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于中国养猪人来说绝对是跌宕起伏的一年。猪价、原料价剧烈变化,疫病、行业生态等因素也充满不确定性。

一、政策方面

(一)2023中央一号文件

2023中央一号文件: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政策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风向标,2023年一号文件从“稳定生猪基础产能”进一步细化为“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防止产能大起大落,稳步推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二)东部区发布调运新规

今年12月,我国东部区发布的生猪调运新规。经东部区六省(直辖市)协商一致,对东部区外调入的生猪继续实施调运管理措施:自2023年12月1日至2025年11月30日,除种猪、仔猪(重量在30公斤及以下且用于育肥)、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无疫区和无疫小区生猪外,东部区之外超过30公斤的商品猪禁止调入东部区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五省育肥,需进入东部区屠宰用生猪,其养殖企业经登记后方可调运至东部区内定点屠宰企业。随着调运措施的实施,产销结合是行业发展的趋势,规模化也是趋势,低效养殖户会被行业所淘汰。禁止30kg以上的生猪进入东部区,二次育肥的行为也将得到缓解。从“调猪”转变为“调肉”,非洲猪瘟也有利于得到控制。

二、养殖大形势

(一)生猪产能过剩,猪价持续低迷,行业进入微利时代

能繁母猪存栏数是生猪供给的先行指标。生猪养殖周期较长,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决定了8~12个月后的生猪出栏数量,而生猪出栏数量决定了猪价的拐点。农业农村部10月下旬披露数据显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今年以来始终高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9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4240万头,比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要高出3.4%。从新生仔猪数量看,今年4-9月份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5.9%,这些仔猪将在未来6个月内陆续出栏,预示着从现在开始的半年内(包括元旦春节)猪肉市场供应较为充足。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消息,规模化养殖已经成为中国养猪业的主导模式。到2022年,全国生猪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了65.1%。排名前20位的现代化养殖企业在2022年出栏了约1.68亿头生猪,较2019年增加了约1.1亿头。

据统计,头部猪企一头母猪每年要比上年多提供约0.5头肥猪。这样能繁母猪数量增多,生产效率又在提升,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猪肉产量处于近年同期高位。

(二)头部企业巨额亏损,负债率居高不下

2023年行情剧烈变化,牧原股份、新希望、温氏股份等上市猪企前三季度出现亏损,其中,亏损排名前三名的猪企依次为温氏股份、新希望、*ST正邦,亏损额分别为45.3亿元、38.58亿元、28.19亿元。20家上市猪企资产总额合计6803.22亿,负债合计4556.44亿,整体负债率66.67%。其中,正邦三季度末的负债率更是高达令人咋舌的162%。

(三)大猪场“守株待兔”,等待下个盈利周期

现在部分养猪规模场多采取“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术,把生猪产能维持一定规模,逼着中小养殖散户加速退场,从而赢得更高市场份额后,顺势获得涨价窗口。

如果现在大型养猪场不继续扩张产能,就意味着放弃现存市场份额,那么之前的资金投入都没有翻本机会,所以大型养猪场都是“守株待兔”的心态,保持一定生猪产能,等待下一个盈利周期。

三、行业展望,去产能,走好中国式现代化

农业农村部表示,下一步仍将把稳定生猪产能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明确提出:“调整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措施,引导生猪产能合理回调,落实生猪稳产保供属地责任,稳定土地、环保、金融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确保生猪产能处于合理区域。”

二十大报告中,着重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说明,不能全部依赖资本,对养猪业而言,不可能集团猪场一家独大,中小规模猪场并存,中小规模猪场实施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生态循环低碳工程,通过培育农户经营主体、加强渠道通路建设、提升经营方式三产融合、提高经营人员综合素质等手段,打造高效的家庭农场,才能更好赢得未来。

四、行情分析

近期看,春节前的生猪需求旺季,主要由腌腊需求带动。当前市场对于短期生猪市场回暖仍存预期。年底供需形势为供需两旺,而因供给压力相对较大,供给增量预计长期大于需求增量,故年底行情持谨慎看涨态度,仅腌腊高峰及春节除夕阶段因需求短期大幅增量或带动猪价阶段性走强。

长期看,目前产能去化幅度依然非常小,而从大周期视角来看,猪价处于下行周期,因此不看好明年上半年价格。在没有重大疫病以及其他突发因素的前提下,猪肉价格短期内难以反弹,预计要到明年下半年价格才能呈现回暖态势,预计明年下半年生猪价格整体呈现回暖态势,并且在明年12月份出现全年高点。从当前的产能来看,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上半年,养殖端仍然处于去产能阶段。

据统计,近期产能有加速去化迹象,当前已经去化150万头,较正常保有量高140万头,若产能降至4100万头以下,上行周期或能开启。行业已进入“产能微调、行业微利”时代,成本会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各类主体必须要向行业平均水平收敛才能成功突围。

(招远市农业农村局 谢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