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精选十篇)
1 畜牧业发展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昭觉县委政府从高寒山区实际出发, 在总结多年来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并贯彻执行了“粮草并重、草畜同步、改育结合”的12字种草养畜方针, 同时以强化一个基础 (草料建设) 、突出两个重点 (品种改良、肉牛羊圈养) 、狠抓一个保证 (疫病防治) 、开发一个项目 (市场建设) 为主线, 强力推进全县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09年, 四畜存栏846 600头 (只) 、出栏673 300头 (只) , 肉类总产量32 400t, 绵羊毛产量1 062t;在30个乡镇累计建成畜牧科技示范园区121个 (其中肉牛园区53个、肉羊园区32个、家禽科技示范园区9个、生猪科技示范园区27个) , 辐射、带动近2万户农户;全县畜牧业产值达70 200万元, 农民现金收入60%来源于畜牧业, 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900多元。畜牧业的“半壁江山”地位进一步巩固, 畜牧业已成为兴县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全县畜牧系统现有职工201人, 其中局级机关干部55人、工人6人, 乡镇基层兽医站干部52人、半脱产88人;而201人中, 具有高级职称的仅1人、中级职称的也只有22人, 整个畜牧系统的人才匮乏, 很难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另外, 自1989年以来, 昭觉县未能引进畜牧兽医专业的大专或本科毕业生;自1992年, 连正规的中专毕业生都未能引进, 只分来了部分委培或自费的中专毕业生;目前, 全县畜牧系统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25人。10多年来, 畜牧兽医技术力量没有得到充实和提高, 一旦原有的技术人员调离或退休, 势必会出现技术力量青黄不接的现象。
2) 乡镇基层畜牧兽医的52人分布在全县47个乡镇畜牧兽医站, 半脱产畜牧兽医员人均负担8 200余头牲畜的疫病防治工作, 服务面积达30km2/人, 还要承担畜牧富民增收工程、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牲畜圈养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推广工作。另外, 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在乡镇, 有相当一部分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技术能力有限, 业务工作仅局限于会打预防针, 对于其他畜牧方面的技术知之甚少, 兽医临床经验也不丰富。由于畜牧兽医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加之负担面积广、工作任务重, 难于面面俱到, 严重制约着昭觉县畜牧业的发展。
3) 农民文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低, 无法很好地支撑项目发展, 导致昭觉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目前, 昭觉县畜牧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仍然为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 适度规模经营的比例明显偏低, 很多地方仍处于原始耕作的经营状态。畜牧生产规模小、效益低、链条短, 还处于出售原料和加工初级产品的状态, 精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且缺乏龙头企业, 辐射能力不强。同时, 由于设施畜牧业建设投入不足、配套不完善, 加上没有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畜产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另外, 草原超载过牧现象严重, 水土流失频繁, 天然草地退化严重。因地方财政困难、资金投入不够等, 昭觉县天然草地退化面积已达9 733多hm2, 约占草地面积的70%, 这已成为昭觉县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3 今后的工作重点
1) 针对昭觉县畜牧人才知识水平不高、职称结构偏低的状况, 每年应从大专院校录取部分优秀毕业生充实畜牧科技队伍;或每年筛选3~5名在职人员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深造和培训。对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兽医人员, 进行分期、分批培训, 使之达到中专文化水平, 以确保畜牧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 增加畜牧兽医编制数, 有计划地进行技术人员培训, 提高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另外, 可通过增加中高级职称名额、兑现传染津贴、畅通进出口渠道等方式, 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的待遇, 以稳定队伍、发挥职能。
2) 昭觉县畜牧业仍然处在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阶段, 与规模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还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实施以科技示范园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为主的产业化建设。在加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科技培训、畜产品质量监测, 治理退化草地, 改善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增加投入, 支持草地畜牧业发展。协调金融部门加强对畜牧业的扶持,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畜牧业, 加快畜牧业利用外资的步伐。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
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公布的统计资料:我国生猪存栏5.23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50.9%,居世界第1位;绵羊2.19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18.72%,居世界第1位;山羊
2.46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25.14%,居世界第1位;牛1.89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9.2%,居世界第3位。肉类总产量达10845万吨,禽蛋(不含鸡蛋)843.6万吨,鸡蛋3578.6万吨,奶类3785万吨,其中肉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禽蛋产量占80%,鸡蛋产量占40%,奶类产量占5%。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奶类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3。
1977年国内猪牛羊存栏总数分别只有29177.7万头、7039.8万头和16135.7万头,1978年全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只有9公斤。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生猪存栏总量已经达到46996万头,较1978年的30129万头增长了56%。201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7850万吨,中国的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2%。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只有58.8公斤左右(截至2010年),而美国的人均消费量在120公斤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在100公斤以上。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养殖户缺乏技术
中国农村生产模式——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生产
在养殖业方面——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
2.2 环境污染严重
(1)大量粪尿处理不当;
(2)畜禽粪便发酵产生大量的CO2、NH3、H2S、CH4 等有害气体——排放—危害人类健康—加剧空气污染—地球温室效应
2.3 饲料资源短缺
目前我国的饲料用粮约占粮食的1/3——人畜争粮。
2.4 畜产品药物残留高
(1)抗生素
(2)化学合成药物
(3)饲料添加剂
(4)兽药
(5)重金属
2.5 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不力
三、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畜牧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始终坚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一条主线”,紧紧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三大任务”,着力构建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牧草种业、现代饲草料产业、现代畜牧业服务、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草原生态保护支撑等“六大体系”。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坚持数量质量发展并重,加强农牧结合,坚持科技兴牧。
畜牧业“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和5000万吨,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
饲料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违禁添加物检出率控制在0.1%以下。生鲜乳收购站100%实现持证收购和标准化管理,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个~15个百分点,年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超过38%和达到50%,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面达到50%以上。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亿吨,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或集团达到50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全国牧区草原确权基本完成,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8亿亩,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原累计保留面积达到4.5亿亩,全国40%可利用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天然草原超载过牧总体得到缓解,牲畜超载率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以上,生猪出栏率达到140%,成年奶牛年平均单产超过5500千克。在品种培育、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化养殖、草原保护建设、重大疫病防控、机械化生产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六大体系”战略建设的同时,将实施5大重点工程: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对畜禽养殖优势区域和畜产品主产区的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和肉鸡规模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畜禽圈舍、水电路、畜禽标准养殖档案饲养与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建设。启动实施草原牧区生产方式转变工程。
畜禽良种工程。重点支持畜禽原种场、种公畜站、西部地区扩繁场和精液配送站建设,扶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畜禽新品种(系)选育,建设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和遗传评估中心。
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着力加强饲料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重点进行饲料安全评价基地、饲料安全检测和饲料安全监督执法等工程项目建设,建立安全评价、检验检测、监督执法三位一体、部省市县职能各有侧重的饲料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建设国家级生鲜乳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区域级和省市级生鲜乳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县级生鲜乳质量检验监督站,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配备检验检测设施设备。
饲草料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继续实施秸秆养畜项目,推动实施百万亩苜蓿生产工程,支持建设饼粕、糟渣、糠麸等粮油食品工业副产品和草产品优质化加工处理示范基地,为饲料工业提供优质原料。支持建设主要畜禽品种的饲料生物学效价评价基地,提供测料配方服务,推广精准饲养技术。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 影响因素 DEMATEL
生态畜牧业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畜牧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和传统畜牧业的精华,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状况,进行无污染、无废弃物的生产,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1]。生态畜牧业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系统,涉及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而且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本文运用DEMATEL方法研究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判别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此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制定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一、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冷凉气候条件,青海境内海拔3600m以上,处于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环境状态,广袤的草原无公害、无污染[2]。由于日照时间长,植被光合作用效率高、牧草有机质积累丰富,牛羊逐水草而居,肉奶制品营养价值高、低脂肪、无污染,具有显著的市场优势。畜牧业是青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牧民生存的基本来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落后的发展方式,青海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遇到各方面的问题。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牧区实际载畜量远远超过理论载畜量,牧草得不到休养生息,资源供给能力逐年下降[3]。为了追求高产出、高效率,很多牧民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农药和兽药添加剂,造成环境污染、土壤板结、草地退化,畜产品品质下降。因此,推动青海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繁荣地方经济、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基于DEMATEL的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DEMATEL(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直译为“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法,该方法是运用图论和矩阵方法研究复杂经济社会系统的结构问题,通过分析系统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要素之间影响关系的有无与强弱,目的在于确定哪些因素是影响系统运行的主要因素。应用DEMATEL方法,分析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构建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影响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因素既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横向过程,也包括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纵向过程。考虑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参考前人的相关研究,本文设计出包括三个层次、12个具体指标的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层次,目标层,即为“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第二层次,类别层,以各影响因素所属主体的类别不同,划分为:“资源与环境”、“牧户与企业”、“消费者与市场”、“政府”共四类。第三层次,因素层,以类别层为基础,寻找能全面、准确反映该类别性质和要求的具体指标,形成因素层。资源与环境:水资源(L1)、草地资源(L2)、环境污染(L3);牧户与企业:产业化水平(L4)、生产技术水平(L5)、化肥和农药使用水平(L6)、牧户(企业)收入(L7);消费者与市场:畜产品价格(L8)、市场发育水平(L9)、食品安全意识(L10);政府:法制建设(L11)、政策支持(L12)。
(二)计算直接影响矩阵和综合影响矩阵
首先,将上述12个影响因素指标按顺序排列,依次观察每一个因素对其他所有因素的影响程度,记载影响值,如此得到“直接影响矩阵”。本文采用四刻度计分法:0—没有直接影响;1—直接影响不显著;2—直接影响显著;3—直接影响非常显著。例如,产业化水平(L4)对牧民收入(L7)影响显著,a47=2;对畜产品价格(L8)影响非常显著,a48=3;对法制建设(L11)没有直接影响,a411=0。其次,直接影响矩阵标准化,将直接影响矩阵每一行、每一列的元素求和,取最大和值除以矩阵的每一个元素,获得标准化直接影响矩阵(G)。再次,计算综合影响矩阵(T),直接影响矩阵只考虑了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必须通过一系列矩阵变换,求得反映因素之间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程度的综合影响矩阵,计算公式:T= G+ G1+ …+ Gn。
(三)计算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
对综合影响矩阵中的元素按行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度,影响度说明该种因素对其他因素综合影响的大小;按列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被影响度,被影响度反映其他所有因素对该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的程度。把每个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加,得到中心度,表示该因素在整个系统中所处的中心地位;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减得到原因度,原因度为正表示该因素对其他因素产生较大影响,属于原因因素,原因度为负说明该因素处于结果地位,主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见表1。
(四)确定关键影响因素
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主要依据影响度和原因度两类指标,因为影响度大反映这种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较为广泛性,原因度大说明这种因素自身具有较强的影响能力。从上述计算过程可知,影响度较大的因素包括:政策支持(L12)、牧户(企业)收入(L7)、化肥和农药使用水平(L6)、法制建设(L11)、畜产品价格(L8),原因度大的因素包括:食品安全意识(L10)、法制建设(L11)、政策支持(L12)、生产技术水平(L5)。综合两方面的情况,并结合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确定影响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政策支持(L12)、牧户(企业)收入(L7)、法制建设(L11)、生产技术水平(L5)、食品安全意识(L10)。
三、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法制建设,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坚决制止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维护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实施生态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加强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环境监测和绿色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对于化肥、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二)强化政策扶持,引领产业发展
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重点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科技研发等给予资金倾斜,以提高生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制定积极的产业引导政策,对从事生态畜牧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流通企业实行减免税收政策,促进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三)加强畜牧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草、种、病”是三个重要环节,发展生态畜牧业信息技术,加强生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向牧民提供生态畜牧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服务,提高牧民们的生态畜牧业技术水平,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
(四)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相关科普知识和法律知识,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拉动生态畜牧产品销售,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加强对牧民和生产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和绿色环保意识,严格执行生产标准,生产提供合格的生态畜牧业产品。
(五)努力提高牧民收入,充分调动生态畜牧业生产积极性
牧民人均纯收入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现阶段生态畜牧业生产成本高、价格低,严重打击了牧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并因此导向通过使用化肥、饲料添加剂提高畜牧业产出,所以,政府应及时实施对生态畜牧业生产的价格补偿制度。同时,也要鼓励牧民积极参加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安立龙,效梅,曹五七.我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的理念及其经营方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5)
[2]邓本太.关于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J].攀登,2010(1)
[3]邵春益.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问题研究[J].青海环境,2010(3)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海藏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成长性评价与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XMZ076)和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形象遮蔽理论的青海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2033)阶段性成果〕
1.1 天水市耕地资源与饲草资源
2012年天水市耕地面积共有1036.89万亩, 耕地种类为水田、旱地、水平梯田、条田, 所占面积分别0.01万亩、568.42万亩、457.19万亩、11.27万亩[1], 其中主要耕地有旱地和水平梯田。天水市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 播种面积分别为467.61万亩、192.18万亩、13.48万亩[2], 大量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产生的秸秆与饲草为天水草食畜牧业的养殖减轻了草料来源的负担。
1.2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1.2.1 养殖数量逐年增加
自2008年以来, 天水市牛、羊养殖数量逐年增加 (见表1所示) , 规模化养殖步伐加快。2008年到2012年, 牛、羊的存栏数量分别从25.94万头、25.73万只增加到30.71万头、30.16万只, 存栏数量总增长率分别为18.39%、17.22%。牛、羊出栏数量分别从6.63万吨、9.25万吨增加到9.56、11.37, 出栏数量总增长率分别为44.19%、22.92%。牛、羊肉产量分别从6630万头、1387.5万只增加到9560万吨、1705.5万吨, 肉产量总增长率分别为44.19%、22.92%。
1.2.2 牛、羊产品的产量呈增长趋势
随着牛、羊养殖规模的加大, 牛、羊类产品也随之增加 (见表2所示) 。牛产品主要有牛奶和牛肉, 羊产品主要有羊毛、羊绒、羊肉。从2008~2012年, 牛羊类产品的产量呈增长趋势, 牛奶产量、牛肉产量、山羊毛产量、绵羊毛产量、羊肉产量的总增长率分别是57.19%、30.65%、17.70%、35.17%、18.65%, 其种牛奶的总增长率最高, 山羊毛产量的总增长率最低。
单位:万头, 万只
数据来源:甘肃农村年鉴编委会.2009~2013年《甘肃农村统计年鉴》
单位:吨
数据来源:甘肃农村年鉴编委会.2009~2013年《甘肃农村统计年鉴》
1.2.3 品种逐步优化
2009年底,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 天水市政府主要侧重品种的引进和品种的改良, 并要求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向高标准与高品质方面发展, 这样不但改进了品种而且加速了天水市草食畜种的繁育进程。2009年底, 天水市共建立91个牛羊冻精配种站点, 至2011年底, 天水市建立171个, 初步形成市、县、乡 (镇) 三个级别的牛羊冻精配种站点结构, 并引进一些优质品种肉牛的冻精, 同时开展肉牛三元杂交, 优化肉牛的品种。2011年底, 秦安县引进了50多只外来种羊品种, 同时建立了种羊场, 进一步完善了天水市良种羊的繁育体系[3]。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外来优良品质的引进和冻配网络的建立, 使得品种开始逐步优化。
1.2.4 畜牧产品加工机械的推广与利用不断加大
从2010年到2012年以来,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养殖过程中对畜牧产品加工机械的利用明显增长 (见表3所示) , 由此可见,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畜产品加工机械的重视与利用程度逐年稳步增长。畜牧产品加工机械也是现代化养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畜牧业朝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作用, 并且加大畜牧产品加工机械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天水草食畜牧业养殖的生产效益,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饲料加工机、畜牧养殖机、畜产品采集加工机的增长中, 增长最快的是畜牧养殖机, 从2010年的1台增加到2012年的27台, 其增长率相当快, 说明养殖户自2010年以来对科技养殖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单位:台
1.2.5 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注重品种引进与品质优化的同时, 生产方式也在不断转变。2011年底, 天水市共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与标准化养羊小区分别为61个、11个[2]。在牛羊舍的建设方面, 新建圈舍都要求采用高标准的砖墙结构的圈舍, 在此之前建设的圈舍大多不能达到标准, 过去主要以土栏为主。从饲养方式方面看, 由原先单一的粗放饲养方式 (采食天然的牧草或作物的秸秆) , 逐渐向精细饲养方式 (结合牛、羊在不同生育期饲喂人工牧草与精料) 转变。这个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物的秸秆利用率, 优化了饲喂饲料的营养结构, 大大提高了养殖的效率。饲养方式总体上看, 逐步由农户分散养殖方式向规模化、集中化、精细化的饲养方式转变。
2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草场退化严重, 秸秆利用率偏低
天然草场由于以前的公共放牧现象, 使得草场的产权不明确, 草场没有承包到户, 对草场缺乏合理的放牧管理, 不合理放牧的现象比较严重, 大部分植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草地的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使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与消减。产草量明显下降, 严重制约了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2001年产草量为0.41kg/m2, 盖度86%, 2008年产草量为0.15kg/m2, 盖度60%~70%, 从2001年到2008年, 草地的总产草量下降了63.4%。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对秸秆的利用率偏低, 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群众在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还有对秸秆青贮技术的利用的掌握程度低, 使得秸秆利用率不足30%[2], 致使秸秆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浪费严重。虽然天水市农作物秸秆产量比较丰富, 但青贮氨化、微贮的数量有限, 直接给牲畜饲喂农作物秸秆, 适口性差, 饲草的有效转化率低, 从而间接地增加了饲草成本, 造成了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经营效益的下滑。
2.2 畜牧养殖企业融资困难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发展虽然有政府财政的引导和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 但发展的资金短缺仍是困扰养殖户和企业主的突出问题。
2.2.1 相应的贷款机制还不完善
涉及畜牧养殖业的相关贷款审核通过率偏低, 大多数养殖户的贷款都没有通过审核, 资金的短缺严重地制约了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2013年天水市申请畜牧养殖业贷款15256户, 核定贷款5308户, 贷款金额为38248.2万元, 贷款审核通过率为34.8%。其中, 牛羊养殖业贷款申请户数为648户, 核定贷款户数为256户, 贷款金额为5068万元, 贷款审核通过率为39.5%[4]。
2.2.2 农户的融资手段和渠道有限
金融机构发放的畜牧业贷款方式以抵押贷款为主, 而养殖户的资产份额小难以提供符合贷款需求的抵押物, 导致农户小额贷款困难, 制约了养牛养羊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同时,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为分散经营的管理模式, 再加上畜牧保险覆盖率低的现状加深了金融机构的“慎贷”心理, 加大了畜牧养殖户获得贷款的难度。
2.3 管理体制与防疫体系不健全
天水市的兽医管理体制不完善, 政府对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检测的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服务和执法力量比较薄弱, 大多养殖户的地域分布都比较分散, 饲养条件与管理水平也存在差异。乡镇兽医站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 且工资待遇低, 村级防疫员工资补助不能落实, 运输等流通环节的督查力度也不够, 造成动物疫病时有发生。已经建成投产的养殖小区在管理上还不完善, 卫生条件差以及消毒防疫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导致牛、羊发病率升高, 给畜产品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隐患。在防疫过程中, 由于农户对防疫的重视程度与认识程度不够, 使得防疫难度加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禽防疫和养殖新技术的推广, 制约着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发展, 使政府的一些相关防疫措施不能够很好的实施, 导致疫情难以有效的控制, 严重影响着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养殖的经济效益。
2.4 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产值和肉类比重明显偏低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养殖户大多都是农民, 由于资金和资源有限, 不能满足草食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 牛羊的交易量难以大规模的提高, 致使草食畜牧业的产值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偏低。2012年天水市国民总产值为1290074万元, 其中畜牧业产值仅占总产值的13.28% (见图1所示) , 农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84.71%, 相对农业产值而言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是畜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的产值在整个行业中所占的比例小于13.28%。
牛羊肉在肉类产品中属于品质较好的肉类, 含有大量的氨基酸, 是改善人类营养结构的主要肉类产品, 由于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发展中对科技的利用程度低, 使得牛羊养殖数量难以大规模增加, 致使牛羊肉所占主要肉类总和的比重偏低, 因此, 天水市牛羊肉所占比重有待提高, 以便满足当代人类高品质的生活需要。天水市2012年主要的畜牧业肉类产品供应源主要有:牛、羊、猪、禽类、水产类, 其主要畜牧业肉类总产量为74116.86t, 其中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肉产量仅占15.20% (见图2所示) , 所占主要肉类总和的比重明显偏低。
数据来源: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甘肃发展年鉴2013》
数据来源:甘肃农村年鉴编委会.《甘肃农村统计年鉴2013》
2.5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天水市草食畜牧产业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小, 带动能力不强。在牛羊产品的加工方面主要以初级产品的加工为主, 多数企业仍为作坊式手工生产。畜牧产业龙头企业的总体生产规模偏小, 加工型龙头企业少, 在天水市77家畜牧业龙头企业中, 畜产品加工企业只有5家, 饲料加工企业只有1家, 且规模不大。天水市畜牧龙头企业本身普遍存在基础差、设施不配套、生产水平低下、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够、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某食品公司, 5℃~8℃的恒温冷却库不配套, 致使36h的肉品腌制时间不能保证, 导致一年中有半年时间机器是闲置的, 产量、质量均不能达到标准要求[5]。再者, 天水市龙头企业所占市场的份额不大,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产业链条有限, 畜产品的营销体系不完善, 难以向大品牌、大市场、大流通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发展, 资本、市场、技术等资源利用不充分, 市场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对分散养殖户和其他小型养殖企业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力不足, 使得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难以提高, 直接影响着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2.6 供销一体化尚未形成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养殖户由于市场开拓能力比较弱, 产品的销路不是很好, 一些加工企业原料的不足, 使得加工企业产能过剩, 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天水市畜牧养殖户大多是本地农民, 由于养殖户对市场的供需信息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 使得产业链条严重脱节, 供需矛盾突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也使牛、羊相关产品的交易不能标准化, 由于信息延误的问题, 牛、羊相关产品的交易受市场价格的波动比较大, 使许多农户失去了养殖积极性, 严重制约着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再者, 由于屠宰数量的供应有限, 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屠宰、分割肉产线的生产能力, 使相关企业产能严重浪费。
3 天水市草食畜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保护草场周围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提高作物秸秆利用率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要坚持生产与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鼓励农户退耕还草。管理好草场的放牧时间与放牧量, 放牧要控制在草场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既可以做到不破坏草场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做到不误放牧。进一步推行草原承包经营制, 做到草场管理责任到人, 使得草场的管理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 积极推行一些对草原保护、永生野生动物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的制度, 要求草场承包者严格遵守草畜平衡的相关制度。提高作物秸秆的利用率, 做好秸秆青贮与加工工作, 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作为种植秸秆的肥料, 形成畜牧养殖循环经济, 把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大产业。
3.2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对农户信贷业务方面提供一些政策优惠
首先, 政府应下派人员对养殖户的养殖资金的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 及时掌握养殖户贷款情况和所需资金的情况, 制定惠农贷款工作方案和贷款办理流程。县政府分管领导分别联系指导金融机构、乡镇贷款贴息工作, 推动各金融机构贷款工作的落实, 尽可能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各乡镇及时审核申报贷款需求农户申请, 保证贷款农户及时申请到所需贷款。其次, 鼓励银行推行“农行+担保公司+养殖户”、“农行+合作社+养殖户”等贷款模式, 提高信贷服务质量和效率, 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3.3 优化畜牧养殖结构, 加大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的投资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在养殖过程中, 首先, 应相应地增加牛、羊养殖的份额, 加大对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的养殖规模, 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在科技养殖上都应该投入更多的人、物、财力。其次, 政府应支持农户和企业对以牛羊为主草食畜牧业的投资, 并出台相关优惠资助政策。再次, 应该提升天水市草食畜牧业规模化水平及良种生产供应能力, 提高饲草料加工利用水平和畜产品加工能力和质量检测水平, 从而提高牛、羊肉类份额的增加。
3.4 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天水市草食畜产业的发展应当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 延长产业链条, 继续扩大规模, 提高生产的技术含量, 增强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发展自身产业能力的时候, 同时带动地方畜牧产业的发展。首先, 要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扶持特色养殖业主和加工龙头企业的合作, 集中资源, 发展规模较大的畜牧企业, 使其生产规模在原基础大大提高, 从而有能力带动畜牧养殖户和相关畜牧产品加工企业。其次, 延长畜牧产业链条, 增加产品附加值。最后, 强化畜牧龙头企业在畜牧市场所占据的地位, 逐步形成一批资金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产品开发、加工、销售企业。
3.5 加大动物防疫力度
天水市草食畜牧业的养殖户应该认真总结动物防疫工作经验, 主要是要把疫病预防作为重点工作, 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染途径,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严格清理动物圈舍内的粪便与杂物, 给畜种提供安全生长的卫生条件, 加强管理, 及时处理生病个体。各级政府应加大疫病防控经费投入, 提高村级防疫员报酬, 对大型规模场发放防疫员补助,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大对畜牧兽医人员的技术培训, 推行执业兽医制度, 并采取各种激励手段, 引导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积极深入到养殖场进行畜牧防疫技术指导, 从而提高草食动物养殖的防疫管理水平。
摘要:本论述通过对天水草食畜牧业发展的资源、牛羊的养殖及其产品数量、品种等现状的分析, 发现天水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存在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产值和肉类比重明显偏低、畜牧养殖企业融资困难、草场退化严重等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结合国家的政策与天水市的养殖环境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从发展规律上认识新疆南疆三地州的畜牧业发展阶段,既要有促进发展的积极态度,又要有客观评价现有水平的意识,农、林、牧各业发展规模和模式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畜牧业,适度规划发展的.步骤和速度以及发展模式的定位.
作 者:王锡波 杨奎花 WANG Xi-bo YANG Kui-hua 作者单位:王锡波,WANG Xi-bo(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杨奎花,YANG Kui-hua(新疆畜牧科学院信息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关键词 畜牧养殖业;发展前景;西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104
民以食为天,畜牧养殖业是保障民众肉类产品需求的关键。西藏地区传统畜牧养殖业,养殖规模呈散养形式,且养殖理念及有关技术发展也相对滞后。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及有关工作人员的积极引导,西藏牧区人民科学畜牧理念逐渐养成,这为牧区养殖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消费水平也持续提高。人民对牛羊肉类产品的需求也正逐步提升,这也为西藏牧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机遇[1]。由于我国经济转型需要,诸多扶持政策也逐渐向牧区倾斜,这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总而言之,畜牧养殖的发展与前景是当代社会应该关注的要点之一,本文结合西藏牧区的主要特点,简要阐释该地区畜牧养殖业的有关问题。
1 畜牧养殖业发展目标
立足于客观事实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畜牧养殖业的最终发展目标自然也是智能化、规模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由此可见,今后推动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动力必然是产业技术的创新。具体到西藏畜牧养殖业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养殖积极创新;引导畜牧资本合理支配;建构科学养殖理念,实现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养殖,便是当下亟待纳入发展重点的关键所在。
2 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西藏牧区地域广阔、牧草丰茂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据有关调研资料显示,西藏自治区全境1.2亿hm2土地中,草原占比高达70%,牧区面积仅30万hm2左右。由此可见,西藏天然草场的利用率较低、规模小,如此现状也显示出西藏地区畜牧养殖业发展前景可观,大力发展西藏牧区畜牧养殖业具有显示意义,是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动力来源。首先探究西藏牧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然后分析其发展前景。
2.1 畜牧养殖业产量增加
从有关资料分析来看,西藏畜牧业发展趋势整体偏好。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其发展步伐也有所加快。据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西藏牧区出栏牲畜约50万头,出栏总量同比增长10%,出栏禽类总量也有所增加。除畜牧产量持续增长外,新生仔畜成活率也明显提升,据统计显示全区2016年上半年新生仔畜约485.3万头,其存活率高达93.2%。由此不难看出,西藏地区畜牧整体发展形势乐观,增长速度基本达到预期要求。
2.2 特色畜牧业发展迅速
西藏牧区传统畜牧养殖业主要由游牧形式为主,该养殖形式严重依赖自然条件,同样也受到市场因素的较大约束。加之西藏牧区人民思想质朴传统,商品经济观念不足,导致其过度关注牲畜的使用价值,而忽略其经济价值,以上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畜牧养殖产业化发展进程。然而,我国经济发展对西藏畜牧养殖业有着较高诉求,因此为解决这一矛盾就需帮助当地牧民转变养殖理念,全面助力特色畜牧业发展。实际上,由于扶持项目落地及有关人员的积极引导,西藏牧区特色畜牧养殖业也迅速发展。首先,以“特色产业带建设”为指导思想,通过当地农业部门牵头引导,西藏牧区现目前已建成藏中北绵羊、藏东北牦牛、藏西北绒山羊、藏中奶牛、藏中藏猪以及藏东藏鸡等多个独具特色的畜牧产业带。为特色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其次,为契合特色畜牧业发展需要,牧区基础设施也得到大力完善。一是打通了各个产业带的道路交通形成了产业化网络,二是大量建设寒牧区畜牧棚圈[2]。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已建成的畜牧棚圈8万余座。最后为深化特色畜牧养殖业发展,当地政府也推行了特色政策,如退牧还草、游牧定居、发展旅游以及搭建标准化畜牧示范基地等。总而言之,西藏特色畜牧产业目前已然成为全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
2.3 畜牧医疗基础服务体系的建设
藏区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推进全区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样,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提升牧区发展速率的关键。完善的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能够大幅度减少我国畜牧业牲口患病率,有效控制牲口的死亡率,是提升牧区经济产量的基点。因此,兽医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应该视为全区畜牧养殖业发展重要成果。目前,针对牧区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已出台多种扶持政策。首先,创设兽医服务体系专项资金助力服务体系完善;其次,遴选专业兽医人才保障服务队伍整体素质;最后,积极宣传并布局“援藏”政策,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助力藏区兽医服务体系建设。
2.4 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建设
推进畜牧业标准化既是促进特色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藏区畜牧养殖业产业结构的必要措施。为推进标准化畜牧业体系建设,西藏自治区财政厅与农牧厅经过多次商榷制定了《西藏牲畜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以此鼓励牧民积极采取科学、标准化养殖技术,努力选育良种牲畜。在此政策刺激下,全区完成了17万头黄牛改良工作,并成功推广牦牛种公牛6 000余头。同时,有关部门还组织相关人员积极推进藏区牲畜编制工作,完成了阿旺绵羊、尼玛县绒山羊以及阿里象雄半细毛羊原种编制改扩建项目。
2.5 发展饲草产业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自“饲草产业项目”实施以来,藏区政府总计投入资金约2 800万元,实施区域多达13个县。利用专项资金,拉萨、山南和那曲等牧区成功从海外引进了饲草20余种,极大地丰富了牧区饲草种类。试点牧区种植的饲草长势也十分可观,鲜草667 m2产1 500余kg,干草667 m2产净重300 kg。饲草项目的成功进行,为全区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
3 发展前景分析
3.1 产业化发展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藏区畜牧产品的需求会保持持续上涨趋势。因此,从长远角度看,藏区畜牧养殖业为契合市场化要求,必要会使传统化畜牧模式逐渐向产业化发展过渡,以此降低离散游牧的不利因素,最终突显规模化畜牧模式的市场优势。此外,产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企业+基地+农户”的低能耗产业链,提高行业竞争力。
3.2 标准化
藏区畜牧养殖业产业化发展不是盲目扩张,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体系建设项目。因此,标准化发展同样也是藏区畜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3]。目前,虽然我国已然出台许多政策推动藏区畜牧养殖业标准化建设,但是其力度仍需加强,涉及面也亟待拓宽。
3.3 互联网
依托电子商务打开销路是推动藏区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大趋势,借力我国愈发发达的物流及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帮助农户打开销路,从而反推畜牧业发展。总而言之,藏区畜牧养殖必然要跟随时代脚步,逐渐融入互联网。
4 结语
藏区畜牧养殖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机制及政策推动下其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可观。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充分审视畜牧业发展优势及面临的机遇,更加坚定发展现代畜牧业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喜才,张利庠.激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村经营管理,2009(2):31.
[2]朱宁俭,张欣.畜牧养殖合作社和畜牧业的发展[J].山东畜牧兽医,2011,32(9):65-66.
[3]荣秀丽.环保教育在养殖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08(5):25-26.
1 当前发展有机畜牧业的问题分析
1.1 社会认识、产业水平低阻碍有机畜牧业的发展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本地区民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对于发展有机畜牧业,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认识尚且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机畜牧业推广的速度。此外, 本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限, 还不能适应有机畜牧商品的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难以推动基层有机畜牧业的开展。
1.2 有机畜牧业生产理论及技术相对滞后
有机畜牧业是新生事物, 这就需要将先进的有机生产理念推广到实地的畜牧生长中去, 来指导畜牧业的发展。目前在本地区发展有机畜牧业, 面临着牧草栽培、病虫害防治、草场治理、品种选育、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益提高等诸多技术问题, 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1.3 有机畜牧生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较为简陋
有机畜牧产品的产出是有机畜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由于目前现有加工企业设备简陋, 无法实现自动化作业, 技术落后, 生产过程不规范, 畜产品的污染程度严重。体现不出有机食品的价值, 加之缺少规模食品企业的参与, 目前畜产品仍以活畜或宰杀后胴体的初级产品形式面对市场, 不能完全体现有机食品的价值, 牧民达不到增收的目的,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给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发展有机畜牧业的对策分析
2.1 各级政府应该重视有机畜牧业的发展
发展有机畜牧业, 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 有机畜牧对于生态保护、人畜安全、畜牧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 积极参与引导有机畜牧业的发展, 切实发挥其行政为民的职能。一方面要加大有机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拨款扶持力度, 对于发展有机畜牧业的地方企业、养殖户主等等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调动基层民众发展有机畜牧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有机畜牧基础设施地建设, 积极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 提高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2 要加强对基层组织民众的宣传培训
从当地实际情况来看, 各地方对发展有机畜牧业的认识尚显不足, 部分存在抵触、漠不关心的处事态度。由此, 加强基层组织民众的宣传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 要提高地方相关组织领导的重视, 定期组织有机畜牧业相关知识座谈会、组织参观优秀有机畜牧业发展基地, 使相关领导从实际出发认识到有机畜牧业发展必要性, 从而提高其思想认识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民众对有机畜牧业的认识, 定期组织科技下乡、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交流学习等等, 营造一个良好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大环境, 提高民众自觉参与到有机畜牧生产的积极性, 加快推广力度。
2.3 要重视地方的人才培训, 追求科学化发展
技术人才对于推进有机畜牧业的发展非常的重要。积极推进有机畜牧业的发展, 必须要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首先, 加强地方人才队伍技术素质的考核力度, 根据考核技术结果, 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训。其次,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尤其是营销、科研、管理类人才的引进。最后, 要各尽其才, 给予其充足发展空间,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其科研创新, 保证用最前沿的科技来指导畜牧业的发展、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
2.4 以优势企业带发展, 扶持有机食品加工企业
有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在于食品加工企业, 只有说通过食品加工企业才能实现有机食品的生产, 才能把有机畜牧业的价值体现出来。扶持与有机食品加工相关的企业, 首先要从减免税务, 增加财政补贴开始, 这是经济时代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最为有效的手段。其次对于个别较为优秀生产企业要给予奖励和扶持, 对于那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要严厉打击, 整肃社会风气, 为今后地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指明发展方向。只有这样不断优化产业链发展, 建立一整套有机畜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的产业模式, 才能有效促进有机畜牧业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坤铭.绿色贸易壁垒下的有机畜牧业之路——兼论海南省发展有机畜牧业的优势[J].当代畜牧, 2013, (10) :383-388.
[2]鲁临琴, 李家华.试论青海牧区畜牧业发展中的智力开发问题[J].开发研究, 1988, (6) :62-64.
一、楚雄畜牧业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进行。调查对象为楚雄市各县、乡 (镇) 、村的农户。问卷内容包括畜牧业从业人员状况、经济收入状况、畜牧业经营方式、养殖品种、养殖规模、养殖收益等。调查采用入户方式, 共发出问卷260份, 收回问卷248份, 有效问卷240份。
二、楚雄畜牧业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1. 从业人员情况
经统计, 本次被调查养殖户小学文化程度占52%, 初中文化占38%, 高中文化占4%, 从未上过学的占6%。可以看出, 楚雄市畜牧养殖户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小学及初中文化, 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2. 畜牧业占家庭收入情况
在全年总收入中, 67个家庭收入中畜牧业占总收入的10%以下, 72个家庭收入中畜牧业占10%—20%, 70个家庭收入中畜牧业占总收入的21%—30%, 19个家庭收入中畜牧业占总收入的31%—40%, 5个家庭收入中畜牧业占总收入的41%—50%, 7个家庭收入中畜牧业占总收入的51%以上, 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大多在30%以下, 说明在楚雄市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畜牧业。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51%以上的有7户, 说明有小部分家庭是以畜牧业为主, 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畜牧业, 但是规模化养殖不高。
3. 畜牧业的主要品种
165户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品种是畜类 (猪、牛、羊、马、兔等) 。52户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品种是禽类 (鸡、鸭、鹅等) 。23户发展畜牧业畜类、禽类都有。可以看出, 有近七成的农户畜牧业主要品种是畜类。
4. 养殖产量状况
统计显示, 年出栏数、存栏数超过10头的生猪养殖户分别为59户、60户, 约占被调查农户的25%, 有两户超过100头, 说明这两户已形成一定的生猪养殖生产规模;年出栏数、存栏数超过10只的羊的养殖户占16%;养殖牛、马的数量在1-10头的农户有62家, 10头以上的有12家, 有一户养殖马超过100匹, 形成一定的马的养殖规模;年出栏数、存栏数超过10只鸡的养殖户分别为52户、54户, 超过100只的两户, 形成一定的鸡的养殖规模;鸭年出栏数、存栏数在10只以内的分别为7户、8户, 超过10只的为22户, 如表1所示。
在楚雄市养殖猪、马、鸡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户分别都有一两家, 其他农户养殖处于较小规模情况, 基本延续传统养殖方法, 产量不高导致经济收益不高, 农户整体收入不能得到显著增加。
5. 畜牧业主要经营方式
在被调查的240个养殖户中, 零散养殖的有166户, 占被调查户数的69%;集中养殖的有60户, 占25%;规模化养殖的有10户, 占4%;标准化养殖有4户, 约占1.7%。楚雄市畜牧业主要为零散养殖, 集中养殖只占20%左右, 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养殖方式比重偏低, 说明畜牧业在楚雄正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 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6. 发展畜牧业主要问题
对于畜牧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排在前几位的是:品种单一的有112户, 约占47%;防疫难的有146户, 约占60%;饲养成本高的有115户, 约占48%;饲养技术缺乏的有122户, 约占50%。如图2所示。
三、楚雄市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 畜牧业占总体收入比重偏低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楚雄市畜牧业生产以传统产品养殖为主, 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大多在30%以内, 占总体收入比重偏低。畜牧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带动农民增收重要的途径, 但从调查来看, 畜牧业收入占总体收入比重较大的只是少数养殖户, 畜牧业在楚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重大动物疫病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防疫是养殖户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病, 养殖户就会血本无归, 从而使广大养殖户对畜牧养殖业产生怀疑, 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当前, 各类重大动物疫病在我国呈多点散发态势, 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猪链球菌病等动物疫病连续发生, 疫病防控带来的风险在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有些疫病还会交叉感染、混合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这些都给畜牧业的防疫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给畜牧业的养殖带来不小的损失。
3. 畜牧业养殖技术落后
从调查来看, 养殖户认为存在的第二个大问题是缺乏饲养技术。畜牧业是技术、资金相对密集的产业, 但楚雄地区由于生产落后、饲养技术的缺乏、饲养水平低导致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此外, 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和科学管理知识, 楚雄地区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缓慢, 良种繁育工作不能适应当前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由于缺乏科技保障体系, 导致养殖户对于从事畜牧业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大多数仅仅停留在较为粗放养殖阶段。
4. 规模化程度不高
从调查可以看出, 养殖户的主要养殖方式是零散养殖, 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养殖较少。零散养殖由于接受信息渠道及信息来源单一等原因, 不能及时接受最新信息或者对于信息处理能力较差, 从而导致无法应对变化无常的市场。在繁育、饲料、防疫等方面形不成规模效益。当前, 即便是一些新发展起来的规模养殖大户, 也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建排污设施或者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难以形成环境友好型的畜牧养殖业, 影响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此外, 规模化程度不高, 导致养殖过程难以规范, 标准化水平难以提高,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 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养殖户的利益很难保障。
四、关于促进楚雄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1.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楚雄州发展畜牧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布局, 坚持发挥优势的原则, 充分利用草场、畜种等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劳动力等社会资源。坚持“提高品质、增加总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原则, 围绕实现畜牧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畜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结构调整目标。根据调查可以看到, 畜牧业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较少, 并没有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大多养殖户还是停留在传统养殖阶段, 要想发展养殖业就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在山区地理位置没有优势的地区适当发展集中养殖。适度规模养殖与企业、公司合作, 利用地区养殖优势, 对饲料、种苗、生产、销售资源有机整合, 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安全。改变原来小农作业模式, 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养殖小区, 原来一户养殖几头猪、几只鸡, 有效的劳动时间报酬严重不成比例, 大批禽类、畜类的养殖不仅节约人力而且提高了养殖的效率。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充分结合市场情况和自身实际制定较为科学的生产计划确保生产的稳定, 降低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充分利用本地自然条件还要坚持保护资源、统筹兼顾等原则, 最终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加强疫病防控, 增强保障能力。
要严格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 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 着力强化基础免疫, 扎实抓好牲畜口蹄疫、猪瘟、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切实提高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严格检疫, 强化监督,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报, 不断强化动物免疫标识制度的执行力度, 完善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努力构建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加强楚雄市畜牧兽医技术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层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促使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3. 进行育种制度创新
从畜牧学角度来看, 动物遗传资源是指能满足人类多种物质文化需要的、能为人类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包含各种遗传变异, 具有多种适应性的畜禽的品种、类型和类群。选育主要针对已有品种进行品种选育、提高品种特性;新品种培育主要是利用现有品种资源、采用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养殖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专业养殖某一品种, 这样在育种、配制饲料、养殖环境较能统一, 节约成本。也为家禽、家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增强楚雄畜牧业动育种的创新, 归根结底是利用动物潜能提高繁殖力, 增加产仔 (犊、羔羊、蛋、毛绒、皮革等) 数量, 提高楚雄畜牧业的生产能力。因此, 提高育种能力, 创新育种制度对于楚雄畜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4. 建设科技传播体系
总结本地成功经验, 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改进传统生产方式, 创新养殖模式, 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基础研究比重大, 应用研究比重小,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状况。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应措施将乡间兽医组织起来成立兽医联合诊所, 筹建家畜保育所、兽医防疫工作队、家畜检疫站、家畜配种站、兽医诊断室和兽医院等单位, 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调动农民投资、投产的积极性并不断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通过畜牧业生产大户来带动和辐射普通农户, 从而促进畜牧业养殖的快速发展, 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提高畜产品安全管理。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畜牧产业带。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 调查了楚雄畜牧业的现状, 并从畜牧业从业人员、养殖技术、养殖成本利润、畜牧业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从加强养殖户对于文化知识和养殖技术的学习、适度规模养殖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疫病防控等方面提出建议, 为楚雄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楚雄,畜牧业,养殖
参考文献
[1]朱新华, 陆军.禽流感综合防治措施及引起的思考[J].医学动物防治, 2005 (02) .
[2]王济民, 谢双红, 姚理.中国畜牧业发展阶段特征与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家禽, 2006 (08) .
[3]王敏正.特色产业——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选择[J].云南社会科学, 2007 (02) .
[4]熊忠良, 徐涤平.我国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控策略[J].湖北畜牧兽医, 2007 (12) .
[5]柏振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4) .
[6]丁巨涛.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 2004 (02) .
经济效益指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 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 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所谓经济效益好, 就是资金占用少, 成本支出少, 有用成果多。
社会效益指一项工程对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等社会福利方面所作各种贡献的总称。广义的社会效益包括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思想效益和文化效益等。
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 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 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显然, 效益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是畜牧业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集中发展效益优势明显的畜牧产业, 明确畜牧业发展的步骤, 将对辽宁省畜牧业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效益分析
总产值和总成本是影响畜牧业经济效益的两个主要因素, 但需要注意的是, 各个畜禽品种生产周期各不相同。为了方便比较, 分析各畜禽品种经济效益时核算时间分别以其生产期为准, 具体如下:生猪4.5个月, 肉牛7个月, 肉鸡1.5个月, 蛋鸡18个月, 奶牛12个月, 肉羊2.3个月;分析得出结果后再结合各畜禽饲养期换算分析。生产规模以当前辽宁省畜禽标准化小区为例进行分析, 各畜禽品种生产性质均为商品生产。
旨在得出以下几项研究结果:
1.成本利润率。反映生产中消耗的全部资源的净回报率。
成本利润率=净利润÷总成本×100%
净利润指产品产值减去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全部生产要素成本后的余额。
净利润=产值合计-总成本
2.劳动工时数。平均生产单位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工时数, 能准确地反映畜牧业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水平, 国际上较多采用每50 kg畜产品所耗劳动工时数进行比较。
每50 kg肉类产品劳动工时数= (总劳动工时数/出售畜禽总活重×屠宰率) ×50
这里将生猪、肉牛、肉鸡和肉羊的屠宰率分别定为:75%、52%、75%和45.5%。
每50 kg蛋、奶类产品劳动工时数= (总劳动工时数/出售畜禽产品总重) ×50
通过调研分析得出结果, 如表1。
注:由于部分成本费用在实际生产中没有发生或极低, 在表1中未予列入。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
1.成本利润率。当前辽宁省肉羊的成本利润率最高为21.38%, 蛋鸡最低为2.07%, 但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是当前各畜禽品种对应产品的收购价格。因为收购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较大, 而成本中各价格因素的变动总体同收购价格呈正相关, 所以因市场供求影响的这部分收购价格变化将直接影响某品种的成本利润率, 反之成本利润率则直接反映了某畜禽品种对应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 可以消除成本对收购价格的影响分析, 从而对供求影响引起的收购价格变化具有风向标式的预测作用, 这一指标将可能对辽宁省畜牧市场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辽宁省相关数据库进行深入研究, 有可能进一步掌握辽宁省畜产品价格变化的规律, 并使辽宁省畜牧业经济预警工作更具效率化和准确化。二是各畜禽品种的饲养期不同, 则相对效益不同。如果各畜禽品种上述成本利润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在消除饲养期不同影响之后求各成本利润率之间的比值, 则可以直观看出当前畜牧业发展中各畜禽品种直观的效益比较,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畜牧业发展可能发生的变化, 进而给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综合以上两个影响因素可以得出, 一是当前辽宁省蛋鸡养殖利润偏低, 鸡蛋市场供大于求, 蛋鸡养殖规模有下降的趋势, 鸡蛋价格面临上涨压力, 同理我们可以依此推测其他畜禽品种, 但这种推测不适宜在点时间推测, 应结合历史数据在段时间分析预测, 将更为准确;二是假设各畜禽品种上述成本利润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以生猪成本利润率为基本比, 则其他畜禽品种的相对成本利润率= (生猪饲养期/该品种饲养期) ×该品种成本利润率, 即肉牛的相对成本利润率为7.19%, 蛋鸡为0.58%, 肉鸡为20.88%, 奶牛为3.74%, 肉羊为41.83%, 即当前全省畜牧业商品肉羊养殖效益最佳, 其次为肉鸡、肉牛、生猪、奶牛、蛋鸡, 也就意味着当前辽宁省肉羊养殖产业吸引力最强, 养殖规模有大幅增加的趋势, 肉鸡作为辽宁省畜牧优势产业依然保持强劲, 而未来肉牛、生猪、奶牛发展将处于相对平稳状态, 蛋鸡生猪规模则有萎缩的趋势, 相关部门则可以依此制定政策有效引导畜牧业生产。
2.劳动工时数。当前辽宁省每50 kg猪肉、牛肉、鸡蛋、鸡肉、牛奶和羊肉劳动工时数分别是4.05、6.80、4.13、3.22、1.45和6.5工时, 美国平均生产50 kg猪肉需1.12工时, 牛肉需1.87工时, 鸡肉需0.33工时, 显然, 目前辽宁省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但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 相对抵消了生产率水平低下这一不利因素, 不致生产总成本过高。但我们必须要看到,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时代结束的脚步越来越近, 当前劳动力成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所以重点发展劳动力生产率水平提升潜力较大的优势畜禽行业, 将是辽宁省畜牧业发展的应该考虑的新思路。从数据来看, 当前辽宁省肉牛产业劳动力生产率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原因一是当前辽宁省母牛饲养户仍为传统饲养模式即农牧结合, 劳动力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从而提高整个肉牛饲养链的劳动力生产率水平;二是当前辽宁省商品肉牛场集约化、机械化程度较低, 总体管理较为粗放, 提高劳动力生产率水平相对容易且潜力较大。
二、社会效益
由于社会效益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 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畜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政治效益。
(一)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 这就使可用于发展畜牧业的粮食和水资源较少, 按人口平均可以利用的畜牧业资源不足,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均耕地面积会越来越少, 人均粮食也不可能大量增加, 水资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客观上要求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要走资源节约型道路。粮食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础之一, 而我国由于人多地少, 粮食成为我国目前发展畜牧业的重要限制因素, 而随着水资源的匮乏和我国用水量的逐年上升, 水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畜牧业的重要限制因素。
辽宁省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具有丰富的饲料资源, 每年可产约1 200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 但目前秸秆加工后饲喂量仅约400万吨, 造成大量秸秆资源的浪费。奶牛、肉牛和肉羊生产中可以利用秸秆, 避免资源浪费, 不同程度上节约了粮食的使用;另外, 肉牛和肉羊相对于其他畜禽品种, 水的利用主要用于家畜生长, 生产中用水量较少, 所以发展肉牛和肉羊产业, 提高草食家畜比重, 有利于合理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和水资源安全, 提高资源利用率, 进而使辽宁省畜牧业走上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
(二) 提供就业机会, 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 辽宁省生猪、肉鸡、蛋鸡、奶牛逐步趋于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由于劳动力成本在逐年增加, 其提供就业机会能力逐渐减弱, 而辽宁省肉牛、肉羊生产主要为传统饲养, 可以为大量农村整 (半) 劳动力和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 缓解众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流向大中城市而造成的社会压力, 同时, 肉牛和肉羊生产可以进行农牧结合, 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利于社会稳定。
三、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畜牧业生产中讲究生态效益, 就是要使畜牧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 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 使畜牧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促进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 发展肉牛、肉羊产业有助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当前, 辽宁省生猪、肉鸡、蛋鸡、奶牛逐步趋于规模化机械化饲养, 且多集中在城乡结合部, 产生的畜禽粪尿数量很大, 其中一部分用于还田, 但由于农田消化吸纳能力有限, 仍有较大部分畜禽粪尿闲置, 在粪污处理能力较弱的情况下, 造成了环境污染。辽宁省肉牛、肉羊生产尤其是母畜养殖则广泛分布于各个农区、山区, 农村各种农家饲料、秸秆等通过饲养环节过腹还田, 提供大量有机肥, 不仅降低了畜牧业生产成本, 而且改善了土壤, 减少了污染, 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 发展肉牛、肉羊产业有助于减少抗生素药物的使用量。
当前我国畜牧业抗生素滥用现象比较严重, 其后果是畜牧生产中各致病菌源等耐药性不断增强, 变异菌株数量增多, 进而使畜牧生产面临的防疫治疗压力逐年增大, 同时抗生素的滥用亦增加人畜共患病发生的几率, 威胁人类的健康, 所以重点发展抗生素使用量较低的畜禽行业具有深远的意义。根据数据来看, 当前辽宁省各畜禽品种防疫费用占生产总成本情况分别为生猪3.55%, 肉牛0.06%, 蛋鸡2.02%, 肉鸡6.55%, 奶牛0.47%, 肉羊0.39%, 显然, 肉牛、肉羊产业抗生素使用量较低, 尤其肉牛, 在实际生产中发病率极低, 几乎不使用抗生素;另外, 随着人们健康理念增强, 无药残留畜产品已为消费者所青睐。所以, 发展肉牛、肉羊产业不仅减少抗生素使用量, 减小防疫压力, 同时亦符合当前畜产品消费趋势。
四、结论
(一) 从经济效益来看, 当前辽宁省畜牧业商品肉羊养殖效益最佳, 其次为肉鸡、肉牛、生猪、奶牛、蛋鸡, 但综合来看, 未来肉牛养殖效益最好, 肉羊其次, 原因:
一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肉鸡、生猪、奶牛、蛋鸡生产成本压力加大, 二是肉牛、肉羊相对其他畜禽品种具有较大的成本降低潜力, 三是肉牛、肉羊劳动生产率水平上升潜力巨大, 四是辽宁临近韩国、日本等牛肉进口国, 肉牛行业发展具有区域优势。
所以, 针对当前形势, 建议如下:
一是辽宁省生猪、肉鸡、蛋鸡和奶牛经过近些年的发展, 具有一定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下一步发展应注重提高机械化水平, 增强新技术普及力度以增加科学技术生产贡献率, 在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数量及质量上下功夫, 从而保障其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辽宁省应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产业, 尤其肉牛应在辽育白牛开发的带动下, 保证农村母牛饲养的积极性的前提下, 树立品牌, 走标准化生产之路, 整个产业应首先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再提高机械化水平。
(二) 从社会效益来看, 肉牛和肉羊生产的社会效益要高于其他畜禽品种, 原因:
一是发展肉牛和肉羊产业, 提高草食家畜比重, 有利于合理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和水资源安全, 提高资源利用率, 进而使辽宁省畜牧业走上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二是肉牛和肉羊产业可以为大量农村整 (半) 劳动力和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 缓解众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流向大中城市而造成的社会压力;三是肉牛和肉羊生产可以进行农牧结合, 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利于社会稳定。
(三) 从生态效益来看, 肉牛、肉羊产业的生态效益仍然高于其他畜禽品种, 原因:
一是肉牛和肉羊生产有助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二是肉牛、肉羊产业有助于减少抗生素药物的使用量。
随着人们健康理念增强, 无药残留畜产品已为消费者所青睐, 生猪、肉鸡、蛋鸡、奶牛产业应注意使用新技术, 加强生产管理, 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
(四) 成本利润率应成为畜牧业经济分析的重要指标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畜牧业经济预警中产品价格的预测关键点在于市场供求关系可能引起的价格变化, 这也是预测的难点所在, 结合历史数据分析成本利润率将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另外, 当前我们在进行预测预警中没有细化未来预测时间段, 显然, 短期、中期、远期预测对我省畜牧业生产的意义各有不同, 中、短期预测适于畜牧业经济预警, 避免盲目生产出现大的经济损失, 而中、远期预测则对畜牧业生产具有长期指导意义, 可以为辽宁省畜牧业发展指明方向, 利于政府总体掌握我省畜牧业生产形势并对其有效规划, 分析成本利润率有助于解决中、远期预测问题, 对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依据意义。
1畜牧各产业市场分析
1.1生猪市场震荡下行, 上涨动力不足2014年滨州市生猪活猪价格下滑, 上年度9月连续下降30周, 到4月份下降41.67%, 仔猪价格下降47.37%;猪粮比价由7:1下降到4.15:1, 养殖一头猪亏损300元以上。猪价从5月开始在曲折中增长, 8月份甚至出现“小阳春”现象, 很快震动性回落, 一直跌至腊月下旬, 重演2012、2013年春节前腊月下跌现象。按照今年的平均价格, 自繁自养的养猪户平均每出栏一头肥猪亏损100元左右;购仔育肥的养猪户平均亏损200元/头左右。
1.2蛋价总体平稳, 效益提升2014年鸡蛋价格从第一季度8.07元/kg, 上涨到8月份的12.0元/kg, 创近年来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27%。之后震荡下行, 至9.41元/kg, 同比增长16.7%。后市不排除仍有小幅波动, 但企稳后回落应为大趋势。按照目前的价格饲养每只蛋鸡的利润可达60~100元。
1.3肉鸡价格震荡上行, 节后价格易跌难涨2014年总体肉禽价格看好, 从第一季度就开始摆脱“禽流感”阴影开始复苏, 达到9.0元/kg;至8~10月达到11.0元/kg, 同比增长15%, 批纯利润高达8元/只;商品代肉雏鸡价格3.6元/只, 同比增加104%, 均利润2.4元/只。目前本市活鸡价格为9.44元/kg, 同比上涨1.72%。
1.4牛羊价格高位震荡, 全线回暖本市牛羊肉价格高位回升, 牛肉价格59.52元/kg, 同比上升1.22%, 羊肉价格为67.03元/kg, 同比下降5.14%。4个月短期育肥的肉牛、肉羊头均利润为1500元/头和300元/只。预计后市随着牛羊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 牛羊肉消费将以优质高档为主, 牛羊肉价格再将迎来一个增长的新周期。成本的硬性支撑和需求的刚性拉动, 牛羊肉价格仍将呈现高位震荡态势。
1.5生鲜乳价格继续探底, 效益持续走低2014年本市生鲜乳从第一季度4.39元/kg跌至年底历史最低点3.0元/kg。奶价震荡, 奶业低迷, 本市奶牛存栏下降近20%。进口奶粉冲击和鲜奶消费市场萎缩是外因, 奶业自身不成熟产业基础不稳固则是内因。奶农单纯指望奶价升高来获取效益已是不可能, 原奶生产成本和价格走低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2发展遇到的问题分析
2.1环境保护和土地限制越来越严重据环保部门数据, 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第一大污染源, 无形中对畜牧业发展产生严重挤压。同时, 畜牧养殖用地政策落实不到位, 审批难的问题普遍存在。
2.2整体经济下行和政策影响 (1) 受到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调整优化的影响, 造成全国整体经济形势不景气, 务工人员就业机会和报酬明显降低, 造成消费信心和购买力的相对性降低。 (2) 国家提倡节俭政策, 餐饮业生意转淡, 餐饮消费习惯也有明显改善, 浪费减少。 (3) 畜牧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产业发展遇到资金瓶颈。
2.3进口或走私畜产品对畜牧业的冲击去年以来, 我国扩大了奶粉、冻牛肉等产品的进口量, 据业内有关专家预测2014年奶业贸易将突破100万t, 乳清粉进口将突破50万t, 液态奶进口总量达30万t以上, 奶牛进口总体规模将达到20万头以上, 苜蓿干草将突破100万t大关, 燕麦草进口量将达到10万t。大量“洋奶”涌入有力地补充了乳品企业所需的原材料, 缓和了生奶供应紧张的局面, 使奶价逐步回落;冻牛肉更是走私猖獗, 不但冲击了牛肉市场, 也造成了巨大的疫情隐患。
2.4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矛盾目前畜禽市场总体呈现供大于求的现状, 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发, 放大了其效果: (1) 由于政策吸引大型企业入驻畜牧行业, 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变大, 利润的下滑对生产整体的影响相对不大; (2) 种畜禽生产能力提升, 能繁母畜存栏量大, 维持生产的能力没有变化, 造成市场上升空间有限的现状。 (3) 结构性矛盾。人们食物消费结构发生转变, 猪肉、禽肉需求阶段性过剩, 牛羊肉供应能力不足, 但消费量不断增加。通观牛羊肉价格的变化走势, 可以发现其环比幅度仍然控制在1%之内, 呈现高盘支撑态势, 这反映出牛羊肉消费在高增长的累积下已经达到了一个紧平衡的位点。
2.5动物疫病与安全事件影响 (1) 动物疫病影响。2013年蛋禽集中疫病影响2014年蛋鸡存栏, 造成蛋量供应下降, 蛋价呈现历史高位;因应对小反刍兽疫出台的“全国限运”措施影响了肉羊产品的流通, 同时布病影响了居民对牛羊肉的消费信心, 购买欲望下降, 牛羊价格出现震荡现象。 (2) 动物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对动物疫病、畜产品等片面、不正确的宣传等因素, 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一定程度上阶段性降低了市场需求。
3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在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中, 市场多样化需求和环保、土地、资源、资金等外在因素压力等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目前的问题就是未来发展方向, 因此, 认为畜牧业将有以下趋势和发展对策:
3.1特色和传统并重, 向产品市场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 以数量型快大产出为特征的肉猪、肉禽品种养殖比重将逐步减少, 牛羊肉、牛奶比重在增加, 特色地方畜禽、功能性品种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本市应加强的几项工作: (1) 在继续搞好四大地方原种场和资源场建设, 搞好品种保护的基础上, 有计划的引进外血搞好肉用杂交改良; (2) 大力发展牛羊生产。全市改扩建存栏1000头以上的肉牛饲养场100处, 存栏1000只以上的肉羊场200个。针对目前全国存在的能繁母畜少的情况, 采取项目扶持、算账对比的方式, 大力发展母牛、母羊繁育场,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阳信鸿安、惠民顺风、沾化利农、邹平众康等为依托, 建设10个肉羊专业乡镇和30个肉牛专业乡镇, 发展能繁母畜200头只以上的繁育场1000处。
3.2环保与发展并重, 向生态可持续方向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管,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目前除去片面夸大畜牧业面源污染的因素外, 养殖污染治理的任务也确实日益繁重, 给畜禽养殖带来制约越来越大, 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本市在“环保与发展”的平衡上应加强的几项工作: (1) 养殖场建设准入制度。在建场前, 企业向畜牧部门提供建设规划、粪污处理方案等材料, 审核准许后, 才能开工建设, 由此解决养殖密度过大、粪污处理设施缺失等问题。 (2) 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推广林下散养、发酵床养殖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 全市生态养殖场达到500个。以阳信博源、邹平众康、博兴国丰等建设大型沼气项目为典型, 建设沼气项目20个采用集养殖、种植、沼气发电及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四位一体”种养模式;以美国嘉吉集团百万头现代生猪养殖项目为典型, 在科学计算土地载畜量, 让畜禽粪污有足够土地消纳的同时, 促进种养对接, 实现了农牧良性循环。 (3) 推广病死畜禽生态化处理。把病死畜禽发酵床处理间列为全市畜牧业年度考核内容, 每个县区必须完成10个以上, 截至目前, 全市已建成病死畜禽发酵床处理间45处, 已成功处理病死畜禽2.5万头只。
3.3资源与效益并重, 向现代高效方向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十八亿亩红线不能突破;报告还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与政策相对应, 存在的问题是:各级政府没有将养殖用地纳入土地规划, 用地难日显突出;饲草饲料不足、养殖成本偏高等已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本市在这方面的探索: (1) 发展现代装备畜牧业。以现代化高标准肉鸡大棚为重点, 建设以高效设施养殖为特征、每棚投资50万元以上的2000个;以惠民顺风、阳信华胜、阳信鸿安等肉牛养殖基地为典型, 设计存栏能力逾万头, 且牛舍设计、饲养管理实行先进养殖理念的现代肉牛基地;以博兴天鹏肉禽养殖基地建成三层立体肉鸭舍为典型, 推行全程自动化管理模式, 彻底告别传统的养殖过程高劳动强度, 同时创造了单位面积养殖的最高效益。 (2) 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今年中央和省市都将“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作为重要内容写入“一号文件”。我市要充分发挥饲草饲料种植优势, 抢抓政策机遇, 制订切实可行的“粮改饲”试点实施方案, 扩大饲料玉米、青贮玉米和牧草种植面积, 全市新增饲草饲料种植2万亩。大力发展“养殖企业+种植大户”、“养殖企业+种植合作社”和“养殖企业+自有种植基地”等多种种养结合模式, 逐步实现草畜一体化。年内建设粮改饲”或草畜一体化试点15个以上, 建制县区不得出现空白。
3.4积累与借力并重, 向现代化融资新方式迈进目前畜牧生产成为高资金投入产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所以经济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经济基础薄弱, 发展现代畜牧业受到限制。所以应做的探索包括: (1) 探索融资新途径。借鉴工业企业的融资方式, 盘活各类社会资本, 让其参与到现代畜牧业发展中来。从去年开始, 我市部分企业开始了上市的尝试, 博兴科瑞特、无棣华兴、山东荣昌相继成功上市, 迈出了本市畜牧业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第一步。 (2) 探索担保贷款新模式。无棣县在大力发展肉鸡产业中, 为破解资金瓶颈, 县政府出资500万元、六和集团出资1500万元, 注册资金2000万元成立了滨州和兴牧担保有限公司, 担保公司对银行向农户贷款的安全提供担保。这种方式为养殖户贷款提供了极大便利, 极大地促进了该县肉鸡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