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猪公猪。自治区畜牧总站供图


陆川猪母猪。自治区畜牧总站供图


从3月份开始,猪肉价格有所下降,南宁市建政菜市的土猪前腿肉从70元/公斤降到56元/公斤,不少口味挑剔的消费者花更少的钱买到了风味更好的猪肉。记者了解到,广西有七大土猪品种,包括人们熟悉的陆川土猪,也有鲜为人知的东山猪和桂中花猪。为了保留人们记忆中的土猪味,广西长期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目前市场上的“土猪肉”,基本上是利用本地土猪和瘦肉型猪杂交后的品种,它们依然能保留土猪基因,让消费者能尝到小时候熟悉的那股“土味”。然而,由于保种意识的淡薄,广西的纯正土猪存栏数量不容乐观,保种工作任重道远。


“土猪肉”价格有所下降


近日,“猪肉价格下降”消息风行,南宁的猪肉价格有没有变化?3月30日,记者走访多个农贸市场发现,猪肉价格有所下降。以瘦肉为例,2月初的均价在62元/公斤左右,3月30日的价格为54元/公斤;五花肉从58元/公斤下降至46元/公斤;排骨的价格从72元/公斤降到62元/公斤。


3月30日,在建政菜市里,一些标着“土猪肉”的摊位上,前后腿肉的价格为50~56元/公斤。一名卖“陆川土猪肉”的摊主告诉记者:“上个月,前后腿肉的价格是70元/公斤。”


优质纯正的地方猪种数量稀少


记者走访时,多位摊主热情地拿起猪肉推销:“你看,肥肉层比较厚,这是正宗土猪肉。”业内人士表示,相比瘦肉型猪肉,这些“大肥猪”的口感更鲜香,因为它们带有土猪血统,但是并非纯种的土猪。作为珍贵的种质资源,优质纯正的地方猪种数量非常稀少,市场上的土猪基本上都是杂交后的品种。据统计,在中国,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62%。在广西,瘦肉型猪占70%左右。


“我们的土猪基本上用于保种。”广西一家食品集团的负责人黄俊荣介绍,该公司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陆川猪进行开发利用,目前该公司纯正陆川猪数量在1000头左右。据了解,把陆川猪养大作为猪肉销售的,基本上是散养户,而且他们养殖的陆川猪数量极少。


广西有七大地方猪种:陆川猪、隆林猪、德保猪、桂中花猪、环江香猪、巴马香猪、全州东山猪,它们大多在原产地保种。目前能繁母猪保存数量最多的为陆川猪;其次是环江香猪;最少的是东山猪,仅剩120头。


东山猪公猪。自治区畜牧总站供图


东山猪母猪。自治区畜牧总站供图


本土品种肥肉太多阻碍发展


为什么地方土猪数量这么少?


猪种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品种。


最初,人们对猪的选择没有肥瘦之分,只要好养,有肉吃就可以。随着饮食习惯的变化,猪的选育逐渐开始走向瘦肉型。在瘦肉型猪选育的过程中,“杜长大”(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逐步在众多猪种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瘦肉型猪的当家品种。


“瘦肉率和养殖成本决定了养殖户的养殖方向。”广西畜牧研究所养猪研究室高级畜牧师潘天彪介绍,德保猪、陆川猪等本地土猪肉吃起来香甜细嫩,主要是因为土猪是脂肪型的,猪肉所含的肌间脂肪多,吃起来口感细腻。


然而,土猪肥肉太多,也是制约它发展的因素。广西七大地方猪的瘦肉率在35~42%之间,比较高的是隆林猪,能达到40%。相比之下,瘦肉型猪的瘦肉率能达到65%以上。如今,大部分消费者喜欢瘦肉,里脊肉代替五花肉成为餐桌新宠,一些人在吃五花肉的时候甚至会剔除肥肉只吃瘦肉。


由于瘦肉率较低,在长达10个月的养殖周期中,即使土猪肉相比瘦肉型猪卖价更高,被挑剩的肥肉却难以出手。对于养猪户来说,利润不能达到最大化。其次,土猪平均吃4公斤饲料长1公斤肉,而“杜长大”猪平均吃2.5公斤饲料就能长1公斤肉。权衡养殖成本,规模养殖户自然首选“杜长大”。


根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2020年主要畜禽生产情况报告,生猪存栏量为1828.34万头,能繁母猪存栏211.49万头。潘天彪表示,在这个数字中,瘦肉型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占70%;杂交猪占25%;土猪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仅为5%左右。


德保猪公猪。自治区畜牧总站供图


德保猪母猪。自治区畜牧总站供图


市场上的“土猪”多为杂交猪


随着人们对猪肉的需求发生变化,优质土猪再次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吃上土猪肉,一些养殖场坚持对地方品种猪进行改良和扩大养殖规模。


“我们选择走品牌猪肉的道路。”2007年,黄俊荣从陆川县水产畜牧局获悉,陆川猪种猪数量仅剩几十头,有濒临绝种的危险。黄俊荣深知陆川猪的优良品质和市场价值,决定承担起陆川猪保种的重任,他将国有陆川猪保种厂承包下来。经过两年的生态保种繁育,原来30多头陆川母猪发展到300多头,目前达到1000多头。此外,还有两万多头用陆川猪与杜洛克猪进行杂交后的二杂猪,这才是人们在市场上买到的“陆川土猪肉”。


黄俊荣说,本地土猪有很多优良的基因,比如耐粗饲、免疫力好、产仔多、可以生态放养,这是洋品种的猪种不具备的特点。因此,保存这些优秀特性的同时,引入其他猪种的优点,把本地土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提高,培育出一个适合本地的新猪种,是目前的开发利用手段之一。


本地猪种经过杂交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潘天彪表示,以陆川猪为例,其原来的瘦肉率在30%左右,杂交之后瘦肉率能提高到40%;隆林猪可以提高到52%。此外,生长速度从原来的10个月缩短至7~8个月。


广西本土猪保种工作任重道远


为了应对中国土猪及其他本土畜禽濒临灭绝的境况,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畜禽遗传资源分布状况,制定并公布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对原产我国的珍贵、稀有、濒危畜禽遗传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目前,广西有4个国家级的地方猪保种场,成为宝贵的“活体基因库”。为了保留广西本地珍贵的地方畜禽种质资源,2020年,自治区财政支持175万元用于广西9个地方家畜品种(南丹黄牛、隆林黄牛、涠洲黄牛、隆林山羊、都安山羊、东山猪、桂中花猪、隆林黑猪、德保黑猪)遗传材料采集保存。这项工作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实施完成,这也是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基因保种手段。


在基因保种的储存室,记者看到几十个-190℃的液氮罐,分别储存着七大地方种猪的耳组织、体细胞、精液,甚至粪样。“永久保存动物组织,即使过了若干年依然可以复苏。”据悉,在极寒的环境下,这些组织处于休眠状态,但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复活”,比如采用克隆手段。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西已完成4个地方品种猪体细胞培养、冻存,实现了我区地方猪活体保种与遗传材料保存相结合的模式。


然而,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可供采集的地方品种供体猪越来越少,而且养殖场保种条件普遍较差,保种技术力量缺乏,再加上有些地方的保种意识淡薄,纯种的土猪品种越来越少。下一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将充分调动各级畜牧部门的力量,加快广西优良土猪品种遗传材料的采集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