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现状范文(精选6篇)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发展

摘要: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中国养猪业的发展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猪业;现状;战略与政策

猪为六畜之首,粮猪安天下。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养猪业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生猪产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畜产品需求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占居重要位置。

我国是传统的猪肉消费大国,猪肉是我国人民主要的肉食来源,占日常肉类消费的60%以上。但是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市场价格波动,成本持续上涨,疾病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一、生猪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7~8千年之久的养猪历史,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但长期以来都是传统饲喂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才真正走出家庭副业,向商品经济转化,促使养猪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正向着质量型和效益型的方向发展。

目前,就全国而言,我国生猪存栏和出栏基本保持平稳发展,存栏和出栏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但是饲养规模区域存在显著差异:河南、辽宁等平原农业区年出栏49头猪的分散养殖农户数量快速下降,出栏大于50头的小规模养殖农户快速增,而福建和四川受土地规模限制,50头以下的生猪饲养户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东北玉米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等四大地区。在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猪养殖业正逐步实现规模化与产业化同步发展的势头,越是规模化饲养的地区其产业化发展速度也越快,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和养猪协会发展迅速,以养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养猪的产业化体系成效显著。

二、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养猪是我国的传统养殖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大部分生猪是以农户散养为主。自建国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生猪的生产,我国养猪业在品种、饲料、疫病控制与净化、生产工艺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些技术和研究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生猪生产的发展历程并不顺利。就目前生猪整个产业发展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饲料原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

目前,我国饲料资源匮乏,受粮食、石油价格上涨影响,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使生猪行业各环节的养殖成本增加。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二)养猪扩群资金投入缺口大,贷款难,利息高

规模化畜牧业的发展依赖于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养殖户自有积累资金有限,需要向银行贷款。但是生猪养殖业贷款渠道较少,贷款实际操作困难大,门槛高,利率高,直接影响养猪扩大再生产。

(三)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基层养殖技术薄弱

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投入少,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文化素质不够高。养殖业整体生产水平低,主要表现为规模养殖比例小、散养户仍占相当比重,散养户、小规模养殖场(户)缺少技术员,欠缺养猪品种、饲料、饲养、管理、废弃物处理等技术支持。

(四)生产水平低 不单是育肥指标,母猪的生产性能(母猪利用率、产仔数、哺乳率)也低于发达国家,养猪技术落后,设施条件差,除发达地区和后来兴建的一些猪场设施较好以外,很多猪场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无法提供现代猪所需的良好环境发挥其生长潜能。

(五)猪疫病预防与预报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快速诊断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和根除计划,疫病已经成为影响养猪产业顺利发展的障碍。随着规模养猪的发展和大量的国外引种,国内本身旧病重现,新病未去,我国猪病日益复杂,传统疫病非典型化、新的遗传病、非典型、亚临床病症增多、多病原混合感染及继发感染已成为困扰养猪生产发展、影响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本障碍,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六)环境保护政策对养猪业发展的压力持续增加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饲养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人类、其它生物以及畜禽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愈来愈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由于养殖数量增多、粪污处理相对滞后,农村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业粪尿处理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对养殖业发展非常不利。

(七)猪肉及其制品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为人畜共患疾病、兽药残留及违禁品添加等。猪肉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 与国际差距甚远,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差距更大。

虽然目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呈现出与发达国家相似或相同的特点与趋势,但是,我国生猪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历史毕竟较短,生猪产业配置土地、资本、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等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功能不健全,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养猪业发展。

三、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为适应未来城市化加速发展、工业化深化发展、土地、耕地和水等资源日益短缺、国内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加大、国际游客不断增多等的态势,新世纪我国养猪业将朝着优质、高效、安全的目标发展,养猪生产将以适度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为主体,多项技术的综合配套利用是提高养猪业整体生产水平和效益的关键。下面将从育种、营养、猪肉安全生产等方面探讨我国新世纪养猪业的发展。

(一)智能猪业

在养殖新技术上趋向于“智能猪业”,通过智能感知、自动控制、监控预警等技术,提升养殖生产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源与投入品消耗,可以极大推动养猪业的发展。

(二)育种技术

优良品种是取得养猪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安全优质动物食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良种猪具有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销售价格高等诸多优点,因此,应该以育种手段创新为核心,切实解决良种供应问题。

(三)防控疫病

养猪户应改变“重治轻防”的思想,树立“以防为主”的观念,从养猪场选址、猪舍设计、程序化防疫、科学饲料配方等基础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防止疫病的发生,同时以种猪疫病净化为重点,源头管理,彻底阻断疫病的传播途径。而一旦发生疫病,要做到及时隔离、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环境保护

养殖场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应从特定的自然条件出发,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对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养殖业粪便处理等方面都做到合理配制和循环利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实施畜粪污综合利用和无害化治理,实现环境友好发展,确保养猪业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质量安全 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对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过程进行全程控制;严密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强化生产源头控制和进出口检疫。

(六)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早已成为大众话题,基本的动物福利措施有助于改善动物的健康状况,更充分地发挥遗传潜力,提高家畜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动物福利措施有助于提高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近年来,西方国家以动物福利保护设立贸易壁垒,限制非动物福利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因此,实施动物福利对动物、人类健康和产品出口都有好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养猪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优质、高效、安全的我国养猪业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更多的成果。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7~8千年之久的养猪历史,猪为“六畜之首”,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自80年以来,我国养猪业取得了迅猛发展,猪的年存栏数和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多年来生猪出栏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猪肉产量占世界一半。虽然,我国是公认的生猪大国,但不是生猪强国,和美国等先进技术的养猪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疫病、药残、环境污染等因素制约着我国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但随着文化、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中国养猪业必然向着集中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厂化的现代养猪生产体系发展。国外养猪业发展特点:

一、养猪业趋向工业化:养猪场数量逐年减少,养猪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如美国从80年到86年间猪场总数从67.04万个减少到34.7万个(减少48%),每场平均猪数从96头增加到147头。在追求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养猪的现代化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而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养猪生产。

二、猪品种和类型的转变:脂肪型猪种趋向消亡,而肉用型和瘦肉型猪种在不断增加扩大,这也是国外养猪生产水平高的表现。

三、饲料工业发达:为适应和促进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各国都在研制开发能符合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标准和全价配合饲料,并从原粮的选择、加工配合、营养的需求、饲料的运输等各方面入手,来调制和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提高饲料的质量和转化效率。

四、高效益的饲养管理新技术:种猪的繁育体系、杂交优势的利用、猪的人工授精、肥猪的全进全出饲养、仔猪的早期隔离断乳和理想蛋白质理论等新的技术理论都被迅速推广运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养猪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诸多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养猪业。

目前仍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养猪发展速度在加快 目前主要的生产方式有三种:

一、传统的农户养猪生产方式,一般每户饲养1或3-5头,作为家庭的副业,较为粗放。生产的猪肉偏脂肪型。猪肉主要供给广大农村、城镇及中小城市等。这种方式仍为我国生猪生产的主要方式。

二、专业户养猪,一般每户饲养规模从几十头到上百头,从数百头到上千头不等。这种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有一定的投入,建造专门的养猪场,有专人负责管理,利用混合或配合饲料饲养,饲养专门化的瘦肉型猪品种或其二元、三元杂交种,生产的猪肉偏瘦肉型。主要分布在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郊区等。生产的猪肉主要供应国内大中城市。

三、工厂化养猪生产,一般每场年出栏几千头到上万头或一万头到几万头。这种生产方式专业性很强,投入也较大,要有一批专业人员负责生产管理,同时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也很高,饲养专门的洋二元、三元杂交种或专门化配套系。生产的猪肉为瘦肉型。主要作供港活猪和供国内大城市消费。

随着养猪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有分散到集约、由专业化生产到专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的养殖水平也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国家统计局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统计数据可知,2001年至今,我国养猪产业化程度逐年提高,特别是2007年后,呈加速增长趋势。

疫病复杂,连绵不断,难以有效控制

疫情的净化和控制责任重大控制猪场疾病是养猪生产的保证。近年世界畜牧业的疾病流行情况令人堪忧,各地猪场近年疾病流行情况不容乐观,传统的流行疾病依旧威胁猪场安全,今冬猪病流行形式依旧严峻:

一、仔猪腹泻:或将大规模流行

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是规模化养猪场腹泻病的主要疾病之一。前几年主要是地方流行性发病,去年春季和冬季可以说是大流行。今年上半年,已经有流行,一些主场损失仔猪达几千头,并有反复爆发的情况发生。入秋以来,已经有多家猪场发病,今年冬季或将大规模流行。该病多发病于3-10日龄哺乳仔猪,呈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发病特征,死亡率达80%-100%。

二、伪狂犬病:在一些猪场可能再发生

猪伪狂犬病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往往在分娩高峰的母猪舍先发病,几乎每窝都发病,发病率达100%。值得注意的是:病毒在猪场中可通过猪多次传代,使毒力增强,患病母猪可以经乳汁传给仔猪,引起本病的暴发,临床上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生殖道感染。此病在过去防控比较好,但近几年又在北京到浙江区域内一些猪场再流行,且都发病于疫苗免疫猪群。发病猪群表现为母猪流产、仔猪和生长猪神经症状、仔猪死亡率高,流行过后,为狂犬病阴性场变成阳性场。

三、蓝耳病:成散发,总体较平稳

猪蓝耳病以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及各种年龄的猪特别是仔猪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现在已经成为规模化猪场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疫病之一。由于本病可以造成免疫抑制,因此本病也成为诱发猪高热病的重要原发性疾病。猪蓝耳病病毒高度变异,猪场常有多个菌株共存,且不同毒株疫苗相互之间不能完全保护。目前高致病性PRRSV仍是优势毒株,流行数年后其致病性和毒力仍未降低。在中小型猪场与散户多发。目前,猪蓝耳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综合性预防措施是减少蓝耳病发病的有效途径

四、猪瘟:免疫防控不能松懈

猪瘟在冬春季节多发,呈散发形势,但危害仍很大,并有新的发生形式,表现为:新生仔猪多发,非典型和繁殖障碍型猪瘟增多,以非典型猪瘟为主,混合感染严重,免疫失败现象严重。一旦疫苗免疫失败或不好,主场一定会发生猪瘟,病主要出现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中小型养殖场。

五、口蹄疫成散发,应强化疫苗免疫接种 冬春季节多发,成散发疫情或病例,主要发生于后背母猪和生长猪。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100%,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由于该病发病率高,传播快和易感动物种类多,容易造成大流行等特点,在防治上,应本着“早、快、严、小”的原则,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六、副猪嗜血病:猪群常发细菌性疾病

冬春发病率高,发生于PRRSV、PCV2感染猪群,PRRSV活疫苗免疫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例增多,日常应强化哺乳仔猪和保育猪猪群的药物预防保健。

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药残问题无法解决

食品安全问题事故的发生暴露了我们养殖环节中还存在严重的安全生产隐患,猪肉的卫生安全成为消费者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且越来越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造成产品大量积压和大幅度降价,不仅给相关产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使整个产业陷入困境。由于猪肉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导致消费者对畜禽产品产生了信任危机,养猪业正面临严峻挑战。影响我国猪肉食品安全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带来的猪肉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由于追求成本最小化和方便化,容易出现如饲养空间狭小、饲养环境控制力不强、饲养空间卫生状况差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猪肉质量下降、激素残留等从而形成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二、饲料添加剂与兽药带来的安全隐患。目前我国猪肉生产在饲养过程中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由于饲养户星罗棋布,对其的管理和检测难以完全控制和监督。再加上猪场为了片面追求利润,从促生长、控制疾病和提高瘦肉率等目的出发,超量或违禁使用矿物质、抗生素、防腐剂和类激素等,造成排泄物矿物质含量超高,影响土壤生态;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耐药性、药物残留和过敏中毒等危害,给猪肉的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三、重金属和微生物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饲料和饮用水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猪体内,甚至在猪体内富集,使猪肉中的有毒金属超标。同时在生猪屠宰加工运输保藏批发零售过程中,可因为卫生管理不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导致猪肉的腐败从而引起中毒。

这些现象造成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不信任,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和行业发展。环保压力加大,环保成本增加

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小区不断增加,畜禽的粪便和污水排放剧增,养殖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部分猪场污水不经处理,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和超高含量的氮、磷等直接排入河流,将严重污染水源,进入土壤也将造成大量矿物质和营养素的富集,破坏土壤植被生存。同时猪场恶臭在空气中散发,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和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如何在合理发展规模养殖、调整养殖结构与布局的同时治理养殖污染,是各级主管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由于猪肉在我国人民食品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解决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既要发展经济,有保护好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饲料资源紧张,成本上升

目前原料价格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养猪业,高价格的原料限制了一部分人养猪。

生产成本高企,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我国饲料原料市场已经逐步与国际接轨,受自然灾害、资源减少和国际贸易等因素的影响,这两年饲料原料价格居高不下,直接推动饲料产品进入高成本时代。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步入高劳动力成本时代,饲料行业的人工成本也逐年抬高。尤其是当下国内外通胀形式严峻,更助推了饲料企业的人力、原料、资金等一系列成本的全面上升。

我国是饲料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豆粕生产主要依靠进口大豆,对进口的依存度达75%左右,鱼粉进口依存度也在70%以上,饲用玉米用量已超过1.1亿吨,占国内玉米年产量的64%,玉米供应日趋紧张。从长远来看,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持续发展,大宗饲料原料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波动更加频繁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玉米-豆粕型为主的日粮结构,在玉米、豆粕价格高企和饲料产品利润率下降的形势下,正受到市场的冲击。

技术进步与创新落后,管理人才缺乏

全国除发达地区和后来兴建的一些猪场设施较好以外,很多规模猪场的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无法提供现代猪所需的良好环境,更无法发挥其生长潜能。对养猪实用技术的应用还比较欠缺,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也只能算是某些猪场的专利,不重视选种选育,不推广人工授精的比比皆是。农村养猪者对技术欠缺和渴求更是深有感受。科技推广还任重道远。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养猪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先决绝目前这些困扰养猪业的难题,而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也决定了我国养猪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养殖模式”、“智能猪业”、“低碳排放”等。

养殖模式

规模饲养场是养猪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经难以适应,而规模化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生猪质量的必要基础。也只有生猪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疫病防控、产品销售、质量控制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从而适用市场发展的需求,保证养猪效益和生猪及其 产品的质量。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规模养殖已是大势所趋。

发展规模养猪有2种方式:一是发展企业化规模养猪。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包括饲料加工、种畜禽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产业链。农户可以为企业打工,或者在企业统一管理指导下,从事商品猪的养殖。二是通过合作组织将家庭经营的小规模养猪组织起来,实行多项统一服务,与市场或加工企业建立产销联系,实现“小舢板组成大舰队”的效果。这2种方式各有长处,可互为补充。其中,企业化规模养猪,具有资金充足、市场广阔、技术先进等优势,家庭经营的小规模饲养具有污染小、成本低等优势。当市场供求出现变化时,企业化经营可以起到稳定供求的作用,家庭经营的小规模饲养可以起到补充需求或者减少供应的调节作用,从而实现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防止大起大落现象发生,可以预见,将来的生猪市场必然会形成企业化规模饲养为主、家庭化小规模经营为辅的养殖业发展模式。

智能猪业

未来养猪的科技含量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养猪从业人员素质越来越高,各种新技术将更普及的应用到猪场日常管理,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养猪方法,向高新技术要效益,如:

(1)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猪基因组计划、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与利用、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

(2)计算机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遗传评估系统、讨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3)系统工程理论的应用。低碳排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高安全性的猪肉需求越来越强烈,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绿色养猪生产。同时,在猪遗传改良方案中,加强对种猪使用寿命的选择。所有这些为世界各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

生态畜牧业的基本要求与特征是:种养结合、健康养殖、资源循环、环境友好、节约高效。发展生态畜牧业,统筹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优化 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粪污治理,推进农牧结合,构筑循环产业,节约集约生产,提高生产效益,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 问题,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是畜牧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结语

1 黑龙江省生猪生产模式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养猪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猪场中以小户和散户养殖为主,占到了50%以上,存栏生猪5 000头以上的只占到了4%,说明黑龙江省养猪规模化程度仍处在较低的水平。

从调研中了解到黑龙江省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6种:(1)养殖育肥猪为主的养殖户;(2)专业的母猪养殖户;(3)自繁自养养殖户;(4)规模化养殖场;(5)集团化养殖;(6)以贩运猪只为主的机动型养殖户。

1.1 养殖育肥猪为主的养殖户

养殖育肥猪为主养殖户以向其它场家采购1~2个月仔猪进行育肥,具有短平快的特点,风险相对少,养殖周期只有4个月左右,养殖数量根据自身养殖条件和资金情况适当进行调节,饲料大部分以自产为主,固定投入少,饲养成本低,把母猪和仔猪的养育风险转嫁给了母猪养殖户,自己只存在育肥猪的风险,赢利与否取决于出栏时期的猪价,表1中50%数量中的主要构成,对一定时期猪肉价钱起到很大的主导作用[1],一旦对市场行情和猪价周期判断不准,面临负赢利的可能,也因猪只更新速度过快,猪只来源范围广,经常造成各种流行性疫病爆发。

1.2 专业母猪养殖

专业的母猪养殖户养殖规模可以是1~2头也可能是几十头的传统养殖户,以数量少、机动灵活为特点,一般不是靠生猪养殖进行赢利的副业养殖,市场行情好了就向市场出售仔猪,行情不好就自己育肥养殖或将仔猪淘汰,养殖规模不大,自身风险较小,根据情况养殖模式灵活,此类养殖户在黑龙江省数量较多,市场低迷大量淘汰母猪,行情上涨大量购进,对市场行情波动影响较大。

1.3 自繁自养

自繁自养的小规模养殖户,年出栏几头到上千头不等,规模视占有资源多少,建筑简单,投入成本低,养殖规模小,较小规模的以养殖自家食用为目的,小、中型的养殖户受这几年市场价钱和疫病的影响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大规模自繁自养养殖户部分仍坚持,但步履维艰。此类养殖户市场行情乐观时增值空间大,赢利高,但受限于养殖环境及后续资金的不足,另外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在管理上由于要估计各个生产环节,造成生产管理不到位,养殖成本高,同时养殖母猪生产力水平低,间接造成养殖收益减少,另外面临的疫病风险严重,经常是呈现区域性疫病爆发。是向市场提供生肉制品的主要力量。

1.4 规模化养殖场

规模化养殖场占有比例极小,年出栏在3 000头以上,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管理规范,制度明晰,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小,由于规模化猪场数量少,对市场影响较小,规模化养殖场环境压力大,黑龙江省地大物博,暂时能应付环境问题,但长久来看,粪污无害化处理是规模化养殖场首要面对的问题。

1.5 集团化养殖

此类养殖指集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和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化运作模式,是近年来社会欢迎、政府支持的重点发展企业,具有产业增值点多、效益明显、产业链条完整、产业结构合理、拉动地方经济明显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特点,规模化养殖资金实力雄厚,技术条件先进,管理规范到位,局部独立经营和自主运行,整体上环环相扣,互相倚仗,市场风险抵抗能力极强,呈现地域性垄断情况,但产品质量及运营模式造成同行业内竞争激烈。

1.6 以贩运猪只为主的机动型养殖户

此种养殖户数量极少,以低买高卖短期饲养为主,结合饲养场和屠宰场,属于不规范类养殖户,不存在养殖风险,社会责任问题严重。

2 建设适合黑龙江省发展的养殖模式

2.1 发展规模化养殖模式

自繁自养及小散户由于抵御风险能力及养殖水平问题将逐渐转入集团模式下的一个点,规模化可持续性的养猪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规模养殖趋势是不可逆的,规模化可持续型养猪是最终发展方向,国家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我国制定发展100家生猪核心场和种公猪站,黑龙江省至今未有一家达到国家标准,短期内也没有相应企业能迈入国家队的门槛,作为粮食的主产区,要加快生猪遗传改良力度,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导向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规模性养殖企业,根据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发展适度规模的养殖,加快发展政、企、学、研结合型企业,加快示范场建设工作,争取在未来的五年中扶植1~2家国家级核心场、种公猪站。

2.2 发展集团化养殖模式

发展集农业种植、饲料加工、猪只生产、生猪屠宰、肉品加工、商业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化养殖模式,调整粮食结构、合理化产品生产和连锁式运营模式,既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环境资源又能通过加快体系创新和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

2.3 发展林下养殖模式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随着限砍限伐的实施,没有新的支柱产业形成,林下养猪可以将现代养殖技术与传统散养模式相结合,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地资源,实现林、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经济共赢的复合经济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

综上所述,各种养殖模式都有利弊,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符合黑龙江省特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

摘要:黑龙江省是畜牧大省,在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下近年来畜牧产业发展迅速,但目前部分生猪主产区县养殖规模仍以中小规模为主,存栏500头以上养殖散户和小户占50%以上,同畜牧业发达省份比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整体上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化程度小、技术水平落后。因此分析了各规模猪场的生产方式及构成,并就此探讨黑龙江省猪产业规模发展问题,提倡发展规模化养殖,促进黑龙江省生猪产业发展。

关键词:生猪产业,规模,模式

参考文献

1.养猪业发展现状

A.养猪业—冕宁县畜牧业的优势产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冕宁县畜牧业连续三十一年持续稳定发展,2009年产值达到958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3%以上。全县生猪存栏378458头,比2008年同期增加15908头,增长4.39%;全县生猪出栏达到51.1039万头,出栏率达到141%,商品率80%。

B.养猪业的发展前景

自1986年大面积推广生猪“双推五改”技术以来,我县成为凉山州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县,全县生猪二元杂交改良面达98%以上。生猪生产除了满足本县需求外,每年还外调西昌、攀枝花、九龙等地10余万头。为了提高我县生猪出栏率和商品率,促使生猪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稳定我县生猪生产优势,自2000年起,我县开始在石龙、复兴、宏模、先锋、泸沽等乡镇推广生猪三元杂交技术。主要采取土三元和DLY杂交结合的方式,即指导条件成熟的农户推广DLY三元杂交示范工作,多数农户则推广以长本F1或约本F1为母本的土三元杂交技术。2009年,全县发展瘦肉型商品猪规模养殖户296户,出栏优质肉猪4万多头,三元杂交仔猪89000头以上。通过三元杂交技术的推广,有力促进了全县生猪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2.养猪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A.有利条件

a.自然条件

冕宁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的横断山脉延伸地带,东经101º38′至102º26′,北纬28º05′至29º02′。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海拔1300—5300米。年平均气温13.3℃,≥10℃年积温3000℃以上,年均日照2088.7小时以上,年均降雨量1075.2毫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雨季充沛,无霜期长。安宁河流域和平坝区常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大力发展养猪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b.地理优势

冕宁位于四川西南部,西临邯孜,北与雅安接壤,南靠西昌、攀枝花,境内有108国道、攀雅高速公路、成昆鐵路横穿全县,有全国百强重镇—泸沽镇。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境内锦屏电站、稀土工业园区的相继建成,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增加,为畜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给养猪业创造了较好的市场条件。

c.饲料资源

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万吨,可提供人物类和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约吨,薯类主量万吨,全县种植光叶紫花苕万亩,推广粮草轮作万亩,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d.政策

畜牧业的发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对能繁母猪实行补贴”、“对规模养殖户实行经济扶持”等政策,在资金、贷款、土地利用、母猪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保护,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B.存在的问题

a.生产方式科技水平

目前全县养猪生产绝大部分仍然是以千家万户为主体,尽管具有灵活性和市场承受能力强等特点,但因传统的饲养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生产上势必呈现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等弱点。

b.市场

随着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已成为制约养猪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县养猪业除围绕城市鲜肉供应的定点屠宰场外,猪肉加工还没形成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信息不灵,流通不畅,制约着生猪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c.防疫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差,养殖户动物防疫意识不强,免疫补偿机制尚未健全,尽管2008年我县成立了8个片区畜牧兽医站和在232个行政村中每村聘用了1名村级防疫人员,但由于片区站的建设跟不上、体制改革不完善,加之村级防疫人员的劳动报酬少(每月80元)工作积极性不高,奖罚制度不完备,因此除春秋两防外防疫跟不上,从而严重影响生猪业的健康发展。

d.投入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投入。做大做强生猪业,各级政府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入。但除省级有一定的项目投入外,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县乡两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使有的项目建设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是生猪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

3.养猪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A.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近年来,我县在生猪良种推广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自己的良种繁育体系,种源问题得不到解决。历年来,生猪种源全靠从外面引进,成本高,疫病风险大。要尽快实现我县生猪良种化,在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提高养殖户良种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县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从源头上对生猪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B.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最大限度发挥片区站的职能

我县畜牧兽医技术力量相对薄弱,2008年以前县畜牧局承担着全县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和动物防疫工作,此项工作技术和业务性很强,加之局机关人手少、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6人,只占职工总数的32%,且大多数人的年龄已在40岁以上,因而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2008年6月份我县成立了8个片区畜牧兽医站,从乡镇考调进48人(目前还有40人)这部分人年龄普遍在33岁左右,吃得苦、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分驻各个片区,只要认真搞好这个群体的业务培训,充分调动这群人的工作积极性,用好这个群体对我县养猪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将有更坚实的保障。 C.加强动物防疫体系

一是加强片区站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村级防疫人员队伍建设,强化免疫、检疫、疫病监测,杜绝重大疫病的发生。二是加强养殖户的防疫意识,提高防疫密度,以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D.加大投资力度

1.科学养猪场设计图之配种怀孕舍

1.1配种怀孕舍内设有公猪栏、配种栏和母猪单体限位栏科学养猪场设计图之基本要求:

1.21公猪栏:成年公猪的长度长达2m为便于公猪转身,一般公猪栏的宽度不小于2.4m,长度不小于3m,围栏高度不低于1.2m。舍外设有运动场,以增加运动量,增长公猪的使用寿命。

1.22 配种栏:万头猪场有必需设立单独的配种栏,由于种公猪在爬上母猪配种前要接近母猪的后躯,所以猪舍的长度至少应为种公猪和母猪的鼻子至尾部长度的总合。又由于种公猪在配种前一直在猪舍中追逐母猪,公猪需要在猪舍中向前行走的空间,不致于使其在转身时靠后肢为支点或拱着背转身。根据上述原理,配种栏的长度不小于3.5-4.0m,宽

度不低于3.0m。由于公猪在猪舍的角落要接近青年母猪十分困难,因此配种舍设计成八角形,猪舍地面为防滑设计,舍内不安装饲槽、饮水器等障碍物来影响猪的平衡。

1.23母猪单体限位栏:目的是节约猪舍的面积和便于饲养管理,但不至于太紧奏,反而影响了生产力的发挥,母猪单体限位栏设计为前后开门,便于母猪进出。

1.3规格

1.31公猪栏:长х宽х高=3.0х2.4х1.2m

1.32配种栏: 八角形,长х宽х高=4.3х3.0х1.2m

1.33母猪单体限位栏:长х宽х高=2.1х0.6х1.0m

限位栏后躯0.60米设横向条缝的漏地板,下设同宽度的地沟。

1.4选材:

1.41公猪栏采用间隔砖墙金属栏门结构,栏片采用热镀锌管,外框采用1??水管,竖条及横条采用1/2??水管,每个公猪栏配备一个铸铁食槽和一个纯铜鸭嘴式自动饮水器。

1.42配种栏采用金属栏片间隔的围栏,热镀锌管,外框1??,栅条1/2??。

1.43母猪单体限位栏:母猪栏片及栏门外框采用3/4??木栅条,1/2??热镀锌管,后躯0.60m,采用横向条缝的铸铁漏缝地板。

1.5 每个限位栏配备一个铸铁食槽和一个纯铜鸭嘴自动饮水器,也有采用统一圆弧型水泥食槽。辅助设备:母猪金属限位栏内设立一下料装置,减少采食应激,有条件的场还可装备自动饲喂系统。

1.6 制造及安装要求:

1.61定位栏制造时,在加工好后,再进行整体热浸锌处理,这样有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1.62避免锋利的边、角对猪体的损害。

1.63铸铁漏缝地板一定要按照上窄下宽的梯形缝隙设计,便于漏粪。

1.64设备安装时一定要注意坡度的变化。

2.分娩舍

2.1 分娩舍内设分娩栏及局部保温设备。

2.2 基本要求:

分娩舍是猪场投入最大,要求最高的建筑之一。由于母猎和初生仔猪对环境的要求差距极大,因此有必要设立局部人工小环境。

2.21采用保温箱及恒温电热保温板,箱上部设红外线灯泡或普通白炽灯,以适合乳猪的温度需要。

2.22母猪部位的隔栏采用耙齿式,后设防压杆,既限定母猪的活动范围,防止压伤仔猪,又方便仔猪哺乳和活动。

2.23根据母猪和乳猪的体重,母猪部位采用铸铁漏缝地板,乳猪部位采用编织漏缝地板,既增加设备使用寿命,又有利于排粪和清洁消毒。

2.24每个分娩栏之间用铁皮等板材相隔,并紧靠床面,不作栅栏,以防仔猪相互接触。

2.25为便于清粪和转群,一般分娩栏都设在离地0.25m左右的部位。

2.3 规格:长×宽=2.2×(1.6~1.8)m,分三个区域,其中母猪区域:长×宽×高=2.2×0.6×1.0m;乳猪休息区:长×宽×高=2.2×0.6×0.5m;乳猎活动区:长×宽×高=2.2×0.5×0.5m。

2.4 选材:采用铸铁漏缝地板和编织缝地板组合,栏片采用3/4??镀锌管制造(母猪部份),仔猪围栏外框采用1/2??镀锌管,栅条采用8mm圆钢,保温箱采用PVC硬塑或玻璃钢材料。每个分娩栏内配备铸铁制成的母猪、仔猪食槽,母猪配备自动饮水器。

2.5 制造及安装要求:

2.51分娩栏加工好后,必须整体热浸锌处理,以延长使用寿命。

2.52由于离地网上饲养,安装时要注意梁的承重能力,尽量使承重力分布均匀。

2.53分娩栏内集中大量的电器,在材料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不可燃性,安装时要特别注意电器与线路的配套。

3.科学养猪场设计图之保育舍

3.1 保育舍内设保育栏、局部保温设备及通风换气等。

3.2 基本要求:保育舍也是工厂化养猪关键的一个环节,由于刚断奶的仔猪需经受断奶、环境变化和并窝等的应激,到保育舍就要考虑用良好的设备来补救。

3.21必须满足每头保育猪不少于0.35m2的位置。

3.22采用全铸铁漏缝地板便于清洁消毒。

3.23采用密集饲养节省建筑面积,两窝仔猪合并为一栏。

3.24根据气候要求,可采取局部保温措施,如铺设电热板、挂红外线灯泡等。

3.25为便于清粪和转群,保育栏设在离地面0.25m左右的部位。

3.26为消除饲养密度高,空气污浊的影响,南北墙体应均匀地布置换气扇。

3.3 规格:长×宽×高=3.0×1.8×0.75m

3.4 选材:整个床采用全铸铁漏缝地板结构:在保育栏床范围内叠加0.3×0.3×0.25m铸铁单元编接而成,用热镀锌扁铁支架连结。也可采用铸铁底架搭梁式全铸铁地板结构。栏片采用3/4??热镀锌管,Φ10圆钢制成,配备双面自动干湿食箱,食箱底部采用铸铁底槽。

3.5 制造及安装要求:

3.51保育栏加工好后,必须整体热浸锌处理,以延长使用寿命。

3.52由于是离地网上饲养,要考虑梁的承重能力。

4.生长、育肥舍:以简易实用为原则。

4.1 基本要求:为生长猪提供不小于0.5m2/头的饲养位置,为育肥猪提供不小于0.7 m2/头的饲养位置,狭长形的猪栏容易保持清洁、干燥。

4.2 规格:生长舍:长×宽×高=5×2.4×0.9m

肥育舍:长×宽×高=5×3.2×0.9m

4.3 选材:采用金属栏门、水泥隔栏、水泥地面局部水泥漏缝地板。食槽采用双面干湿自动食箱,外框采用3/4??热镀锌管。竖条采用1/2??热镀锌管。

5.科学养猪场设计图之排污设备

5.1 每幢猪舍地下粪沟一端均装有蓄水池和虹吸式粪沟冲水器,每天二次冲洗。

5.2 万头猪场必须按照环保要求安装污水处理系统。

6.科学养猪场设计图之保温设备

6.1 仔猪保温箱,一般采用硬塑或玻璃钢材料,也有采用木制材料的,一般外形尺寸为:0.9×0.5m;

6.2 仔猪保温板一般采用玻璃钢或橡胶,功率在100-200W之间,可调温,外形尺寸为0.45×0.9m。

6.3 仔猪保温灯一般采用100W、150W、250W的红外线灯泡,按照季节不同选用不同功率灯泡。

6.4 风暖和水暖采热系统:一般在分娩舍和猪保育舍采用。

7.喷雾降温、消毒系统设备

7.1 在炎热的夏季可在猪舍的上方每隔5-10m安装旋转喷头,该喷头可以用来夏季猪舍降温,也可用来喷雾消毒,由塑料或纯铜制造。

7.2 万头猪场都要都备有2台以上高压冲洗机,用来对场地、道路、猪舍及猪体的冲洗消毒。

7.3 在炎热的夏季,有的猪场在母猪定位栏的头部上方安装母猪头部滴水头,给母猪降温。

8.科学养猪场设计图之食槽系统设备

8.1 铸铁母猪食槽:采用铸铁材料,稳重,经久耐用,规格为0.38×0.3m。

8.2 铸铁(不锈钢)仔猪补食槽:规格为0.36×0.14m

8.3保育双面干湿食箱,可供二栏猪舍40-50头猪敞开食用,在采食的同时可以饮水,可以节约饲料5%左右,改变了以往采食后到另一处饮水的弊端,是一项正在积极推广的饲养新技术,规格:0.8×0.5×0.65m。

8.4 生长、育肥双面干湿食箱:原理同上。

生长双面干湿食箱规格:1.1×0.6×0.7m,装料50kg;

育肥双面干湿食箱规格:1.25×0.7×0.8m,装料50kg。

9.科学养猪场设计图之万头猪场养猪辅助设备

9.1 地磅(地中衡):万头猪场必设一磅房,供猪转栏、试验、销售时用,中间用玻璃隔开,显示份重的一面朝外,便于顾客观看。猪只称重在内,这样有利于防疫,最好在母猪生产区设一较小的笼秤,便于较小猪只的称重,可以减少猪只移动的距离和疫病传染的机会。

9.2 饲料输送系统设备:在自动化程序高的猪场,可以安装自动饲喂计料系统,自动定位栏下料器。每幢猪舍的一端建造一饲料储存塔,喂料时通过自动输送系统,把饲料输送到各饲料食箱内,既能够大大减轻饲养人员的劳动强度,又通过利用散装饲料避免了与饲料袋的直接接触,减少了疾病传播的途径,饲料运输车:10× 5×9m。

2、一个明智的养猪生产者,不要把精力放在怎样把病猪治好上,而应放在怎样让猪不得病上。

3、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4、种猪是效益的基础,环境是疾病的根源,防疫是利润的砝码,管理是企业的生命。

5、通过加强管理可以解决猪场的所有问题,没有灵丹妙药。

6、在生猪销售价格上注意季节变化和养猪业的波浪式发展规律。

7、养猪要有四心:精心、爱心、耐心、责任心。

8、猪病防制要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确诊、早隔离、早治疗。

9、猪场的传染源,若要按照我们控制非典(SARS)的方法,切断传染源,截断传染途径,控制流动密度,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染性疾病。

10、一旦有猪发病,往往会先在是什么细菌,是什么病毒感染上找原因,其实营养、环境条件、霉菌毒素或应激才是这次发病的真正原因。

11、保育是变压器,它会把产房的失误放大也会缩小。有经验的养猪人会在保育阶段安排精兵强将。

12、小猪怕冷,肥猪怕热,所有猪都怕潮湿。猪还要求空气新鲜、光线充足、营养全面、环境安静,只要满足这些要求,养好猪并不困难。

13、一只发病,整窝用药。一栏发病,全群预防。群防群治,群体保健。

14、只有把猪当成宠物养,才能真正养好猪。

15、最好的治疗是在温暖、干净、干燥的环境下养猪。

16、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是一名最好的神医,是一剂最神的良药。

17、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猪病流行情况,过去在养鸡场发生过,但养鸡场通过强化种鸡免疫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把问题基本解决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

18、养猪场应该向养鸡场学习。

19、全方位地推进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防控”的方针。

20、过去兽医的职责是治疗病猪,现在是淘汰病猪并查找发病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阻止下次再发病。21世纪的兽医职责将不是治疗病猪而是关注养猪生产的过程管理。

21、要由治疗兽医向预防兽医—保健兽医方向发展,兽医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提高生产效率、预防疾病将比控制疾病更加重要。

22、要由“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提升到“防养并重”,而真正成功是“养重于防”。养=营养+环境+管理。

23、我国当前猪病流行病学出现了新特点,疫病的发生不再是单一病原,多为多重感染、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临床上呈现病原体多元化、病情复杂化,导致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发生。如猪的“高热病”、“呼吸道病综合征”、“繁殖障碍综合征”等,均为多重感染而引发的典型疫病。

24、免疫抑制性疫病,如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等,在猪群中普遍存在,致使猪体免疫力低下,导致了各种疫病的发生与流行。这是危害猪群健康的主要根源之一。

25、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制”的防病理念。

26、养猪成败在防疫,效益高低在管理;传染病要吃掉老本,寄生虫会吃掉利润。

27、最好的“药物”是营养平衡的饲料。

28、规模化猪场总成本的高低在品种及种猪管理上,决不在饲料上。

29、种庄稼时要对土地进行深耕,要精耕细作,养猪也不能粗放管理,也要精细管理。

30、细节决定成败。

31、育肥猪长的快与慢,在产房及保育猪上,决不在生长猪上。

32、欧美许多猪场限制怀孕母猪使用定位栏。将来对养猪产业的要求是改善动物福利的同时,提高动物健康状况。

33、出生定乾坤,断奶决胜负。出生多一两,断奶多一斤,出栏出十斤。

34、农谚、格言精选:

(1)后备母猪是猪场生存的命根子;

(2)谁把握猪舍的温度谁就把握了猪群;

(3)防病的秘决是“干燥、干燥、再干燥”;

(4)夏天细菌多,冬天病毒旺;

(5)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6)养猪无巧,窝干食饱;

(7)腹泻一天,三天不长;

(8)宁缺一天料,不缺一口水;

(9)夜并昼不并,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

(10)小猪怕冷,大猪怕热,大小猪都怕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