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美丽中国上娱下渔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

中图分类号:S759.7文献标识码:A

一、项目背景

威海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并将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作为下一步的奋斗目标。而拥有丰富独特生态景观的千公里海岸带,是威海市最具竞争力的优势资源,其保护与开发对于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尤为重要。

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近海养殖业发展较快。五渚河口至泊于一带沿海岸线,工厂化养殖及围海养殖现象较为突出,占据了大量本应为发展海滨旅游、休憩娱乐功能的优质岸线和空间,且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威海市东部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部分沿海养殖将面临被休闲度假产业所取代的局面,海岸带的利用模式亟需探索一条“旅游与渔业兼顾、生产与生活共融”的出路。

有鉴于此,我们围绕沿海养殖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现状分析

(一)海岸线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威海市经区海岸线从望岛河至茅子草口,总长约27.6公里,总用地沿海岸线纵深以滨海道路为界划定,经初步统计用地面积约1194.36公顷。现状岸线资源利用程度较高,利用方式多样,其中泊于岸段约占总长度32.9%,拥有良好的沙滩、礁石、林地等景观资源,但目前在利用方式上仍以粗放型水产养殖为主。

目前,经区沿海养殖业主要包括浅海增养殖、滩涂养殖、陆上养殖、深海养殖等,其中浅海及深海养殖区大部分以藻类、贝类为主,离市区岸线较远,对未来城市发展影响较小;而工厂化养殖区及鱼贝虾蟹池塘养殖区主要分布于靠近陆域一侧,且占用了大量的岸线资源,对威海市未来用地空间发展布局有着重要影响。经初步统计,五渚河至茅子草口岸段养殖区总占地面积约174.8公顷,其中围塘养殖占地面积约122.2公顷,工厂化养殖区占地面积约52.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1.2万平米。

(二)现状问题分析

一是发展空间问题。养殖业要发展,首先要有养殖的水域和滩涂,也就是要有发展的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特别是威海市东部新城的开发建设,原有传统渔业养殖区难以适应新城未来发展需求,内陆和浅海滩涂的可养殖区面积将不断减少,这种情况不但影响到渔业经济收入,同时还涉及到渔民权益保障和生产生活安置问题。

二是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各种养殖水域周边的陆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污染源对养殖水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严重破坏了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养殖自身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不规范的养殖生产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污染源之一,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对养殖业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试验表明,露天围塘养殖投入虾池或网箱的饲料只有70%被鱼虾所摄食利用,其余30%或更多则浪费掉形成对环境的污染物。富营养化的水质是病原滋生的前提条件,也会给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

三是生态景观问题。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环海路的建成通车,沿海岸区域养殖业发展较快,对区域内生态景观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海、填海对原沙滩、礁石等景观资源的破坏;经区从五渚河口至茅子草口约12公里海岸线几乎完全被布局分散的养殖业占用,土地利用效率低,景观效果差。

四是自然灾害问题。最近几年,威海市大大小小自然灾害频发,如台风、雪灾、暴雨等,每一次自然灾害对渔业都带来一定影响,养殖户面临着较大养殖风险,渔业养殖方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三、规划对策

(一)“上娱下渔”模式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将城市休闲旅游与沿海养殖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为城市提供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为渔民提供生活保障,同时解决沿海养殖存在的系列问题。我们研究借鉴了国内外海水工厂化养殖相关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沿海渔业养殖特点,从微观养殖区改良入手,设计了旅游与养殖相结合的“上娱下渔”模式。所谓“上娱下渔”,就是在原有工厂化养殖基础上进行改造开挖(具体可视渔业养殖需求确定开挖的深度),海平面0米高程以下部分为养殖水域,水面上方预留高度3米空间,利于渔民在养殖区进行生产活动,同时在养殖区上方覆土,用做绿化、广场等休闲娱乐用地。这种养殖区立体开发模式,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可一劳永逸,通过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用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娱渔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融。

(二)项目试点建议

通过与渔业养殖企业沟通探讨,建议选取沿经区及荣成海岸线共两处地点作为上娱下渔模式的具体试点。

试点一:五渚河口沿海养殖区

该地段养殖区总占地面积约21.5公顷,其中露天养殖区占地约18公顷,工厂化养殖占地3.5公顷,目前优美的沙滩岸线人们难以亲近,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采用“上娱下渔”发展模式,将养殖区地下开挖继续用于渔业养殖,地表覆土,靠海一侧作为沙滩,较远处用做绿化广场用地。养殖区改造完毕后将松林与沙滩等景观资源连为一体,并对公众开放,建议建设成为汽车旅馆及房车营地,为市区沿海旅游业填补空白、增加亮点,提升城市整体品位。

试点二:荣成市虎头角王家村北工厂化养殖区

该地段工厂化养殖占地面积约3公顷,周围有大片林间弃置地,建议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总体定位为生态休闲与观光渔业结合的海洋公园,地面为公园用地,地下用作养殖池,局部露出地面的部分作为海洋动物展示馆或其他一些体验性娱乐活动场地,人们既可以在沙滩广场上游玩,欣赏美丽的海岸风光,又可以参观海水养殖区,还可以观赏海洋动植物,体验与海洋互动的乐趣,大大丰富了旅游的内涵。

四、技术支撑

“上娱下渔”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探索,在威海乃至全国尚属首创。发展这种模式需要在渔业养殖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即建立“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目前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多个地区投入使用。

(一)“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简介

“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摒弃了传统的养殖模式,具有封闭循环、零排放、可连续的特点;在结构上采用双层底构造,养殖池、水处理池上下合一;在给排水方面,采用一次注水,零排放,重复使用,只根据渗漏和蒸发的需要适时补水;在水处理方面,采取物理消毒,一次水到位,由水泵提供动力、进行封闭立体循环,完成净化水质的物化、生化水处理工程,使养殖废水达到养殖用水标准,让养殖海水循环使用;并应用光导技术,将自然和人工光源传到水处理池中建立一个有益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

(二)可行性分析

采用该模式,在技术问题解决之后,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渔业养殖存在一系列问题,优点突出,具有较强可行性。

一是实现旅游养殖相结合,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通过“上娱下渔”模式,将原本用于渔业养殖的低效建设用地做到分层使用,既保障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又为城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用地和空间,同时将沿海旅游与渔业养殖相结合,为生态旅游增加了新的亮点。

二是避免水体污染,降低养殖风险

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使养殖用水在整个养殖系统的各区循环,不对外排放,克服了传统流水式养殖对海水依赖的缺点,实现了养殖海水循环利用,不仅最大限度避免了在换水过程中将一些细菌、寄生虫及其它一些有害的水产动物带进养殖场的弊端,还大大减少了养殖废水排放对海域生态环境的污染。另外,该养殖系统又有易于控制生长环境、零污染、零排放等特点。据调查,所有养殖的鱼类都有一个最佳生长温度,太高太低都不适合鱼类生长,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方式,可使养殖池海水常年保持恒温(15―18℃),让鱼类始终处在最佳生长环境,做到反季节养殖,实现常年生产,确保成品鱼的“生态”品质,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三是降低养殖成本,改良养殖模式

从经济成本考虑,该养殖模式具有自身补水调节系统,不必担心海水入侵,养殖池不需完全密闭,造价比一般需做防水的海滨地下室造价低,在养殖户养殖投入的可接受范围内。从社会效益分析,“上娱下渔”的改良模式增加了优质鱼类产品产出,对改善和提高渔民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促进意义,另外,该模式促进了渔业养殖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将养殖业新技术新成果和实用技术结合的结果,也是依靠科学技术对工厂化养殖利用的新探索,实施这种模式,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加快了综合养殖能力的提高。

五、实施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建设与租赁相结合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工厂化养殖区改造应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项目投资建设可与养殖业主进行协商,由业主负责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地面层作为旅游休闲用地,对公众开放;地下养殖区产权收归国有,经营权对外出让,承租业主可将前期建设费用抵部分租金。

关键词石硅产业;环境优势;养殖现状;发展前景;经济效益;浙江建德

经过多年养殖探索,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明显,发展前景看好,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既能促进林区生态文明,又是山区林农致富的新门路[1]。

1建德石蛙生态养殖的环境优势

1.1自然环境优越

建德市地处浙西山区,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7.4 ℃,降水量1 600 mm,日照总时数1 760 h,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光湿同步,气候条件优越。拥有森林面积15.7万hm2,森林覆盖率75.4%,立木蓄积量359.15 m3;小流域38处,水库塘坝5 010座,正常库容1.1亿m3,中国著名品牌“农夫山泉”就诞生于此。境内溪流众多、沟壑密布,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十分适宜许多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繁衍,也十分适宜石蛙人工驯养繁殖。

1.2人工养殖技术趋向成熟

石蛙俗称石鸡,学名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由于石蛙驯养难度大,国内养殖技术滞后,尤其是人工规模化养殖几乎空白。经过多年驯养实践,建德市在野生石蛙驯化、亲蛙培育、蝌蚪孵化、幼蛙饲养、石蛙病虫害防治及活饵饲养技术等方面,都居国内领先水平。根据建德市石蛙养殖实践技术编制的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2004年由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推广实施。

2建德石蛙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1石蛙产业发展历史

建德历史上盛产石蛙。严州府进士方延熹就对在《陈源捕石蛙歌》中这一山珍极品作了广告:“状如蛤蟆,产山涧石穴中,大者可达一斤,肉洁鲜美,村人取以供客。”20世纪80年代,建德市建德林场、寿昌林场进行野生石蛙圈养试验。90年代后期,该市许多农户开始人工养殖石蛙,2000年后,新安江、洋溪、更楼、莲花、下涯、大洋、三都、航头、大同、李家等地都办起了不同规模的石蛙养殖场,经过养殖实践,养殖户均已掌握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2.2建德石蛙人工养殖现状

建德现有石蛙养殖场12家,从业人员有山区林农、城市居民、下岗职工、退休干部、大学博士生等。2003年新安江、莲花、下涯实施“石蛙生态养殖”项目,获建德市农业经济发展项目奖。

2004年,实施杭州市项目“棘胸蛙无公害养殖产业化”;同年,市水产行业协会编制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db33-1/t068-2004),由杭州市质量监督局颁布实施。

2005年,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电脑监控生产,黄粉虫车间实行温控;注册“大洲源”牌(2007年更名“新安江”牌)石蛙精致包装上市。同年,引进外地客户,在大洋镇创办鑫泉石蛙养殖场。

2006年,市林业局与下涯镇政府联合发出通告,将洪村樟坞林区列为石蛙生态资源保护区。同年,实施市科技特派员项目“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及养殖技术推广”,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创造的“沟渠式蛙池”,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140231.3)。莲花东林石蛙养殖场的养殖技术,在央视七频道播出30 min,并录制成光盘向全国发行。

2007年,2家石蛙场成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月28日,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创办“中华石蛙网”(http://china-shiwa.com)。8月18日,建德市千岛石蛙专业合作社成立,6家有一定规模的石蛙养殖场成为首批成员,9月30日,浙江电视台以“石蛙养殖用上电脑、旅游开发请你支招”为题,在“1818黄金眼”民生版,对建德打造石蛙产业“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进行特别报道。同年12月28日,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林学院召开,笔者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就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作了交流。

2008年,在推广实用新型专利“沟渠式蛙池”的基础上,国家专利局受理了建德市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的“集约型孵化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 1 0164150.0)、鲍强明的“一种锅底型石蛙蝌蚪变态养殖池”(申请号2009 2 01118657.2),吴成根、张建荣的“石蛙卵块采运技术”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报。此外,引进活饵新品种大麦虫、中草药防治石蛙病害、温控充气孵化等有突破性进展。浙江卫视六频道拍摄了专题节目。

2009年,在完成浙江省高效生态渔业项目“建德市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杭州市农业发展基金扶持项目“石蛙沟渠型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基础上,石蛙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建德市石蛙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列入浙江省2009年“种子种苗工程”项目,新丰石蛙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安江’石蛙产业化养殖技术”,列入杭州市“金桥工程”技术攻关项目。正在实施的还有杭州市科技项目“石蛙亲蛙选育与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建德市产业提升、标准化示范基地水产首席专家项目等。

2010年1月,浙江省林业厅授予建德市千岛石蛙合作社为驯养繁殖示范基地。

3建德石蛙产业的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

3.1建德驯养石蛙的发展前景

建德市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县级风景旅游城市,区域优势明显,距长三角经济发达的高消费城市群近,交通便捷流畅,人工规模养殖石蛙市场前景广阔。

3.1.1体现山区特色,符合产业政策导向。2003年“非典”风波后,国家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出发,适时提出野生动物资源要从过去野外资源获取为主转向人工繁育为主。建德石蛙产业的兴起,既适合本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符合国家对野生动物产业政策导向[2]。

3.1.2减少滥捕野生石蛙,促进林区生态文明。野生动物属于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重要生物链,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自己。石蛙是野生动物一员,保护野生石蛙是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行动。野生石蛙资源越来越少,仅靠野外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唯有靠人工繁育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3.1.3丰富市民菜肴,改善饮食结构。石蛙素有“蛙中之王”、“山珍极品”之称,在历代宫廷御膳中享有佳馔之名;列于参、翅、骨、肚、窝、掌、蟆、筋“八珍”之七[3]。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近20%,含17种氨基酸、其中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尤为丰富,谷氨酸达11.9%;还富含va、v■、v■、vc及尼克酸、矿物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疗保健成为热门,人们不仅对菜蓝子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而且调节口味的档次也越来越高。石蛙这一稀缺佳肴,不但味美可口,而且夏天可以清凉解毒,冬天可以温虚补阴,男女老少皆宜,是滋补身体的佳品。目前,野生石蛙在市场上几乎买不到。开发石蛙这一传统山珍佳品,让其成为广大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工驯养繁殖石蛙是唯一的选择。

3.1.4造就石蛙科技繁育管理队伍。石蛙是野性极强的两栖动物,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十分特别。因此,人工养殖石蛙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钻研,掌握石蛙的生活习性规律,在实践中学会选种、繁殖、防病、治病等技能[4]。随着人工驯养繁殖石蛙规模的扩大,必将出现一批养殖石蛙的技能高手,为建德做大做强石蛙产业提供人才资源。

3.1.5有利林农调整产业结构,致富于民。目前市场上1对种石蛙可卖200元,1kg商品石蛙夏天可以卖到200元,春节期间包装成礼品蛙可卖到300元。石蛙是两栖冬眠动物,适宜长途运输,冬季把石蛙放在透气的包装盒里可以存放1个月以上。元旦、春节期间把石蛙包装成高档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市场前景看好。

3.2发展石蛙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石蛙生态养殖从野生石蛙驯化、繁育、产卵,到蝌蚪孵化变态、幼蛙培育、成蛙养殖、商品蛙出售,全过程一般需要2~3年。以建德市莲花东林和下涯洪村二家石蛙场2008年和2009年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为例,2家石蛙场2年共产商品蛙4 000 kg,幼蛙7万只,蝌蚪11万尾,共获利润42.9万元,年平均利润21.4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42.9%,当年投入回报率69.6%,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结语

建德养殖石蛙环境优良,历史悠久,技术领先,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明显,政府应当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促进石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南方的石蛙同东北的林蛙、海南的虎纹蛙一样点亮活跃一方农村经济。

5参考文献

[1] 胡长贵,沈跃仙,吴成根.打造建德石硅产业的实践与设想[j].渔业致富指南,2008(3):11-13.

[2] 刘建国.发展石硅养殖促进农民致富[j].农村新技术,2008(20):33-34.

关键词:信息技术;畜牧业;应用现状;前景

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很重要作用,但是也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畜牧业发展大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传统产业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1信息技术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运用在畜牧业行业的时间比较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主要运用在档案信息记录、饲料配比率计算、模拟系统设计等比较普遍。在养殖场地使用相应的管理软件对畜种的生命体征状况能够进行及时的检测,使养殖场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科学规范化。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畜牧业的养殖过程中,能够对畜种的产量盈亏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分析等,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在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对育种的数量、饲料配比量等都进行严格的把控[1]。但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畜牧业养殖者思想比较传统、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相应的信息计算管理知识和技术,不能够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利用;第二,相应的信息技术设施价格贵,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有的养殖户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根本不能够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使得信息技术运用在畜牧业中受到了限制;第三,国家政府部门缺乏重视,对相应的畜牧业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力度不足,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畜牧业发展的作用。

2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2.1物联网技术,实现精细化管理

物联网计算是一种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2],将其应用到畜牧业中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创新的关键。就奶牛来说,把这一计算应用到奶牛的养殖过程中,能够对畜种奶牛的饮食状况、产奶总量等进行监控,对养殖人员合理的饲料分配,疾病的防范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将扫描技术运用到养殖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更新技术,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效果,降低养殖风险发生几率,促进畜牧业养殖的精细和智能化发展。

2.2建立溯源体制,保障食品安全

所谓的食品安全的溯源体制,指的是各类食品在销售时期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畜牧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餐饮等环节)中,都要经过严格的监控和管理[3],使得所销售的产品具有安全性。这一体制的建立,可以使管理体制变得更加规范,弄清管理的职责范围,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严格的把控,避免不合格的食品流通到市场,使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以猪肉为例,在对猪养殖的过程中,需要给每头猪挂上耳标,也就是仓库管理系统,保证其和数据库中记录的猪的种类、数量、健康程度等相符合,能够方便对猪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检测。猪被屠宰的时候,应该将原有的耳标换成GSI标识,再将收集到的每头猪的情况记录到相应的管理系统中。将在猪肉售卖的过程中运用GSI标识方便对该食品的流通方向、存储状况等各类信息监控和管理。在食品售卖的过程中,购买者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机、短信等各种方式对食品的供应和销售状况进行了解,实现溯源。

2.3互联网+,更新传统畜牧业体制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给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015年。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互联网+”纳入进去,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将传统的畜牧业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实现商品的交换,是电商必须要完成的,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畜牧行业的电商工作,一定要找准合适的发展模式,不能够盲目定位,要做到线上与线下的和谐统一,再利用微信、淘宝等作为食品流通的途径,减少营销所需的资金投入。另外,还应该找准食品发展的特色,深入挖掘产品的内涵,树立品牌形象,降低风险发生几率,利用合适的平台,满足消费者实际的需要,将互联网和畜牧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3结语

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畜牧业发展体制上的创新。将信息技术运用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在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对畜牧业相关的养殖和生产工作严格的管理和监控,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准确记录、分析,将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传递给相应的管理部门,实现畜牧业的发展更新。因此,科学化、标准化的信息技术是促进畜牧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杰,董庆土.甘南州传统经济模式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制约及调整思路[J].草业科学,2015(8):65-67.

[2]张继英,师守祥.甘南生态经济建设支撑体系研究(五)保障体系分析[J].草业科学,2014,20(6):79-81.

关键词: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引言

濮阳县是河南省在平原地区的农业大县,它是农牧结合的地级市,畜牧业产值大约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的38%左右。为提升地方畜牧产业产值,实现跨越式发展,濮阳市也希望合理利用固有资源优势,破解传统发展难题,在新形势下努力加强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工作,吸引更多养殖户加入技术培训活动中,改善地方农业经济,促进民生,加速地方畜牧业的跨越式大发展。

1发展现状

2018年,濮阳市畜牧类肉、奶、总产量达到49.5万t和19.2万t,相比于2017年增长8.1%和6.8%,在全省畜牧业综合排行中占据第3位,整体发展快速且平稳。在如此背景下,濮阳县还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大力引入并推广养殖技术,确保地方养殖户都能深入学习新技术,扩大畜牧产品生产规模。2018年,由濮阳县政府、县饲料有限公司以及县畜牧兽医局联合承办了现代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班的办班目的为加强濮阳县的畜牧现代养殖技术,提高畜牧养殖的科技含量,并为县内畜牧产业发展找到创新关键点和突破点。在经过1年的实践摸索,县内已经初步建立体系相对完善的畜牧科技推广体系,如以生猪品种改良为基础的基层良种繁育体系,它希望全面完善包括濮阳县、乡、村在内的三级畜牧养殖医疗科技服务团队,并建立一批具有高辐射性和强带动力的规模化畜牧养殖场。结合濮阳县地方的饲草饲料开发利用与林草林牧结合示范工作,培训班也全面开展面向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及养殖户个体的饲料配置现代化养殖技术体系,希望实现地方畜牧科学养殖水平有效提高。还以生猪为例,保证地方生猪良种覆盖率提升到80%以上,出栏率提升到108%以上,养殖科技入户率达到78%以上,实现科技畜牧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优化,带动全县畜牧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目前濮阳县已建立符合现代化畜牧养殖技术的创新培训模式,如“生猪150模式”、“养牛165模式”、“养羊1235模式”及“肉禽165模式”等。当地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及个体养殖户可根据所学习知识内容与现有资源进行畜牧养殖规划建设,县内更鼓励大规模畜牧养殖场开展建设工厂化畜牧养殖流程及无公害养殖模式体系,有效帮助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及相关企业快速走上正轨[1]。

2存在的问题

濮阳县的畜牧养殖技术培训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从整体分析,其培训体系还稍显稚嫩,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亟待改正。第一,县内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的基层的师资力量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当前已有的师资团队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它明显存在师资体系老化、无法跟进现代化信息时展节奏的现实情况,面临发展前景尴尬。而年轻技术人员又因为实践经验不足而无法带动培训体系建设。青黄不接可以形容当前濮阳县的畜牧养殖技术培训体系建设现状。第二,濮阳县政府面向基层所提供的培训经费明显不足。实际上县内当前大量的培训经费均来自于社会公益事业,但实际上这一经费数量远无法满足县内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体系的发展建设。专项培训经费的不足也导致目前县内的培训班发展建设节奏缓慢,在引入大量技术资源中无法合理运用,导致县内农业资源损失和农业人才流失。第三,濮阳县基层严重缺乏畜牧养殖技术的培训仪器设备,这导致县内培训机构也无法达到培训目标。在现代信息化社会,濮阳县这一硬件方面的缺失导致畜牧养殖创新技术无法做到深入浅出,同时传统教法也让大部分养殖户对参与培训活动失去了兴趣,因为培训模式太过单一、培训内容相对匮乏,许多养殖户不得不远赴外地学习技术,再次导致畜牧养殖户的向外流失[2]。

3对策

近年,濮阳县一直致力于强化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发展,构建培训机制,着力解决培训经费紧缺、培训内容匮乏、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等等问题。文中也提出若干建议,希望有效助力当前形势下濮阳县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体系的快速有效发展。

3.1强化领导职能、注重思想认识提升

首先,濮阳县要不断强化领导职能,注重畜牧养殖技术发展的思想认知提升。濮阳县就应当解决最为棘手的经费不足、培训设备不到位等问题,县内需要从体制上破除基层上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只有兽医、只有监督人员,没有技术人员的不平衡局面。要在全面均衡丰富人技术人才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政策宣传,实现市场引导拓展与行业利益有效驱动,通过培训体系的建设不断宣传科技培训体系,鼓励、动员农民参与到畜牧技术培训活动中,共同营造良好的、科学化的畜牧养殖技术学习与应用氛围[3]。

3.2改进培训模式、实现培训资源整合

濮阳县必须思考如何改进培训方式,可充分结合深入细致调查基层养殖户及规模化养殖场,了解养殖户的真实诉求,进而通过调查反馈信息明确畜牧养殖技术的培训内容与培训目标,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培训计划,最大限度减少培训平台建设的盲目性与屈从随意性。在2019年,濮阳西江也提出“畜牧养殖技术阳光培训工程”的主题项目,希望结合畜牧养殖技术与社会劳动力转移优化突出培训重点,充分借助县内已有的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培训实际带动能力强化。资源大力整合,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成立濮阳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并在县内建立多个拥有中级职称评定标准的专业培训技术组和现代畜牧产业培训组。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还要建立委托培训模式,根据新模式统筹规划,制定培训计划与内容。再者统筹安排培训人员,集中授课,针对不同养殖户需求进行分类指导。最后邀请专家座谈,在县内传授现代畜牧养殖新技术、新理念。

3.3加大经济投入、提高养殖户培训积极性

最后濮阳县地方政府必须加大经济投入,提高养殖户的培训积极性。县内政府要将畜牧养殖技术经费项目列入到公共财政预算中,并做到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体制建设,保证地方养殖户培训进入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机制轨道当中,实现政府投资盈利、养殖户接受资助盈利的双赢发展局面。

【关键词】淡水养殖;发展;对策

1.淡水养殖现状

由于西南地区河流比较多,河岸附近的居民在湖泊进出水口或者部分河道修建拦鱼设施,进行鱼类养殖。这种养殖方式不仅可以利用天然水质的物质,而且可以给人工辅料喂食鱼类,不但节省了很大一部分饵料,而且利用了天然水质,保持了鱼类的自然属性,使肉感更加鲜美,投资数目也较小。

在水稻中养殖,可以通过对水稻田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减少稻田中各种杂草和害虫对水稻的危害,而且还可以起到肥沃、疏松土壤的目的,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同对水稻的作用也使鱼产量得到了部分增加。但是在应用该种方式进行淡水养殖时,必须需要有充足的水源流入稻田,而且必须要在稻田进出口等必要的部位设置拦鱼设备。需要在饲养过程中,对稻田进行必要的改造,还要保持充足的水分。

在池塘中进行养殖作业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水体养殖方式,一般水域比较小。由于养殖的面积也较小,对于技术要求比其他的方式较低的原因,使这种养殖方式成为大众型的养鱼方式。因为这种养殖方式具备了“静水养鱼”的特点可以对水和饲料进行管理,对于不同栖息习性和食性的鱼类可以进行交叉混养,所以这种方式很符合我国养殖行业发展现状。

2.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淡水养殖中,由于养殖的种类或类群单一,长时间容易造成环境的恶化。我国在养殖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某个水域适合某种生物的养殖,该养殖生物就会掠夺式生长,超出环境承载的负荷,生物的多样性低,食物链短,生态的稳定性低,造成该海域的循环过程紊乱和生态失调。因此强调多元化养殖,不同种类群的合理搭配,不同养殖模式并举的新型养殖技术。

目前,我国的水产基本都是野生型,对环境温度虽然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对于养殖环境的变化却更多的表现出不适应。海水中的水生物难以适应密度的变化、营养条件和恶化的水环境,容易造成大规模的死亡。除了养殖本身对于水域环境恶化的内在危害之外,外在的环境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量含有有机质和磷、氮有机农药也流入水域,致使养殖水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养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

在我国从事淡水养殖的人员大多都是农民,他们依靠的技术都是上一辈流传下来的落后的技术,因此导致经济收益不高,不能形成特色,不可以形成产业发展。

产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养殖专业技术的限制,在本地域淡水养殖产业化水平不高,养殖户不能将淡水养殖与当前的市场进行很好的结合,仅凭个人的养殖经验进行养殖,这样就造成养殖的品种比较单一,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要想使淡水养殖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要提高淡水养殖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养殖种类的调整,形成龙头产业带动本地域的淡水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

3.加快淡水养殖发展对策

3.1规范化淡水养殖

做到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强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养殖新良种。从平衡水域需求出发,调整现有的养殖机构、规划布局,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养殖。

提高良种覆盖率。良种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起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使用优良品种可增加21%~31%的产量。所以要尽快实现养殖品种的良种化,才可以实现淡水养殖的产业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的遗传育种理论相结合,努力进行养殖品种的遗传改良与选育工作,逐步完善良种的繁育体系,实现我国淡水养殖的良种化。

提高养殖者素质。对于我国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作用,从科普的角度使水产技术中的操作规范逐渐被养殖者所了解和掌握,共同促进从业者素质的提高。

3.2发展特色渔业

特色渔业,就是利用水库鱼类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天然鱼类丰富的特点,生产优质的凶猛性鱼类及其它杂食性鱼类。这些具有特色的能在水库自然产卵形成种群增殖的鱼类,过去我们为了追求放养的花白鲢鱼类,而对它们进行清除,现在这些鱼类的经济价值都比较高,也是渔业的一大特色,应该积极进行挖掘,进行种群增殖。主要是优势的种群建立或改良,有的水库以翘嘴鱼为优势种群,有的水库以红尾(蒙古红)为优势种群,有的水库鳜鱼丰富,有的水库黄颡鱼资源多,还有黄尾密鲴等鲴类杂食性鱼类,有的水库有资源,没有形成种群,另常见的鲤、鲫品种水库较多,可以进行优质鲤、鲫鱼的投放进行品种的改良,有的还可以引进银鱼、沼池公鱼等等,这些特色鱼类,也是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关键点及控制技术:一是形成特色优势鱼类资源,建立自然增殖的种群;二是严格控制取水规格及产卵期间的自然保护措施;三是提高特色鱼类的起捕技术;四是加工成特色风味的鱼产品。

3.3开发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水库水利风景区的优越条件,开展涉渔休闲旅游项目,做好休闲渔业、旅游渔业的文章,这是与水库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环保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项目。这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结合水库的自然景观进行休闲观光,品尝渔家乐,进行水上趣味旅游,观赏水库涉渔的活动,如大网捕鱼,有的还有珍稀观赏鱼的观光鉴赏等等,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线。这就要求有观赏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不仅有涉渔项目还要结合水库本身所独特的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开发与保护。二是以垂钓为主的游钩业的发展,要在水库地理位置上,垂钓的开发形式上,水库投放垂钓鱼的品种上,以及配套的休闲、餐饮等项目上进行开发。休闲渔业可以通过发展垂钓业来带动观光休闲业,也可以以水库风景区的优越条件以观光旅游来促进垂钓业的发展。总之休闲渔业、旅游渔业要有水利风景区的优势,要结合人文景观,结合涉渔的休闲、旅游的开发,还可以结合其它的主题旅游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利用水库的水面资源、周边生态环境的资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鱼与自然、鱼与水的和谐发展。关键点:一是秀丽的水库自然风光的保护与开发。二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建设与开发。三是涉渔旅游项目的开发。如垂钓业的开发等。四是基础条件的逐步完善,要有发展规划,要有资金的投入。过去为了发展渔业,很多地方都是想尽办法去除凶猛性鱼类,如翘嘴、鳜鱼、鲶鱼等,也不注重杂食性鱼类如鲤鱼、鲫鱼、鲂鱼、鲴类及银鱼、沼池公鱼等鱼类种群的增殖。这些天然鱼类过去在没有投施肥料开展半精养、精养之前人放天养时期,大型水库天然鱼产量要占水库总产量的30%-40%,中型水库天然鱼产量也占总产量的10%-20%,这些能在水库中自然增殖的天然鱼类现在就是水库所具有的特色渔业,开发潜力很大。四是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走休闲渔业、旅游渔业之路。因此,以涉渔为内容进行旅游、休闲开发这将是渔业快速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