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电话的时候,刘莉莉的情绪有点儿低落,生猪价格一天一跌,7月14日跌到了6块2,即便如此,她也没卖出去一头。“养了10年猪,赔赔赚赚的是常事,但从来没有像这一次一样,赔的这么惨,真的养不动了。”她说。

 

刘莉莉的养殖场里,卖不出去的猪都滞留在猪舍。受访者提供


生猪还在降

 

进入7月,猪肉价格下降的趋势终于放缓,有些地方甚至开始反弹上升,但生猪价格在下行,7月14日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各地生猪价格仍在全面下跌。

 

实际的市场价格,可能比监测价格更低,在黑龙江,刘莉莉的1000多头待出栏生猪,6块2的价格仍旧销售困难。

 

刘莉莉告诉记者,她的养殖场是自繁自养的,成本比较低,成本线在8块5左右,“一斤就赔2块3,每头300-350斤,至少赔700-800块。”

 

刘莉莉的养殖场,目前存栏数量近8000头,可出栏的育肥猪近1200头,仅在眼前,就有近百万的亏损,更不用说此前扩产的投入,以及未来不确定的价格。

 

这是刘莉莉10年养猪生涯中从未有过的,她告诉记者,就算是2018年非洲猪瘟刚暴发的时候,赔的也没这么惨。

 

和以前相比,这一波降价,来得有些猝不及防,刘莉莉告诉记者,农历正月的时候,生猪价格还在10块以上,高的时候卖到了12块,但之后就开始快速下跌。到了4月,两个月的工夫,就掉到了成本线。此后并没有停留,一路下跌,到6月份,开始深度亏损。

 

市场信息监测证实了这一点,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祖力告诉记者,在4月份的时候,他们就监测到了亏损的现象,那时候只是一部分,“主要是外购仔猪和二次育肥的养殖户,到6月份,开始普遍亏损,6月下旬进入深度亏损阶段”。

 

养殖场的大与小

 

猪周期的低谷期,每一家养殖场都在赔钱,区别只在于赔多赔少。而影响成本的,不仅仅是规模,还有养殖的方式。

 

“自繁自养的成本最低,同样价格下,赔钱也最少。其次是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一头30斤重的仔猪要600-700元,所以成本也高得多。最高的是二次育肥的养殖户,他们购买220斤左右的半育肥猪,养到400斤左右再卖。按照10块一斤买入,育肥猪的成本也要2000多,所以他们赔得最多。”刘莉莉告诉记者。

 

王祖力提供的数据证实,在6月下旬深度亏损的阶段,外购仔猪的养殖户,每头育肥猪亏损高达1500元左右。

 

规模效益越大的养殖场,在这场波动中受损越小,一家大型养殖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生猪都是自己繁育,甚至自己也在尝试育种,同时,猪场采用智能化管理,人工成本较低,此外,规模效应使得他们的饲料、防疫用品等方面的成本,也较中小型养殖场更低。所以,尽管在低价位时期,他们也在亏损,但亏损的比例,远没有中小养殖场高。

 

刘莉莉的养殖场,最多算是中型,承担风险的能力远不如大型养殖企业。“尽管我们自繁自养,但其他成本一点儿也不低,尤其这几年来,饲料一直在涨,各种防疫成本也很高,一旦亏损,损失也就特别大。”她说。

 

养猪10年,大多数时候,刘莉莉的养殖场,存栏量都在3000头左右,2019年起,顺应生猪恢复的需求,她的养殖场扩大了规模,新建了一个存栏量5000头的新猪场,但这个猪场还没开始赚钱,就赔进去了。

 

“以前赔钱,都还在可承受范围内,这一次真的承受不了了,”她说。刘莉莉有些不明白,饲料在涨,市场上的猪肉价格也在回升,但为什么生猪价格一直在降,她已经在计划缩小规模,至少恢复到此前3000头的规模,甚至有时候她也会想转行的事情,如果生猪价格不能扭转,可能真的要转行了,“好多人都不干了,养不起了,也玩不动了。”她说。

  

猪场的猪大量滞留,养殖户有点撑不下去了。受访者供图


冬天还没过去

 

自2018年非洲猪瘟暴发后,新一轮的猪周期开始,两年时间里,猪肉价格一直在高位,直到2021年春天。而这两年,正是像刘莉莉这样的养殖户恢复生产、扩大规模的时候。

 

2021年春天,猪肉价格开始回落,从高位回落到正常价位,然后继续降价,一直跌破成本价,到6月份,跌入降价的深水区。

 

为何降价来得如此凶猛?王祖力认为,一方面和生猪恢复状况良好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年初人们对市场的误判有关。“春节前后,养殖者们对市场有一个判断,尤其是当时的疫情,让许多人认为未来的价格还会上涨,因此有一部分人压栏惜售,导致存栏的育肥猪体重过高。但事实上,疫情的影响远没有人们预计的那么大,所以到6月份,出现了恐慌性的抛售。我们的监测数据显示,6月中上旬,出栏生猪的体重,比正常状态下普遍高10%以上。事实上,当时出栏数量还没有完全恢复到常年水准,但恐慌的情绪使得价格快速下跌,从而导致亏损。到7月份,恐慌情绪逐渐稳定,高体重的育肥猪也消化了大部分,猪肉价格因此有所回升”。

 

7月份的回升,是否意味着低谷已经过去?对此,王祖力认为,影响生猪价格的,不只有出栏量,还有消费情况、进口数量等。“疫情影响造成的部分务工者收入降低、人口结构老龄化、牛羊肉、禽肉等替代品需求上升等因素,使得当前我国猪肉消费需求处在下降的趋势中。同时,还要注意,去年11月以来,我国冻猪肉进口数量一直在高位,但投入市场的量并不大,因此,不能排除低价时,冻猪肉大量投放的可能,”王祖力说,“总体而言,随着存栏生猪的消耗,未来的第三季度,猪肉价格是有可能回升的,但也要注意其中的风险”。

 

规模化会消弭猪周期吗?


“价高伤民,价贱伤农”,作为周期性生产的商品,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直接影响着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这一轮反常的猪周期,所造成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

 

那么,猪周期可以避免吗?资料显示,在美国等养殖业发达的国家,同样存在猪周期,但在历史上,随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的程度提升,周期波动的幅度也在逐渐降低。

 

“理论上来说,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确实可以降低周期波动的幅度,不仅是因为规模化养殖成本更低,也因为规模化、集约化的同时,管理水平、防疫水平等也会相应提升,抗风险能力也提升了。”王祖力说。

 

近年来,由于环境需求、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传统一家一户的养殖,正在变得越来越少,中小规模的养殖户,也在大批量退出,产业化的发展,会不会导致中小散户的消失,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政府也曾多次出台文件,保护和鼓励中小散户养殖,但这些政策,能否改变市场发展的趋势?

 

“总体而言,规模化、集约化是大趋势,但并不意味着,中小散户一定没有出路,”王祖力说,“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我国还有2000万中小散户,养殖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中小散户养殖,不仅是市场的一部分,也关系到保障农民收入的问题,不能仅仅以市场的角度去判断”。

 

保护中小散户,是否意味着猪周期仍会持续下去?王祖力认为,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事实上,保护中小散户,不意味着只是让他们养殖,还包括帮助和鼓励他们进行转型升级,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抗风险能力。比如我们国家推动的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散户的政策,通过企业+农户,企业+中小散户的方式,龙头提供仔猪、饲料、管理模式、防疫用品等,同时帮助销售,中小散户和农户只要出人力即可,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农户和中小散户用最小的成本,最快的时间,提高自身的养殖水平,同时保障他们的收入”。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