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杨树 封面新闻记者 吴枫

“莫忙莫忙,你们先把鞋子在门口消下毒哈。”6月8日,看到记者扛着摄影器材要进圈舍,农民孙继述赶忙将人叫住。

猪圈门口放着一个塑料大盆,里面装着消毒液,水面上铺着一层谷草。来人依次将鞋放进盆里踩一踩,孙继述才放下心来。

孙继述的担心不无道理。去年他养的30多头猪全部死了,“家里人哭得伤心,路都走不动了。”在非洲猪瘟的“阴云”笼罩下,养猪容不得半点闪失。

孙继述今年63岁,是巴中市平昌县板庙镇白石村村民,2014年因病致贫。“当年做了肾切除手术,摘掉了一颗肾。小儿子还在读书,家里经济压力很大。”

为了摆脱贫困,孙继述搞起了养殖业,夫妻俩在家养猪、种红苕,2015年就摘掉了穷帽。不过养猪进入2019年时,他却栽了跟头。“养猪的本钱都亏了。去年向银行贷了4万元,也没还上。”

在家里“蔫儿了”大半个月后,作为一家之主的孙继述决心打起精神重头再来。“我们也没有其他门路,今年疫情出去也不好找活路,看到别人养猪也赚钱,还是想养。”

脱贫不脱政策。今年初,他申请到3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有了发展的“活水”,他很快联系上养猪大户,在3月初花费一万九千元,买了三头母猪和一头肥猪。

疫情增加了养殖风险,孙继述便四处取经提高养殖技术。“我爱在外头跑,别人摆龙门阵时就竖起耳朵听,千方百计想办法不感染猪瘟。”

听说春阳树和樟木树不害病不起瘟,孙继述专门买树修建猪圈,同时还加强了圈舍管理。“原来我的圈四下都可以去人,今年全部封闭完了,门上也挂了锁,猫猫、狗狗、鸡都进不去。”

他还在进猪圈的巷道里放了两双鞋。“家属要进圈育猪,就穿她的鞋,我进圈就穿我那双鞋,不准把去坡里干活的鞋穿到圈里面去。”

圈里的十几头猪已成为一家人精心照料的“宝贝”。前段时间,家里的母猪生猪仔,孙继述和妻子两人24小时轮流值班。“那几天都没有怎么睡觉,就想把几个小猪经管活,现在一起床,一回家就先去看猪。”

如今10头小猪长势喜人,孙继述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不过谈起年底的收入,他却忙摆手,“他们说算不得,想是想算钱,但不敢算。”

村里的交通改善也给孙继述增强了发展信心。“过去村里都是泥巴路,天麻麻亮收猪的贩子就来了,怕你喂食哦。等在屋头过了称,还要走8、9公里山路把猪儿赶到大公路上,要是猪在路上死了、脚掰了,还不得给你拿钱。现在好了,水泥公路修拢屋,在家门口就可以卖猪了。”

白石村曾是贫困村,地处偏远,交通落后。经过近年来的脱贫攻坚,全村建成了十多公里的水泥路,覆盖了90%以上的住户,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如今,该村还与生猪养殖企业——温氏集团合作,目前正在修建年出栏万头生猪的生猪养殖场,预计今年7月份第一批生猪进场,可以吸纳30人就业,未来将带动更多村民养猪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