政策,但一些大型企业在落地过程中,普遍存在找地难、找连片土地更难的情况。如,独山日泉、福泉温氏、贵定海大等企业在配套的育肥场建设中,均出现选地难的情况。
(四)生态环境对生猪产业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家畜禽养殖环保政策的出台,禁养区内养殖场的关闭搬迁,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建设,一方面使得养殖污染得到控制,另一方面则使得客观上提高了进入养殖业的门槛,也大大提高了养殖场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
五、对策及建议
(一)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生猪生产、环境控制、动物防疫、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环节标准化改造和设备更新,发展“果-沼-畜”等循环发展模式和技术,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范围,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同时,推进实施生猪产业“三百工程”(在100村上建100猪场年出栏100万头),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等多种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推动黔南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开新局。
(二)建设黔南生猪全产业链产业示范园区,规范生猪产业发展。建设以福泉、惠水、独山为中心黔南生猪全产业链产业示范园区,在园区范围内出台生猪招商引资政策配套,在项目建设用地、金融政策、养殖补助等政策给予支持,有针对性的通过政策扶持标准引导养殖场(户)完善生产条件、恢复或扩大生产规模,规范生产行为。
(三)保障养殖用地,提高用地使用效率。猪场一般要远离居民区、饮水源、交通要道,而黔南地形多以丘陵、盆地、山地为主,大多数生猪企业建设需要占林地,建议将一般林地可用于养殖用地,允许养殖场建设多层结构,即楼房养猪,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也便于后期的环保管理。
(四)科学合理开展环境评价和管理,做好生猪养殖区域布局。根据养殖业环境承载能力,结合各县(市)实际情况,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场布局、品种及规模,杜绝随意违规乱建行为,同时配套政策支持畜禽废弃物还田(林)综合利用,使生猪养殖企业粪污达标排放标准。
(五)加强生猪生产监测,畅通种猪和仔猪调运。认真做好养殖场直联直报平台备案信息更新,建立规模养猪场户信息备案管理和生产月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生猪生产形势变化,简化种猪和仔猪异地调拨程序,合理制定防疫检测机制,促进生猪产业跨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