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日至4日举办的“中国光彩事业凉山行”活动中,新希望集团捐赠了110万现金用于贫困户生活状况的改善,而这在新希望帮扶贫困地区23年漫长历程中,只是沧海一粟。1994年4月23日,在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推动下,刘永好等10位民营企业家发出了《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号召全国民营企业家到老、少、边、穷地区兴办项目、开发资源,为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共同富裕做贡献。光彩事业由此发端。
生猪养殖精准扶贫新模式
1日,沿着盘山公路,记者来到了凉山州喜德县贺波洛乡跃进村的“喜德县生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门口“防疫重地、谢绝参观”的标示牌十分醒目,所有访客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才能进入养猪场内。宽敞的院落、整洁的圈舍,各区域标志明晰,管理严密而有序,与沿路看到的农户散养生猪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样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正是在新希望集团技术人员的驻扎指导下一步步建设运转起来的。2016年3月,新希望集团创举了生猪养殖精准扶贫新模式,在凉山州喜德县贺波洛乡跃进村成功试点首个集约化生猪养殖项目。据贺波洛乡乡党委书记尔古吉黄介绍,项目采用了“1+1+1+N”(政府+龙头企业+家庭农场+N个贫困户)模式,目前已建成2个年出栏1000头的猪场。2017年3月15日,首批500头育肥猪出栏,惠及该村20户贫困户,共计81人。
养猪场工作人员吉日五达告诉记者,在“1+1+1+N”模式下,农户每年能拿到养猪场利润10%的分红,在养猪场工作还有每月2000元的工资。吉日五达说:“养猪场建成前,我干农活一年收入2000元左右。打工也挣不到多少钱,光来回车费就是很大的开销。而去年后半年,我和妻子在养猪场工作,拿到了2万多元,再加上猪场每年2000元的分红和闲暇时做些农活,一家五口实现了顺利脱贫。”
据新希望驻养殖基地技术员介绍,在总结喜德县跃进村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新希望集团又在凉山州昭觉县特口甲谷村创造出新的扶贫模式,项目采取1+1+1+1+N(政府+扶贫单位+龙头企业+村集体+N个贫困户)的模式,即:“昭觉县政府+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新希望六和+村集体+特口甲骨村64户贫困农户”,由新希望六和提供猪苗、饲料,派驻技术人员,提供全周期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负责生猪销售,承担生猪养殖、销售过程中存在的疫情风险、市场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并保底支付代养费。
养猪场里有“希望”。“昭觉县特口甲谷村模式”和“喜德县跃进村模式”精准地将一个乃至几个村的贫困户纳入到现代化生猪养殖的合作平台,使贫困户享有持续股权收益,保障了不再返贫、持续增收;又让贫困户与合作平台建立起共投、共管、共享机制,增强了参与扶贫的企业的信心,促进了合作平台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可观的持续收益,用于改善村社会事业,提高了村党组织在基层的威信,实现了精准扶贫脱贫的多赢局面。
“光彩”与“希望”一同起步
“可以说,西昌是‘光彩’和‘希望’一同起步的地方。”在4日下午举行的“中国光彩事业凉山行”大会上,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忆起了23年前与凉山的结缘:“1994年7月,‘光彩事业’的第一次‘光彩行’就来到了凉山考察,在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领导同志和随行民营企业家们的见证下,在‘光彩事业永放光芒’的横幅下,我们投资1500万兴建的希望饲料公司破土动工了,而且仅仅在签约63天后就建成投产,这是‘光彩事业’洒下的第一颗‘种子’。”
此后,新希望集团对凉山的帮扶带动就没有停止过。西昌希望饲料公司投产后,连续数年蝉联“西昌工业企业第一强”,85%的员工来自本地,每年带动2.6万余户农户增收超过2亿元。1998年,西昌希望饲料公司先后在当地投资修建两所“光彩希望”小学,同时建立了“光彩希望”小学教育基金,使近千名失学儿童重返学堂……
2015年,新希望集团加大了在凉山西昌的投入,收购三牧乳业,使其成为新希望集团的一员,此举带动了包括凉山州贫困农民在内的共计500余户奶农的就业与增收。2017年,在“昭觉县特口甲谷村模式”和“喜德县跃进村模式”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新希望集团还将结合凉山州养殖历史及贫困户实际情况,以60万头生猪养殖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在凉山产业扶贫投入的广度与深度,将与凉山州政府签订《凉山州产业精准扶贫60万头高效生猪养殖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额达20亿元,针对彝区深度贫困县内生造血能力不足的实际,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
“未来三年,新希望还在四川投资超过100亿元,并利用三至五年帮助一万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刘永好做出了这样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