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发生白粉病怎样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注意使用的抗病性强的品种 目前来说,大部分小麦品种对白粉病具有一定的抗性,但不同的小麦品种在抗病性能上具有很大的差别。 使用抗病性好的品种播种,是防治白粉病最直接有效、同时也是最经济的方法。 因此,在小麦白粉病发病率高、病害重的地区,在购买麦种时应当选择抗病性能力强的品种。 另外,对于经常发生白粉病的地方,尽量不要使用自留种,播种前地里长出的自生麦也要进行彻底清除,以防带菌传染。 播种前拌种,减少苗期病害 为防治小麦苗期遭受白粉病的危害,应当在播种前进行药物拌种,不仅可以防治白粉病,而且还可以兼防其他小麦病害。 可以选用的药物有: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福美双、粉锈宁、多菌灵等。 适当晚播,保持合理密植 播种期过早,容易造成小麦旺长、冬前养分消耗大、叶片狭长、植株细弱、越冬时易受冻害、抗病能力下降,播种密度过大。 会导致小麦群体过大、田间密不透风、中后期易倒伏,都会加重小麦白粉病的病情,而且因为苗期温度高、降水多,更容易发生白粉病。 所以在白粉病发病比较多的地区,建议采取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的模式合理密植。 一方面来保持田间合理密度、提高小麦的通风透光性,另一方面可以错开白粉病的发病期,减少小麦发病受害。 此外,对于有旺长现象的麦田,在小麦起身或拔节前一周时,可以按照每亩50-80克15%多效唑兑水喷施。 以此来控制旺长、矮壮苗株、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也取得较好的白粉病防治效果。 注意病发的温湿度,做好病害提前预防 温湿度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害情况影响非常大,小麦白粉病在15-20度的温度和80%以上的湿度中最容易爆发流行。 但此外在温度小于10度的环境中,病情发展缓慢,在高于25度的环境中,病情发展受抑。 因此,如果是回温快、气温高、降水多的地区,以及其他年份降水少、当季降水多的地区,应当注意在早春时提前喷药预防,尤其要加强在3-5月份白粉病高发期的防治管理。 此外,一方面小麦生育期内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水量和气候土壤的干湿情况灵活合理的浇水。 浇水时不可一次浇水过大或者大水漫灌,也不可在阴雨天气时浇水,要采用浇小水、勤浇水的方式。 另一方面对于降水较多的地区,应该在田间地头提前挖好排水沟,在雨后及时进行排水排涝工作,以防田间积水、湿度过大而导致白粉病大面积发生。 如果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测土配方施肥,以此实现精准施肥、合理施肥的科学性。 掌握发病时间,在最佳时机进行药物防治 就大部分地区来说,小麦白粉病一般在3月在3月中旬到4月上旬开始发病。 在4月中下旬到5月中上旬进入病发高峰期,病情会在从5月中旬开始逐步稳定,但春季回温快、温度高、降水较多的地区,白粉病的发病期早、发病重、易爆发流行。 一般来说,当小麦植株的病叶率达到10%或者麦田发现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时,就应当及时进行喷药防治。 小麦苗株根基部叶片刚出现明显集中的病斑时且暂未植株中上部叶片蔓延时,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最佳时机,此时应当立即进行第一次用药。具体药物防治方法如下: 在发病前预防时,可以每亩使用25%丙环唑15毫升或粉锈宁10克或80克50%多菌灵等药物重点喷施小麦植株的中下部叶片,连续喷施2次,每隔7-10天喷施1次。 在病发后防治时,应当在病发初期时用药。 可以每亩使用15%三唑酮90克或12.5%烯唑醇35克或30%嘧菌酯25毫升或50%托布津50克或12.5%腈菌唑2500倍等药物+磷酸二氢钾80克等叶面肥进行喷施。 每次喷水量不低于100公斤,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重点喷施小麦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喷水量以叶尖滴水为佳。 在防治方法上,也可以在分别在小麦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分别喷施1次药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