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栽稀一点还是密一点好(玉米稀植还是密植高产) 玉米种密了好还是稀了好,其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为了挖掘其增产的潜力,农业部也曾提出"一增四改"的种植措施,"一增"就是增加种植密度,"四改"即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 无论科研还是生产实践都证明,玉米在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的情况下,都会提高玉米的单产。 为什么我国的玉米在50年代平均亩产量不足200斤?主要是品种和种植密度不足。 我曾问过父亲,据老人说,50年代的玉米亩留苗仅2000棵左右,又加上品种主要是些农家老品种,肥水又不足,哪有高产。 后来到了60-70年代,开始种杂交玉米品种,密度增加到了2500棵每亩左右,产量达到了200斤以上。 进入90年代,随着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普及,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种植密度,再加上高产配套的管理技术,玉米产量大涨,提高到了亩产700斤以上。 从玉米植株的特性来说,在单株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亩株数越多,产量越高。因为玉米不像小麦,水稻可以分蘖,一般玉米都是单穗,即使有俩穗,个头也不是太大。 所以说,要想提高玉米产量,一得提高和稳定单穗重量,二得增加亩株数,增加密度对产量的提高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措施,而且密度是较容易由人为影响,掌握和控制的栽培措施。 玉米的播种密度得合理,并非越多越好。 多年前,由于播种机并不是单粒精播,出苗后得间苗,留下合适的株数。 我村有一家人由于种种原因没间苗,地里的玉米就像架了风障,一墩有2-3棵,虽然穗数多了,但个头太小,产量低,不到正常管理亩产量的2/3。 玉米播种密度过大,在光照,养分或水分不足的情况下,会导致秃顶,穗小,甚至空棵,最大的风险是过密容易造成倒伏。 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改种耐密型品种,增施肥料,及时浇水等措施得到解决的。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所谓合理密植,应根据所选的玉米品种,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管理条件等不同情况来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 首先,要根据自己所选品种的特性来确定适宜的密度范围,然后再根据具体的生产条件来确定适宜的密度范围,如地力情况,肥水是否充足,管理上是否有充足的时间等。 一般来说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则 叶片平展的品种,因叶子张扬,容易出现遮荫等问题,但其单株生产能力强,不耐密植,得稀植,靠单株产量来增产,播种密度一般是在亩3500棵左右。 紧凑型的玉米品种,叶片上冲,单株生产能力弱,耐密植,靠增加密度来提高产量,播种密度一般是在亩4000-5000株。 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半紧凑型玉米品种,其单株生产能力和耐密性也据紧凑型和平展型之间,适宜的播种密度一般是在亩3500-4000棵。 除了玉米的株型之外,植株的高度,生育期的长短,玉米棒的大小等对合理密植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我们搞不清楚该品种亩株数该是多少的情况下,最好是按照该种子包装袋上推荐的适宜密度进行播种。 现在的玉米种子大都是袋装,而且机械也高端了,可单粒精播,所以育种部门每袋会按该品种的特性留足亩播种量,而且还介绍了株距和行距. 种植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肥水,病虫害防治,是否控旺等,还有适播地区,地力情况等,您可按此选种,并调整好株行距播种和生育期的管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