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废弃稀土矿山和闲置土地,建设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实施治理项目、恢复矿区植被、加强小流域治理……在定南,一个“绿”字是发展不变的底色。

生猪养殖场产生粪污,粪污产生沼气实现无污染发电,沼渣进行有机肥生产,沼液用于土壤修复……在定南,一组“循环”贯穿农业始终。

定南县是稀土开采大县,也是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长期的发展中,稀土矿产经济和生猪养殖的发展,也为生态带来了“赤字”。近年来,定南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保护、废弃矿山治理和生态农业发展有机融合,形成畜禽粪污第三方全量化收集、资源化利用、矿山治理、生态农场一体化的新模式,打造一个智慧农业平台,养殖业粪污收集处理中心和科研中心两个中心,以及能源生态农场、科普试验和果蔬生态农场三个基地,实现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废弃矿山治理双重效果,实现了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赢。

重拳出击有效遏制生猪污染

金锋生态生猪养殖项目、万丰生猪养殖改扩建项目、金新农生猪养殖项目……翻看近两年定南县招商引资或项目建设目录,大体量、生态化的生猪养殖项目仍然不在少数。

定南是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也是我省生猪供港大县,长期以来,生猪养殖产业都占据该县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但其带来的生态压力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生猪养殖带来的粪污量巨大。另一方面,该县是东江源区县、赣江源头县,作为两大水系源头,面临着水体自我净化能力不足、水环境容量小的困境,畜禽粪污问题一度让该县“谈猪色变”。

如何破题?定南县从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入手,2016年,该县启动了生猪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大力治理生猪养殖行业散、乱、污等顽疾,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全面关停拆除禁养区养猪场(户),重拳整治非禁养区环保不达标的猪场,累计关停拆除养猪场1044家,拆除栏舍面积26.1万平方米。同时,该县着力开展生猪养殖技术改造,积极引导规模养殖场在基础设施改造、清洁化生产和绿色生产技术上下功夫。对规模化养殖场实施节水改造,推广免冲栏生产工艺,控制前端污水总量,鼓励养殖户发展“异位发酵床—零排放”养殖模式,对小散户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清污分离、厌氧发酵等进行标准化改造。截至目前,定南县完成节水栏舍改造2.5万平方米,雨污分离25.98万平方米。

同时,该县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化解畜禽粪污处理难题。2017年,该县引进江西正合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定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建设了养殖业粪污收集处理中心、有机肥处理中心和能源生态农场基地等,通过构建“养殖—能源—种植”农业循环链,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今年4月,定南县印发了《定南县2022年生猪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转变生猪产业发展方式,调优产业发展结构。记者了解到,2022年,该县预计完成生猪出栏63万头以上,生猪存栏4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3.9万头以上;猪场粪污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在99%以上。

变废为宝畜禽粪污“榨干用尽”

在定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园区有机肥生产中心的工人们正忙着处理收储的畜禽粪污。不远处传来的轰鸣声,正是沼气发电基地的机器在工作。

要实现产业绿色健康发展,仅仅治污还不够,如何变废为宝创造价值,定南在“循环”上下功夫。

对于畜禽废弃物,定南实行全量化收集、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化利用。该县推行第三方全量化收集处理模式,记者了解到,该县112家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与专业公司签订粪污处理合同,由企业将粪污转运至集中处理站进行无害化处理,养殖场基本实现零排放,彻底解决定南养殖业环保问题,为生猪复养增产解决后顾之忧。同时,推行无害化处理废弃物和生态经济相融合,收集的废弃物通过固液分离、罐体恒温厌氧发酵、沼气发电、有机肥车间好氧发酵等程序“变废为宝”,转化为电能、有机肥。据了解,该县年处理废弃物40万吨,可产生沼气800万立方米,发电2000万千瓦,生产商品有机肥3万吨,沼液30万吨。该县还实施循环农业运营模式,以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引擎,带动上游“N”家养殖企业和下游“N”家种植企业有机链接,形成了“N2N+”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这一模式成为省农业农村厅主推农业技术之一。2019年11月,“N2N+”循环农业运营模式荣获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沼气+”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另外,该县鼓励养殖场(户)建设水肥一体化施肥管网系统,将沼液输送到农业种植基地,进行资源化利用,截至目前,已铺设管网8500余米。

多方施策,定南县将曾经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在循环中“榨干用尽”,该县引进的正合生态循环园,日均收集处理粪污360吨。产生的沼渣、沼液生产有机肥,用于种植业,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定南县畜禽粪污年产生量约80.1万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量77.77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7.09%。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也惠及农业生产,年产固态、液态有机肥34万吨,覆盖该县17.3万亩油茶、果业、蔬菜、水稻基地,生产的果蔬、油茶、水稻等农作物产量高,且品质明显提升。

黄土披绿生态效应日益凸显

登上定南县岭北镇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观景台,放眼望去,山头绿浪翻滚,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黄得刺眼的废弃稀土矿区。

岭北镇杨眉村村民钟金良,早年在当地稀土矿山务工,行业整治后他失业了,一听说村里要在废弃矿山上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他立即主动应聘。

现在,园区已经成为“生态循环农业+废弃矿山治理”国家级示范区。“通过自制的有机肥料培土,土壤有机质含量由0提高到现在的7%,人护土、土养人,更多的人回来种地了。”钟金良现在是园区外联部主管,对家乡的变化充满自豪。

近年来,定南县积极探索融合废弃矿山治理新路。牢固树立“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发展”的理念,结合当地山水林田湖草的实际情况,按照“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原则,在废弃稀土矿山内进行植被复绿复垦,积极探索废弃矿山水土流失治理创建“绿色银行”新模式。土地平整后,在1500亩废弃稀土矿山实验种植皇竹草,既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找到了新饲料,又成功实现了固土、改良和利用目标,解决沼液肥使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治理废弃矿山。

定南县通过种植果蔬、竹柳等方式加大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岭北镇杨眉村细坑废弃稀土矿山治理面积约105亩,西坑废弃稀土矿点占地800亩,目前有泰国金柚、茂谷柑、沃柑等4个品种的果树,年销售额已达到1200万元。一整套完整科学的治理方法,让废弃稀土矿山渐渐有了生机,生态修复成效显著。2020年,该县利用废弃矿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改革经验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